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明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九十六军的名字与中条山之战紧紧相联。但在这期间,九十六军的隶属也经常变化,而在国民政府的编制序列中,还曾先后出现过两个九十六军。现特将抗战期间九十六军的发展情况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国民政府九十六军前身是杨虎城所属的陕西警备旅,其演化过程非常复杂。在1936年,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在西安事变后被缩编为三十八军,陕西警备旅改编为第一七七师,隶属三十八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为加强武汉会战的军事力量,以孙蔚如为军长的三十八军扩编为三十一军团,由孙蔚如任军团长,以第三十八军第一七七师与独立第四十七旅合编组成第九十六军,隶属第三十一军团,李中兴任军长,下辖第一七七师、独立第四十七旅。1938年7月,孙蔚如率部开赴晋南中条山抗日前线。1938年11月1日,孙蔚如的三十一军团奉命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四集团军,孙蔚如为总司令,下辖第三十八军和第九十六军(后调入李家钰的四十七军),防守中条山西部的平陆、芮城等地区。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内,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主要是国民党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
从1938年7月开始,九十六军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第四集团军在孙蔚如、赵寿山、李兴中、耿景惠、陈硕儒、孔从洲等爱国将领率领下,英勇作战、功勋卓著,曾多次粉碎日军疯狂“扫荡”,巩固了中条防线,保卫了中条山人民的安全。日军视第四集团军和中条山阵地为“盲肠炎”,继1939年“三二九”大扫荡之后,6月上旬,日军再次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六六”战役。
“六六”战役,进行了半个月,这是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进行的最大的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我军伤亡及失踪官兵达8800余人,日军伤亡约5000多。此次战役粉碎了日军对中条山的大规模进攻,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成功的。战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到中条山巡视,称颂第四集团军是“中条山的铁柱子”。报纸新闻向全国报道称:“晋南大战,我军又造成光辉的胜利。”
1940年10月16日,中央军八十军军长孔令恂奉蒋介石令与孙蔚如换防。蒋介石还下令,将李家钰的四十七军(四十七军在“六六”战役中担任中条山东、北两面阻击敌援军的任务),升格为三十六集团军,调出中条山,这就使原本兵力不足的第四集团军更加捉襟见肘。但孙蔚如从维护抗日大局出发,并未提出异议,只是对中条山的防务重新做了一番部署,战术上也作了调整,由死守改为灵活机动的协防作战。
1942年,九十六军独立第四十七旅扩编为新编第十四师。1944年4月至1945年6月,九十六军在第四集团军的编制内,先后参加了豫中会战、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等重要作战行动。1945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行局部编制调整时,该军番号和所辖新编第十四师被裁减,第一七七师转隶第三十八军。上文提到的另一个九十六军是抗战后由骑兵二军改建的,在解放战争中,除一部被消灭外,一部向解放军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