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解放路上的海口记忆

傅人意

2013年09月16日09:40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解放路上的 海口记忆

老街纪事 海口工人文化宫(图①)

海口工人影剧院(图②)

海口市青少年宫……(图③),这些曾经留住海口人美好时光的老建筑,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如今都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复存在,唯有在记忆的深处追想。本版照片由海口城建档案馆提供

1976年的海口百货大楼,曾是当时海口最大的商场。

海口工人文化宫(图①)、海口工人影剧院(图②)、海口市青少年宫……(图③),这些曾经留住海口人美好时光的老建筑,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如今都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复存在,唯有在记忆的深处追想。照片由海口城建档案馆提供

从清末民初走来的永乐街,在历史的风尘又展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1953年,永乐街(现解放东路)扩建为解放路。之后,解放路向西伸展,填塘建街,分为解放东、解放西两路。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解放路在新与旧间呼吸。在解放路商圈,海口人民广场、百货大楼、和平电影院、工人影剧院……点点滴滴都承载着几代海口人的集体记忆。

老街是一座城市的底牌。从清末民初走来的永乐街,解放后变了脸也易了名。1953年,永乐街(现解放东路)打通博爱路,扩建为解放路。之后,解放路向西伸展,填塘建街,分为解放东、解放西两路。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解放路在新与旧间呼吸。在解放路商圈,海口市民曾经亲自参与街道的建设,用双肩挑起水泥建起海口人民广场;也曾在这条宽仅12.5米,长558米的街道上,到百货大楼买“新鲜”,在和平电影院、工人影剧院看一场外国大片……点点滴滴,成为承载了几代海口人集体记忆的城市地标。

走,到工人文化宫听故事会

据《琼崖史海钩沉》记载,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6月,海口镇脱离琼山县,重新设市,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南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均设于此。1956年划为省辖市,成为全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西路建起工人文化宫及和平戏院。六十年代后,解放西路先后建起百货大楼、邮电大楼、新华书店、工人影剧院等,成为海口文化、商业中心,是海口市最繁荣的街道。

“在解放东没有和博爱路打通之前,解放东路的对面有一条小河,是从长堤路海关旁边一直沿着新华路后面,通往现在的海口青少年文化宫处,周边都是农田。”海口琼剧作曲家吴梅回忆。

解放初期,海口市工人文化宫建成后,成为了海口市民茶余饭后“扎堆”前往的地方。“工人文化宫里我最爱听的是‘故事会’,由琼剧演员陈雪梨的儿子陈彩章用海南话主讲。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从东周列国讲到今古奇观,还有《喻世》、《警世》、《醒世》“三言”小说,每天讲两个小时,座无虚席。”吴梅老人讲述,此外,还有下象棋、演琼剧、杂技、粤剧,设有阅览室、露天剧场等。

海口文史专家冯仁鸿说,工人文化宫里面的溜冰场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还有一个空地专门拿来当舞厅,音乐响起,五彩灯光照在起舞翩翩的舞伴的脸上,真正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解放气息。

海南日报记者在海口市城建档案馆查找资料时发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工人文化宫,一座五层的建筑,白色的外墙,几个红色大字“海口市工人文化宫”显得格外醒目。2013年9月11日,记者在解放路上看到,工人文化宫的原址上已经拔地而起一座高楼,未来将设成“金棕榈文化商业广场”。

从解放初期到2010年,历经了近60年的风雨后,由于经久不修、设备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按照规划,新的工人文化宫将依托解放路商业圈,连接人民广场、“一园两湖”和海秀商业中心,形成连接老城区的观光休闲商业带。

百货大楼,老海口的购物天堂

若一幢建筑承载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情愫,那么它注定成为这座城市动人的音符。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海口百货大楼,曾是海口规模最大的商场,还一度带动了周边商业发展,并形成早期的解放路商业圈。

从海口市城建档案馆提供的一张老照片上可以看到,1976年海口的建筑物都比较低矮,百货大楼这个四层建筑显得有点“鹤立鸡群”。大楼两旁绿树成荫,时有公交穿梭;大楼对面的街道角落处,整齐地停放着一排自行车,显示着这里的旺盛人气。

“外地的亲戚来海口,有几件事一定少不了:首先是陪他们逛海口百货大楼,其次是去附近的新华书店看书,再就是去工人影剧院看电影,如果有小孩的就带去海口市青少年宫玩碰碰车。”家住海口市新华南路的陈小文女士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百货大楼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有鞋子、文具、乒乓球,货物十分齐全。

的确,在当时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质仍然十分短缺。“我当时家住在海府路,为了买根针,都要骑着自行车去百货大楼买。”海口市民周文涛告诉记者,百货大楼几乎是海口的物流中心,在物质短缺的年月,即使只是去百货大楼逛一逛一饱眼福,也可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从最初的海口唯一一家百货大楼,到如今街头巷尾遍布的超市、小卖部,海口百货大楼不再是海口人购物的唯一选择。在城市商业功能不断地强化中,百货大楼也在淡出人们的视线。

人民广场,市民肩挑手扛建成

解放初期,在解放西路附近的海口人民广场,原是一片沼泽地,后经海口市机关干部、工人、学生用肩膀挑着一担担的沙土、一担担的水泥而建成的。此后多年,凡是海口市有大型文体活动,都要在这里举行。

1958年《新海南报》(《海南日报》前身)的一则新闻报道,让吴梅老人至今记忆犹新:粤剧名演员马师曾到海口工人文化宫演出,本打算演出一场,结果由于前来观看的海口市民过多,竟将门口的木栅栏推倒了,主办方只好临时将演出地点改为能容纳更多人的海口人民广场。

1959年10月1日,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海口市决定在人民广场举行庆祝典礼。“我有幸站在人民广场的指挥台上,指挥100多人的管乐队进行演奏,十分兴奋。”吴梅老人笑着说。

在海南老摄影家蔡自强的摄影集《海南往事》中,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76年10月的海口人民广场的照片:画面上,是海口人民广场十多万人集会庆祝粉碎“四人帮”,人头攒动,红旗招展,场面壮观。蔡自强老人告诉记者,照片是在对面的居民楼上拍摄的,1976年10月21日晚,粉碎“四人帮”的喜讯传来,祖国宝岛的广大城镇和农村一片欢腾。一队队工人、农民等各界人民群众,抬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高举红旗,敲锣打鼓,举行庆祝游行。

1988年海南建省后,随着海口市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市民涌向海口市人民广场锻炼。运动场随后进行了两次大的翻修,其中,以1990年代后期的一次翻修动作最大,球场由红沙地变成了草坪地。这里,也成为不少海口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地方。

1982年出生的海口市民陈彦曾就读人民广场附近的海口四小、海口十一中。“学校的操场很小,每逢体育课老师就带我们去人民广场,有时候两节体育课还连着上。”陈彦说,在人民广场经常有其他附近学校的学生一起上体育课,更像是一个大课堂。

让陈彦印象最深刻的是,2003年张信哲、张宇等港台明星演唱会曾在人民广场举办。“当时人山人海,我和男朋友没有钱买门票,就挤在椰树门那里凑热闹。因为个子小,还是男朋友背着我伸长脖子看的……”

海口市人民广场,这个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运动广场,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热闹。根据2012年海口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海口“椰树门广场改造工程”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建成后将成为海口市民新的运动、休闲、消费场所。

的确,这座滨海的城市,就在日新月异的城市符号中成长起来。只是一条不长的老街,随着时间的变迁,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街景。再次行走在解放路上,或许只有那位带着老花眼镜,坐在木板凳上看报纸的老人,才会将你带回那些宁静的、逝去的时光。

新的城市地标在涌现。城市前进的脚步,也没有一刻停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