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写不出来的胡适先生
胡适自谓平生遵循“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原则,在文史哲等多个领域内“放手做去”,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名山事业”。近年来有关胡适的书籍出版甚多,诸如“胡鲁”之争等则成为读书界争论的焦点话题,让人不得不感叹“天道轮回”;于此亦可见时代风潮之一斑。暂放下这些不谈,单看胡适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也是颇有趣的事。胡适与文学的关系深厚,从早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尝试集》的创作,再到《白话文学史》的写作及对多种古典文学版本的考证等均是证明。和在其他多个领域的半途而废一样,胡适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常常是“写不出来”。
一九二二年三月四日,胡适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与启明、豫才谈翻译问题。豫才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我没有文学的野心,只有偶然的文学冲动。我这几年太忙了,往往把许多文学的冲动错过了,很是可惜。将来必要在这方面努一点力,不要把自己的事业丢了来替人家做不相干的事。”鲁迅的劝告,是基于当时白话文文学创作“低迷”的状况而发的,应该说是有道理的。胡适听了鲁迅的劝告,尽管说自己“没有文学的野心”,仍不免有所自责。“太忙”的说法,除了说明无暇创作外,也是胡适解释自己为何只写半部书(《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均只有上部)时的理由。而到了一九五七年,胡适在写给陈之藩的信中说:“在四十年前,我还妄想我可以兼做科学的历史考据与文学的创作。但我久已不作此梦想了。”揣摩文意,可知当年的胡适还是有“文学的野心”的;正因为此,胡适才会颇有感慨地说:“我久已不作此梦想了。”到晚年时,胡适似乎更加“写不出来”了。梁实秋在《怀念胡适先生》中引用了胡适在一九六○年一月四日答复《南港,午夜不能成寐,有怀胡适之先生》一诗作者康华的信,信中有这样的表述:“我原想作一首诗答‘康华’先生,等诗成了,再写信;可惜我多年不作诗了,至今还没有写成,所以先写信道谢。诗若写成,一定先寄给老兄。”可见对此时的胡适而言,创作是多么难的事!
胡适在文学创作上的“写不出来”,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他的生命气质、性格及典型学者式的生活方式等,均对其创作心理有影响。而他毕生所信仰的“科学”,也不免与文学创作所需要的心理基础“格格不入”。原载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六卷三号,后收入上海亚东图书馆版《胡适文存》卷二的《实验主义·引论》一文,介绍了自皮尔士以来“实验主义”(今多译为“实用主义”)各家的主要观点,也可看出胡适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实用主义一派(杜威哲学),其所谓的科学,主要是指十九世纪以来、二十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对胡适而言,可谓深入骨髓。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历史考据中,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再加上文学“启蒙”(社会化、大众化)的自觉追求,更是把文学逼到了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胡颂平编著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载了胡适的一段论诗的话,可以说代表了胡适一贯的“文学观”。一九五九年五月十六日,胡适对来访的“台大侨生代表六人”说:“你们做的诗如果不预备给别人看的,你做好了就烧了,那就随便怎么做都可以;如果要给别人看,那么一定要叫别人看得懂才对。从前有两句骂人的话:‘但要放屁,何必刻板’,是对那些文章不高明的人说的,讥笑他们不要刻板,实在是有意思的。你们写的所谓抽象派或印象派的诗,只管自己写,不管人家懂不懂。大部分的抽象派或印象派的诗或画,都是自欺欺人的东西。你们的诗,我胡适之看不懂,那么给谁看得懂?我的《尝试集》,当年是大胆的尝试,看看能否把我的思想用诗来表达出来;如果朋友都看不懂,那成什么诗?白居易的诗,老太婆都能听得懂;西洋诗人也都如此,总要使现代人都能懂,大众化。律诗,用典的文章,故意叫人看不懂,所以没有文学的价值。我的主张,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量,第三要美,文章写得明白清楚,才有力量;有力量的文章,才能叫作美,如果不明白清楚,就没有力量,也就没有‘美’了。”
我们可以看到,胡适的文学观看似融洽,实际在其内部有尖锐的冲突:“美”与“大众化”之间的不可调和性(不是所有的美都是“明白清楚”的)。从胡适的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个小教训:没有经过强大的内心力量“消化”过的“现实”,不仅不能促进创作,有时可能还会使创作心理受到伤害,以致最终失掉创作力。(李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