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赵予征:曾涤书记和枣园农场的故事

2013年10月31日09: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59年10月,老八路徐书怀骑着剿匪时缴获的战马与科技人员率领12名军垦战士带着枪和生产工具,拉着爬犁来到准噶尔盆地南沿、呼图壁县北部一个叫枣园(位于现在的105团)的地方,创办农场。举目一观,亘古荒原、一望无际。技术员抓起一把土,仔细观察了一会,又放在鼻子跟前闻了闻,高兴地说:“这里土壤很肥沃,是办农场的理想之地”。大家听了个个心里乐开了花。可是经询问向导,才知这里无稳定的地面水供应,只能种点“闲田”。新疆是灌溉农业,没有水就无法种地。经调查,徐书怀决定利用雪水种春麦,在洪水下来后浇了一次水,当年亩产百十来斤。但没有稳定的水,一直是老徐的一块心病。

1960年夏,自治区水文地质大队在枣园打了两眼勘探井,仅打200来米,水就自动涌了出来,单井流量达19公升/秒。二管处政委范明德望着小渠两旁种的冬瓜、玉米、葵花等作物,都长得特别好。一窝冬瓜,数株并发,竟结了20多个大冬瓜,农场军垦战士看到了希望。范明德和徐书怀抱着大冬瓜和硕大的玉米棒子向我们报喜讯。徐书怀说:“枣园的土地确实肥,只要有水,保证丰收,一口井可以种庄稼,多打井就可以办农场了。”我听着有道理,于是请来了自治区矿务局、水文地质大队、铁路设计院等四家钻井队,当年就打出42眼自流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职工情绪越来越高。我考虑请人打井费用太高,且不稳定,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决定成立打井队。我到乌鲁木齐找到自治区主管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的区党委书记处书记曾涤同志。因他过去任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时,我任六军十七师政治部主任,经常接触,比较熟悉。见我走进办公室向他敬礼,笑脸相迎,并问:“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有什么事吗?”我详细汇报了我们在枣园办农场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请求支援三台钻井机。他一听说我们要办新农场,非常高兴,表示大力支持。但谈到三台钻井机的事,脸色立即凝重起来,一字一句地说:“钻井机很贵呀,你们付得了钱吗?钻探技术要求很高很严,你们掌握得了吗?”我实话实说:“我们买不起,我是来请求支援的。刚进疆时部队节衣缩食所办起的“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等10多个工厂不是无偿支援了地方吗?这次能不能……曾书记打断我的话,语气坚定地说:“你不要说了,你们过去无私地支援了地方,我今天也要慷慨地帮枣园一把。不仅调三台钻井机给你们,还要连机器带人一块去。你们要加快打井速度,让大家早日看到你们的井灌农场。”我大喜过望,真情感谢曾书记的支持,保证一定要干好,敬礼告辞。

我兴奋地回到农六师,立即成立钻井队。选肯钻研、严要求、善带兵的老八路刘从惠任队长。打井速度加快了,但问题又来了,下井用的钢管价格很贵,成本太高,刘从惠和大家研究,用木条像箍桶一样,箍成管子,用铁丝扎紧,木条见水就涨,可防漏水。经试验,效果甚好,大大降低了成本。

钻机在日夜轰鸣,涌水量日日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一个井灌农场在大漠边缘建立起来了。

1963年4月,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率农、林、牧、水各厅领导同志到枣园农场视察,当他们看到涓涓细流从大地深处涌出,浇灌着大田里茁壮的庄稼,无不啧啧称赞。有的人说:“兵团敢在没有地面水的地方办农场,有气魄。”一位少数民族领导说:“从200多米的地下取水种地,在新疆是第一家。”王书记动情地称赞:“枣园人遇到困难不等不靠不退缩,而是动脑子想办法,没有地面水就取地下水,建成自治区第一个井灌农场。这种大胆而科学的精神,值得发扬。”

改革开放后,枣园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发展,一切都在大变,昔日的荒原,现在已成为一个现代化、机械化的农场了,成网的林带,围护着10万亩良田。以往凹凸不平的道路,现在成了柏油马路,直通连队。建场初期供人安身的地窝子场部,现在已建成了精心设计的袖珍小镇。在这里,街道宽阔整洁,秩序井然。一栋栋的楼房拔地而起。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特别是空气格外新鲜,是一个非常舒适的绿色家园。农场的学生们在漂亮的教学楼中听老师讲课,职工们为了梦想和使命而忘我拼搏,老年人在广场悠闲地打着太极拳,或看报、或跳舞,一派和谐和睦的景象。

过着幸福生活的枣园人,饮水思源,深切怀念半个世纪前帮他们走出困境、迈向健康发展道路的曾涤书记。

一个真正为老百姓办过好事的领导,人民群众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作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副政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