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讲党史,要有“布道”精神

石仲泉
2013年07月22日09:25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这些年,我在不少场合讲过“布道”问题。一个多月前,我在与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们聚会时说:“我已是75岁的古稀之人了,身体还未发现大的毛病,能到一些地方走走,讲讲党的历史和理论,就是‘布道’——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之道。”为什么要用“布道”这个词呢?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十年前,我走长征路,在四川宝兴那个地方(前些时发生地震的重灾区),到中央红军当年过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的山脚下看到了一座教堂。据说,这座教堂是法国人建的,过去那里有传教士,熊猫就是法国传教士在140多年前发现的。那是一个很偏远的穷乡僻壤,交通极不发达,又是藏族同胞聚居之地。这些传教士跑到那里去传教,没有执着的信仰、信念,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很难长期坚守在那里的。这里姑且不论他们是否怀有某种政治目的,但他们能在那里生活下来,传播他们的信仰,这本身就是一种“布道”精神。

二是:这些年,我不断听说在我国有不少农村,教堂发展很快,信教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党员也信教,有什么困难,一些村民不找党支部而去教堂。我问过一些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得到的回答都说:人家能帮助解决某些问题。我也问过一些新入教的老百姓:为什么要信教?他们回答说:能得到关怀,大家互相帮助,心神比较平静。这对我是个极大震撼。做思想政治工作本是我们共产党的优势。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做群众工作,使老百姓打心底里拥护共产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无私奉献,勇于牺牲,从而有了新中国。现在,怎么丢掉了这个传家宝,反而成了传教士争取群众的手段?真没想到一些地方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说明一些地方党组织、一些党员干部忘了本,忘了以人民为本这个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石。换一个角度说,我们的某些基层组织太缺乏传教士那种“布道”精神了。

三是:我还经常听说,我们有些高校所开的思想政治课,学生根本不爱听。这里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条恐怕与有些老师在讲授这些课时缺乏那种“布道”精神,缺乏职业操守,不认真备课,或者讲的比较死板有关。

我觉得,我们搞研究、讲课、做报告,应有“布道”精神,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我们研究者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只有这样,才可能以“布道”精神来“布道”,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