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毅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陈潭秋、毛泽民、杜重远和林基路四位烈士殉难新疆,离开我们已70周年了。蓦然回首,爸爸杜重远身影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望着我们客厅里摆放着由6位旅美著名画家近期绘成的再现爸爸短促一生珍贵往事的8幅油画,我与妹妹思绪徜徉其间。
第一幅画《实业救国》:爸爸早年留学日本,专攻瓷业6年,学成归来,在沈阳创办了第一个机器制瓷厂。后发展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经营规模最大的瓷厂,代替了千百年手工操作,极大抵制了日瓷经济侵略。东北沦陷后,相继又在江西、武汉、上海、云南办大型瓷厂,支援抗战经费。画上是东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中国银行总裁张公权到厂参观。
第二幅画《百年好合》:1933年3月25日,爸爸与妈妈侯御之在上海 霞 飞 路1881号(现淮海中路)豪宅花园举行隆重婚礼。绿草如茵,乐队行弦。俊朗、美丽的一对新人身旁围满了贺客。有地下党——潘汉年、胡愈之、宋介农,爱国人士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黄炎培、卢作孚、郭琳爽,国民党政要、社会名流——宋子文、张公权、蒋经国、程潜、李宗仁、陈布雷、熊式辉、杜月笙、黄金荣等。“百年好合”是当年亲友们的祝福,也是如今海峡两岸“家和万事兴”的共同心声。
第三幅《智退敌寇》:1934年后,爸妈寓所车水马龙,宾至如归。是达官贵妇的聚会场所,也是进步人士、地下党员接头地点。某假日午后,爸爸正与潘汉年、胡愈之、高崇民、宋介农等在“麻将桌”上研究如何揭露日伪“东亚和平秩序”的阴谋,突然一队日本人、汉奸,荷枪实弹上门查询。妈妈通知爸爸的同时,迅速穿上华贵和服,“傲慢愠怒”地出现在日本人面前。她用流利贵族日语,说出很多她留学日本时,因成绩出众而寄宿在日本“望族”家庭所听到的日军界高层人物关系,巧妙地击退了这次突然袭击。
第四幅画《雨夜囚车》:因震惊中外的新生事件,爸爸被江苏高等法院判刑一年零两个月。爸爸质问:“爱国何罪?法律被日本人征服了……”画上,悲愤的人群手持火把和标语,跟随雨中囚车涌向上海漕河泾第二监狱。
第五幅画《国运密谈》:爸爸在狱中和后来被转移至虹桥疗养院软禁期间,从未间断宣传抗日救国工作。爸爸与来访的张学良在疗养院附近小树林里彻夜密谈,中肯提出:“联共抗日”,取得共识:枪口对外,全民抗战。“密谈”改写了中国现代史。
第六幅画《患难之交》:1937年9月,全面抗战。爸爸应彭雪枫邀请,前往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见到周恩来、彭德怀、林彪、徐向前、萧克等。随后,爸爸在《抗战》等刊物上详述见面情形和红军抗日立场、观点、言论,反响良好。建国后,萧克将军挥毫题词“患难之交”。
第七幅画《振臂天山》:1937年后,祖国大片土地被日军蹂躏。上海、南京也危在旦夕。爸爸积极寻求抗日之路,建设抗战大后方,得到周恩来、叶剑英的大力支持,决定去新疆考察。当时新疆哈密暴动,马仲英部队入侵。盛世才深感自身力量难以控制乱局,促动他走上“联苏联共”之路。1939年,爸爸放弃了国际友人斯诺、艾黎邀他去美国进行工业合作化的机会,偕妈妈、舅舅同去新疆,接办新疆学院,培养抗日人才。为了发展新疆文化,他聘请了茅盾、张仲实等学者任教,延请赵丹、于村、王为一等文化人,深入边疆穷困腹地,从事教育、文艺活动;更在内地购买了三卡车书籍,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文化列车”。爸爸还在新疆学院开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课程,组织“新疆学院暑期赴伊(犁)旅行团”进行抗日宣传,并常在他创办的校刊《新芒》及《反帝战线》上发表进步文章。油画上是爸爸向新疆各民族群众宣传共同抗日的场景。爸爸声誉日隆,影响颇大,引起盛世才的嫉恨,他捏造“汉奸”“托派”“秘密共产党员”等“莫须有”罪名,对爸爸实施软禁—监禁—酷刑—毒杀,又毁尸灭迹。全国解放伊始,中共中央即专门派人到新疆寻找烈士遗骨,多次未果。
第八幅《梨花风筝》:爸爸、妈妈先后留学日本,相识相恋。爸爸一纸风筝悬挂在女生宿舍窗下,上写:“我在这里等你”。妈妈被爸爸锲而不舍的追求,更主要是被爸爸舍生忘死抗日救国的精神、行为所感动,终结连理。婚后,他们恩爱有加,因抗日救亡活动,聚少离多。1943年,爸爸血洒天山,尸骨无存,妈妈历尽艰难,护携三个重病幼儿返回上海的故居。适逢清明,无处凭吊,妈妈仿当年爸爸自制风筝,站在梨花如雪的老宅园中,放飞风筝,上写:“我在这里等你”。
今秋,我们两姐妹本应回到新疆,参加四位先烈殉难70周年纪念活动。怎奈,我与妹妹年事渐高,痼疾缠身,难以远行。撰文回忆,恍惚又置身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那个住有汉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邻居的窄长大院。一个个心屏镜头由远推近:那时我还很小,一个午夜,不知为何惊醒,看到爸爸还在灯下写文章。后来才知道,爸爸是以我的口吻在写《孩子日记》,内容丰富。有义深寓言,育人成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助人为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百善孝为先”等,最后这句话,还有妈妈一个插图:长者稚态摇鼓娱双亲;此外,还有岳飞精忠报国,史可法宁死不降,梁红玉击鼓抗金,花木兰代父从军等小故事。至今定格在记忆的是——爸爸写道:“我今年一岁半了,我叫小丫儿,大名杜毅——爸爸的名字任重而道远,我要有毅力去完成……我眼睛大像妈妈,皮肤白像爸爸。不爱笑,很安静,放在哪儿,就像个好看的玩具娃娃。爸爸不常回家,回家几天也会教我识字,一次记30个方块字。如果答不出,戒尺就在旁。第一个字就是祖国的国。”我不太懂,但读得出,一次也未挨过打手心,爸爸赞我冰雪聪明……一天风大雨急,爸爸抱着我走到露天大院,撑开一把大伞,爸爸告诉我说:“祖国就像这把伞,它能为你挡风遮雨,但你也要好好爱护它”……一次在新疆洋行街上的玩具店里,我乘大人不备,拿回一个维吾尔族玩具娃娃。爸爸知道后,很震怒,一定要我送回去,向白俄老板娘道歉。我无论如何哭求不去,爸爸坚决不答应,妈妈陪我送回了玩具娃娃。我哭了许久……事后,爸爸买给我一个硕大、美艳、红唇、红裙,还有一条红飘带的维吾尔族玩具娃娃。
爸爸被盛世才杀害前,他曾托王姓狱友带给妈妈一封信:“我在这里一切都好,你千万珍惜自己,务必把孩子抚养成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没有人告诉我:爸爸已不在人间。每到黄昏,我抱着娃娃坐在大院门外一条长石凳上,等候爸爸的马车归来……
我们都出生在大雪纷飞、血迹斑斑的魔窟,爸爸已遭监禁历经磨难。这期间,有乘飞机赴苏联治病途经新疆迪化的周恩来亲自出面营救爸爸;有宋庆龄、黄炎培、沈钧儒致电声援;更有高崇民、张季鸾(《大公报》主编)等愿意赴新以身抵押,欲换取爸爸自由。盛世才每次接到他们的声援、营救电报,都会宴请爸爸,放他回家暂住。爸爸忆及新生事件和西安事变前后,因受日、伪追杀,痛失一儿一女,遂坚定、深情地为妈妈留下了我们三棵“紫苑草”——又名“离离原上草”(此草生命力极强,即便在严寒绝境,也能顽强生长)。我和弟弟的出生,带给爸爸安慰、妈妈希望。
爸爸尸骨未寒,盛世才又将遗孀幼孤囚进开放性结核病房(妹妹生于此时,一生恙病)。杀人魔王妄图借当时无药可治的结核病杀我们于摇篮,斩草除根。1944年底,盛世才被调往重庆,新疆监狱打开。1946年,妈妈和我们辗转回到上海。惊悉爸妈财产悉数被公司总经理杨之屏席卷一空,携姨太避往海外。妈妈和幼小的我们陷于贫病交迫,流离失所。为此上海小报载:“杜重远身后凄凉……”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生活安定。只因结核病恶化削弱了我们的免疫力,妈妈和小弟、小妹先后罹患恶疾、绝症,生命危殆。是周恩来、胡耀邦、习仲勋、朱镕基、温家宝及时批示,一次次组织大力医救,把我们从死神魔爪夺下,带病活到今天。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供电、水、气、道路等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大问题。我们怀着感恩心情,抱病定居香港,开办公司。响应邓小平号召,为国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资及先进技术管理。回忆这近30年经历,亦不平坦:1989年之后,国外对华投资出现滞足观望;“BOT”方式投建水、电、煤气等厂,国内尚无先例,很难接受;几十年垄断行业固化了的既得利益亦难弃舍……凡此种种,皆形成了“引外资”办基础设施的“软钉子”。
我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但更大困境来源于我们自身的病患:那时,妈妈晚期肺癌大手术后,又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已住进医院,切开了气管;弟弟病逝;只能留下比较健康的我在上海医院护理病人,处理善后。妹妹亦患有胶原不治之症,缓解期她一人赴港,白手起家,开办公司,引进外资,她几次因消化系统大出血和血压奇高,晕倒在香港地铁里。一次,她陪外商洽谈电力项目飞往安徽途中,飞机降落,她晕厥机舱,被当地解放军医院救走。当该军医院院长得知她是烈士的女儿,几次端碗吃饭又放下,投入对妹妹紧张抢救中。《安徽晚报》1997年3月29日对此作了报道《董事长医院过险关,吴院长一饭三吐哺》。
我们负病负重,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努力,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及各有关省市负责人的支持。好在爸爸在国外的影响尚在,我们陆续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财团,终于完成了水、电、煤气及清洁能源等大型项目。遵照妈妈叮嘱,每做出一个项目,就将我们公司获得的微利,取出一半捐献给当地公益事业。当妈妈在病床上看到上海《文汇报》刊出“杜重远女儿杜毅、杜颖治理苏州河污水带头捐出第一笔私人资助款项……”,她已不能说话,微笑灿烂。大约妈妈想到了爸爸的遗愿:“务必把孩子抚养成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回忆党中央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我们的种种眷顾,给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我们这点滴回报,仅沧海一粟。但我们却收到如此多的溢美鼓励——
曾庆红曾对我们说:“你们姐妹俩继承父志,克服各种困难,创业与致力于公益事业,做了许多富于成效的工作。你们意志的坚强、善良与美丽,更令人可嘉”;刘延东:“杜毅、杜颖姐妹:你们继承父亲遗志,爱党爱国,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祝你们健康、美丽、事业成功!你们的朋友刘延东”;徐匡迪:“欣闻杜颖同志不仅赞助中学生学习夏威夷吉他,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尽心尽力,还以坚强的毅力与崇高人文精神克服病痛,学习了夏威夷吉他,且成绩斐然,被中外媒体广为传诵,实在令人钦佩!”;韩正:“感谢你们姐妹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一贯的关心支持,令我感佩不已。从信上获悉杜颖的健康情况后,十分不安……有何需求望即告知”;吴仪:“你们如此带病拼搏,有烈士风范”;温家宝曾说:“你们致力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以及促进海外华侨交流的工作,虽遇到困难,但我相信只要秉承‘爱国情深’之信念,‘永不言弃’,问题终会得到解决”;习近平:“令尊对国家、民族之贡献,令人景仰。两位大姐虽久病在身,仍积极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拳拳赤子之心可鉴。见照如晤,尚请珍重身体,节劳为盼”。
2007年,经过12年的不断沟通、促进的特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完成之际,妹妹杜颖的病情直线滑坡,她多个脏器损坏,肾脏又衰竭至终末期,既不能洗肾,也难以手术换肾,生命进入倒计时。这又一次惊动了党中央,包括温家宝总理在内的4位政治局常委关心她的病,给予批示:“千方百计抢救杜颖的病”。沪、港名医联手医救,沿海三个省市领导排难提供肾源,一年前,妹妹的肾移植手术成功。术后她病情反复,五次住院,她的生命一直游走在排异关—感染关—病变关,尚不知最终能否留在人间。但她说“向天再借20年”。
我们又勇敢承接了两个清洁能源项目,为江苏、上海环保再尽力。
妹妹尚未痊愈,我又跻身患者队伍。半个世纪为亲人患者紧张操劳,精神、体力透支过久。蛇年,我心脏、脊椎都出现险象,像妹妹一样沦为轮椅族。但我们生活幸福指数颇高。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香港特区政府,我们处处感受着亲人般的关怀、呵护、温馨,享受鲜花、美食、良好的医疗环境。两个“古稀”姐妹,淡妆、红唇、同样的发式、一样的裙装。怀揣“中国之梦”“轮椅追梦”,“圆梦”,也许是我们人生最后的一道风景线了!
每当我们听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都会梦回新疆,我又坐在大院外那条石凳上,抱着布娃娃等候爸爸的马车归来。
其实爸爸一直未曾走远……
作者杜毅,吉林怀德人,杜重远之女。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上海外贸局工作。后赴香港创办远源国际有限公司。1992年,与胞妹杜颖创办香港杜氏贸易有限公司。曾任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