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高二适为《柳文指要》纠错的一段轶闻

陈红
2013年08月08日14: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高二适为《柳文指要》纠错的一段轶闻

  高二适(1903~1977),江苏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人。原名锡璜,后易为二适。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高二适书法选集》等。

  章士钊先生是著名的文史学家、社会知名人士。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出任过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和司法总长,随后他脱离北京政坛,定居于上海,主办《甲寅》杂志,于文史多有涉猎,而且他还成为知名的律师。解放后,章士钊先生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诸多关怀,时有往来。章士钊研究唐代诗人,散文家柳宗元多年,心得颇多。

  1971年,他研究柳宗元二十余年的专著《柳文指要》在北京获准出版。当时由于十年浩劫,我国文化界万马齐喑。古典文学研究专著只出版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和章士钊的《柳文指要》,故而特别引人瞩目。这部《柳文指要》共八十余万字。其特点是作者收集材料广泛、分类精当,有些论点较新。章士钊把这部专著的出版当做晚年最欣慰的事,特分赠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并分赠海内外友人与学生,章士钊的得意高足高二适也得到一套。高二适是书法家,诗人。他生于1903年,早年从家乡来南京求学,曾拜清末民初金陵诗人顾云为师,研习古诗文,临摹《曹娥碑》《石鼓文》等大量碑帖,打下厚实的书法基础,以擅长草书而闻名于世。二十年代后期,高二适因常给章士钊在上海办的《甲寅》杂志投稿而熟识,以师事之,交往颇多。三十年代初,也正是在章士钊推荐下,高二适得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侨委会主席陈树人的秘书。他勤于学习文史,功底深厚,抗战胜利后,高二适曾先后在南京三中和私立建国法政学院等学校执教国文。解放后,他被安排在华东水利学院(今之河海大学)任图书馆管理员。他为人耿直,特立独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笔者家住南京城西古意盎然、有“诗巷”之称的龙蟠里,与顾云(那时他早已辞世)家是近邻,多次见到高二适来到顾家老宅院看望师母给予力所能及的接济,甚至帮顾家拉煤基,此举令街邻们感动,也正是在师长章士钊推荐下,1959年,高二适成为江苏文史馆馆员。他的文史功底深厚,又是个很认真的人,通读这部书两遍后,感到书中差错及失误之处颇多,引为遗憾。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特定的时代环境下,《柳文指要》中对柳宗元的评价有失偏颇,过于强调柳元宗进步的一面。对其缺点和不足之处几乎不提。此外,由于章老对纷繁的史料疏于细致考证、推敲。书中确存在多处差错,仅是地名、人名就弄错了百余处。这当然与作者未去过湖南永州和广西柳州等地有关。众所周知,柳宗元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6年)由湖南永州司马升迁为广西柳州刺史。他在柳州当官四年间,关心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做了不少好事。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柳宗元个人事业的顶峰。他创作的诗歌散文也最多。而《柳文指要》一书在这一部分的差错也最多。高二适考虑再三,决心主动为老师纠正。他根据自己查阅的《柳子厚(宗元)墓志铭》《唐史·旧书宪宗记下》《柳州罗池庙碑》,《唐才子传》等大量史书、史料、文献,花两个月时间写出两万多字的《柳文指要“纠错两百例”》一小册子。欲寄给北京的老师章士钊。友人们劝他最好三思而后行。不要惹章老生气。高二适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正是出于尊敬爱戴老师,才实事求是地为章老晚年的著作提出批评意见。但几天后就传来消息,93岁的章老负有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下达的与台湾国民党领导人联系的统战使命去香港,尚未等乘飞机飞往台北却不幸病逝。高二适也就只好作罢。从这个角度讲,高二适先生治学严谨,不讲师生情面,讲求学术研究原则的精神是很可取的。《柳文指要》问世三十余年后似乎未再出版发行,除章士钊取走200套用于送人外,因当年只印1000套,主要供应高层干部及图书馆等极少数单位,社会上极少见,它也就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如加以订正,修改再予以出版无疑是有意义的。当然,最好能附上高二适所提的批评意见。这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更多地受益。

  高二适先生

(责编:吴思瑶、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