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行
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农妇奉掌姑,今年90岁。老人虽然卧床10年,但耳聪目明,记忆力特别好。一讲起当年红二军团战士投宿她家,留下行军灯作纪念的故事,就来精神,坐起来讲,讲着讲着,还会手舞足蹈。
老人回忆:“红军进村时,我12岁。红军在我们村里住了200多人。在我们家住的是我爸爸带进屋的,我爸爸叫奉名钦。在我家住的红军中,有一位师长。师长喝完我妈妈递的茶后,让我爸爸陪着去找了村里管事的人。那管事的召集村里的地主奉周礼、奉铭直、奉卓人碰头。碰头后,这些地主就回了家,把粮仓打开,把腊肉烤鸭从梁柱上取下来,等待红军战士来拿。那时,我们村子里,只有几栋木房子和一个桥亭。如何住,如何吃,都是师长和村里管事的一起安排。记得是分头进农家吃饭,师长要求大家让生了病的、年老的战士进农民家里住宿,其他的露天睡。那两晚,桥亭上睡了几十人,因为下雪,还有几十个战士被村民带进了一个大山洞。有两位战士住在我家的天楼上弄发报机,一天到晚不停接发电报。”
老人说:“我妈妈叫刘自凤,是热心人。见几位战士的双脚都肿得像红桃似的,土法上马,在火塘边烤满了萝卜,让战士们热敷。战士们很听话,热敷了一阵子。红军在我家住了两晚,我妈妈每晚给战士洗衣服,守着烘干才睡觉。记得是1935年12月13日晚,睡觉前,那师长提一盏行军灯,用双手捧着,送给我爸爸留念,很认真地说:‘老奉,这是我留下的礼品。’见我爸爸没有接,又说:‘我是一位师长,等革命成功,我来看你,以灯为证。’我爸爸这才伸出双手去接。我记得爸爸接行军灯时,双手在颤,身子也在颤。”
奉掌姑介绍,1935年12月14日早饭前,有通讯兵从上团来,将首长的命令交给师长。早饭后。队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战士上了山,翻过界进了许家村,一部分沿河边的路去了上团。
老人说:“红军走后,爸爸将行军灯收进了板仓,挂在靠天花板的右上角。红军走后,爸爸和我们全家人,都挨了那三位小地主的辱骂,骂我爸爸引狼入室,还扬言要找我爸爸算账。家有红军灯,觉得心里通亮,底气很足,任凭他们骂,就是不回嘴。这样,他们骂了半年,见我们‘不敢吭气’,也就算了。盼星星,盼月亮,我们盼到了全国解放,但我们没有盼来那位师长!爸爸临死,对妈妈说,‘保护好红军灯。那是历史的见证,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见妈妈点了头,他才咽下最后一口气。妈妈临死前,要我保护好红军灯,抓住我的手说:‘看到红军灯,你就会想到红军吃的苦:下雪天,和衣躺在土地上睡觉,睡得很香甜······’”
奉掌姑回忆说:“一批大学生进村搞调查,发现了红军灯,报告了上级,领导让新化县档案馆派人来拿走了。我是党员,必须听党的话。我对拿灯的人提了个条件,要求他们把灯画出来给我们收藏,他们答应了,不久后给我送来了画像。前几年又给我送来了照片。”说到这里,她就从枕头下拿出照片展示,笑得满脸灿烂。老人指着照片说:“这是红军精神的见证,我要把它传下去,让红军那充满理想与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成为我们家世代相传的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