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孙犁的“红楼课”反思

段慧群

2013年10月18日13:5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孙犁的“红楼课”反思

  据阎庆生《阅读孙犁》记载,1945年在延安鲁艺孙犁给中文系学生讲《红楼梦》,当时的代理系主任舒群去听了他的课。课毕有些见解与孙犁不合。

  孙犁认为《红楼梦》表现了贾宝玉的人生观,舒群则认为《红楼梦》批判了贾宝玉的人生观,并引《红楼梦》第三回的《西江月》为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曹雪芹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中,称这两首词“批贾宝玉极恰”。

  孙犁争论说,这两首词具有“自嘲”性质,刻画出一个世俗中的叛逆者形象,他“潦倒不通世务”、“天下无能第一”,实际上,“此儿”却有着最淳朴、最自然的天性。《红楼梦》的校注者就说:“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舒群作为系主任,并没有和孙犁继续争论下去。但孙犁常常反思这节“公开课”,以至于36年后,仍记起这件事。1981年4月26日,他在《读作品记(五)》中写道:“并不是说舒群同志做得不对,而是我做得不对。学术问题,怎么能一人说了算数,多几种意见,互相商讨,岂不更好?青年时意气之争,常常使我在后来懊悔不已……离别以后,反因此增加很多怀念之情,想起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觉得很值得珍惜。”

  当年的孙犁和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样,年轻气盛,在上完“公开课”后,听课的领导提出了不同意见,孙犁据理力争。然而,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间,他经常想起这件事,反思这件事,不断反省自己。

  严于自责,这也许正是这位当代散文大师成功的原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