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国际史鉴

俄国现代化何以长路漫漫三百年

马龙闪

2012年05月14日15:34    来源:学习时报

  目前,我国的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也发展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当此之际,俄国现代化的历史越来越多地吸引了我国学界的注意力。恰在此时,出版了左凤荣、沈志华两位教授的《俄国现代化的曲折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这是当前我国学术界所少见的一部内容涵盖俄国现代化全程的学术著作。它上自彼得一世改革,下至梅德韦杰夫重启的现代化进程,追溯了俄国现代化上下300多年的历史,臧否了这期间一系列现代化变革的成败得失,总结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是一部有关俄国现代化的大视野、长时段的历史著作。难能可贵的是,它敢于面对历史真实,深入揭示俄国现代化的要害问题。这本书犹如吹进我国现代化研究领域的一缕春风,让我们清醒,让我们耳目一新,让我们看清了俄国在现代化的问题上的教训。读书不在多,而在真,该书的特点就在于真,它所呈现出来的俄国现代化的真实历史,会让我国读者受益多多。


  西方国家大多以“自然历史发展型”的方式,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成为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那么,东方和半东方国家怎么实现现代化,怎么走这条现代化道路?这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所有进行过现代化实验的东方和半东方国家中,对我们最有典型和现实意义的,恐怕莫过于俄国的现代化问题了。由于这个北方邻国同我们有着历史上切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再加上我们两国在社会历史方面的某些相似性,这使我们对俄国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对其革命抑或改革的实验和经历,多年来一直兴味未减。《俄国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一书,打通俄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整个历史,通览俄国现代化的全局,把沙俄、苏联和目前俄罗斯的现代化问题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俄国现代化历史的真实画面,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俄国的现代化之路,从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算起,已走过了300年,从沙俄帝国到新俄罗斯,大大小小的改革不下10次,启动现代化航程的次数也有三五轮了,但至今仍未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曲曲折折,历时长久,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我们可以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中看到:


  第一,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往往受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两大势力的困扰。


  俄国从 18世纪初的彼得一世改革,到20世纪初的斯托雷平改革,200年间的现代化道路崎岖不平。曾经历过亚历山大一世时期斯佩兰斯基宪政改革计划的失败,也经历过斯托雷平因改革触犯封建保守势力和未能满足革命激进主义,而遭遇暗杀之祸。彼得一世曾受到大贵族保守势力的顽固抵抗,以至于大开杀戒,血腥镇压了射击军的反抗,甚至发展到放妻灭子的地步。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改革农奴制时,由于向地主保守势力让步,实际把改革变成了对农民的某种掠夺,结果,从1861年到1911年的半个世纪中,激起革命运动连绵不断。正如列宁十分欣赏的一句评论所说,“1861年没有能够防止1905年”。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之路,但到头来,他本人未能摆脱被暗杀的悲剧命运。


  在俄国这样的封建专制国家,落后的小生产占优势,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这两种思想势力和潮流,是极其强大的。由于封建地主和农民是当时社会上的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尚没有足够地发育、成长起来,所以在改革中,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它还没有成为一股有足够影响力的决定性力量。这种情况,就形成了社会上两大力量的较量:一方面是代表封建专制统治的保守势力,另一方面是代表农民革命要求的民粹主义势力。而由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所代表的改革势力虽也有一定发展,但在上述两大势力的角逐中往往不胜其力,站不稳脚跟。往往因为统治者中的保守力量强大而遭到挟持,造成改革不彻底,并贻害于人民大众。


  第二,斯大林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是革命激进主义同俄国专制集权和国家主义传统的结合。


  正如《俄国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一书所总结的,俄国的现代化一直是国家主导型的现代化,呈现的是一个矛盾的进程:一方面,俄国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引进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又不断强化专制制度,企图利用国家的行政力量推进现代化的进程。由于现代化主要服务于富国强兵,不能惠及百姓,因此,俄国下层的激进主义情绪强烈,崇尚自然经济,多有反商品情绪,也看重公社的土地公有,企图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的现代化,显然承袭了历史上专制集权和强国强军、重视军工的国家主义传统,又继承了俄国激进主义的反商品、反资本主义情结,推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超阶段思想。这种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漠视民生需要,也忽视民众和社会在现代化中的作用,片面强调国家政权的主导性。


  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军事工业优先,但重工业投资期长,效益差,斯大林则通过“集体化”掌控农业和农民、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取得发展资金。斯大林过分追求超高速度,造成社会经济极度紧张。这就引起社会的不满、农民的反抗,也激起党内不同意见的反弹。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斯大林采取了一连串的整肃、清洗,镇压运动一波接一波,造成近百万人被杀害,几百万人受迫害,数千万人遭牵连,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政治代价。同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摧残,引起农业长期不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民生问题。甚至发生了 1932—1933年、1946—1947年两次大饥荒,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这种模式的现代化道路如此惨烈,不得人心,最终被抛弃,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自我封闭、隔绝于世界文明之外的现代化道路难以持久。


  苏联时期的现代化,尤其是斯大林时期,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苏联成了欧洲第一强国,世界第二强国,并成为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但是,由于苏联既不存在市场经济,又缺乏政治民主,脱离了世界文明的大道。以工业化取代现代化,让国民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没有可持续性。


  苏联的现代化是自我封闭的,脱离了世界市场的竞争,拒绝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苏联以及战后与东欧国家建立的经互会,是一个封闭的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由于脱离了整个世界经济,缺乏竞争,产品质量低下;没有运用、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造成苏联可以把人送到宇宙,却满足不了民众最基本的日用品需求。苏联不断批判“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文化,连爱因斯坦“相对论”都不承认,这种自我孤立于世界文明之外的现代化模式,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第四,“赶超型”发展道路,充满矛盾和不平衡性。


  作为一个落后国家,“赶超”始终是俄国现代化的目标。俄国现代化起步晚,要追上西方发达国家,“赶超”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这条“赶超型”现代化道路包含着各种不平衡性和尖锐矛盾,“这种赶超型现代化是由国家政权主导并以强制手段直接推动的,因此,经济和社会表层生活中的进步经常是以政治生活领域的停滞以及巨大的社会损失为代价的”。


  俄国的现代化改革,始终充满着有限的西方化目标和普遍东方化手段之间的矛盾;表面生活的西方化与内部结构东方化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着城市和乡村、边缘和中心、上层和下层、贵族与平民、地主与农奴、封建宗法制度与新生资本主义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到苏联时期,这些矛盾和冲突只不过变换了形态,由于“赶超”更变本加厉,变成了“大跃进”,矛盾和冲突更尖锐,付出的代价更大、更惨烈,《俄国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一书对此有深刻揭示。


  俄国和苏联历史上的现代化问题,对当今的俄罗斯仍有影响,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依赖资源的状况仍未改变,直到2011年能源和矿物产品的出口,仍占其全部出口额的72.2%,而机器设备的出口却只占4.6%;官僚主义严重,民众与政府之间仍存在鸿沟,当局与社会缺乏充分对话;两极分化问题日趋严重,造成民众对现代化冷漠;特权制度带来的严重腐败犹存,社会并未形成反对贪污腐败的气氛,这严重妨碍着当前俄罗斯现代化的进展。2009年秋,由梅德韦杰夫开启的俄罗斯全面现代化之路命运如何,能否摆脱窠臼,走出一条新路,值得关注。


  我认为,《俄国现代化的曲折道路》对我们目前进入攻坚阶段的改革和现代化事业,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一读。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