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网友园地

详解东北抗日联军的11个军

王作东
2013年11月19日10: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史频道“网友园地”栏目向全国网友征稿>>>征稿形式与要求】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国东北地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人民军队,它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同日伪军进行殊死斗争。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及整个中国国民战争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些爱国的有民族气节的东北军官兵和民间武装组织起来抗日,在1932年曾经形成了为数多达30万人的东北义勇军,不过这些武装基本上属于旧军人和绿林来统帅,没有正确的统一的政治领导,组织涣散还排斥共产党人员进入。1932年至1933年日本出动了5万兵力连同收编旧东北军建立的伪满洲国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东北义勇军基本上打垮,剩下少数人员退往关内或者苏联。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陆续派省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到南满,派赵尚志到巴彦地区,先后建立起十几支抗日游击队。为了进一步推动东北抗日局面的发展,根据中共驻国际代表团的指示,1936年1月28日东北反日联合军队军政联席会议在黑龙江汤原正式举行,2月20日会议达成一致意见,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等人的名义联合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从这一天起各派抗日武装的番号统一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先后建立11个军,第1、2、3、6、7等军是在共产党领导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4、5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8、9、10、11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从1931年到1945年,日军在东北共死伤18万余人,伪军死伤5万余人。抗日联军伤亡3万余人,其中师以上干部约百人。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对全国抗战起到了战略上的配合作用,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吉林磐石是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发源地。1932年6月4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主持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第一支工农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1军第4纵队。。队长由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张振国担任,政治委员由中心县委委员杨君武担任。6月14日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代表省委去磐石视察工作。按省委的意见,磐石中心县委决定把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孟洁民任总队长、初向辰任政委、王兆兰任副总队长、李红光任参谋长。1933年1月初,杨靖宇出任南满游击队政委。在杨靖宇的指挥下,同年1月到5月间,游击队连续粉碎了日伪军4次围剿,历经大小战斗60余次,打死打伤日军伪军100多人,游击队也发展到250余人。其中党员发展到92人,团员40多名。游击区也由原来的磐石、桦甸、伊通、双阳、吉林等5县,扩大到包括当时奉天省(辽宁省)的西安(辽源)、东丰、海龙在内的8个县,幅员3,000多平方公里。1933年9,按满洲省委“以最好的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人民革命军”的意见,在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巡视员金伯阳的协助下,在磐石正式组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由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11月7日,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参谋长朴翰宗、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下设两个师,1师师长兼政委李红光、副师长韩浩、政治部主任程斌。2师师长兼政委曹国安、参谋长李松波、政治部主任张云志。1936年5月在兴京县由原第2教导团、5团的2个连和王仁斋领导的游击大队等改编建立了第3师。1936年2月20日发表的《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言将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反日游击队一律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编为东北抗联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1936年7月抗联第1军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下辖第1、2军。1938年8月,第1路军决定取消第1军和第2军番号,把所属部队编成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

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朝、汉等民族组成的在东满、吉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人民武装,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劲旅。主要活动地区包括今天吉林省东部、东南部和黑龙江省东南部20余个县的广大地域,兵力最多时达4000余人。它的前身是1932年陆续成立的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安图等县抗日游击大队。1934年3月,由各县抗日游击队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师长朱镇,政委王德泰。共有兵员900人。1935年3月王德泰任师长,李学忠任师政治部主任,部队发展到1000余人。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扩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参谋长刘汉兴,政治部主任李学忠,下辖4个团,部队发展到1200人。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参谋长刘汉兴,政治部主任李学忠。下辖三个师。1师师长安奉学,政委周树东政治部主任古伯岐,参谋长朴得范。2师师长史忠恒,政委王润成,参谋长陈翰章。3师师长金日成,政委曹亚范。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长王德泰兼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政委魏拯民兼任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第1路军决定取消第1军和第2军番号,把所属部队编成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的前身是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1933年10月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组建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赵尚志任队长,共有队员13人。到1933年底部队发展到70余人。1934年6月29日以珠河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吸收部分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员赵尚志,政委李兆麟。下设3个总队。第一总队队长由赵尚志兼任,政委由李兆麟兼任。第二总队队长黄英,政委马洪力。第三总队队长曹德生,政委韩光。全支队共有兵员450人。1935年1月,以哈东支队为基础,吸收部分抗日义勇军,编成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全军500余人,暂编一个独立师,军长兼师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下辖3个团。1935年9月,第3军又扩编了3个团,全军达到700多人,到1935年底,第3军的6个团扩编为6个师。1936年8月正式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下辖6个师。后又增编4个师,全军10个师约有6000人。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松花江两岸与日伪军积极作战,沉重打击敌人,取得重大战果。仅1936年12月的海伦战役就歼灭日军300余人。1937年冬季,日军加强了对东北抗联的围剿,在反围剿战斗中第3军损失严重,根据中共北满省委的指示,第3军在1938年进行了整编,全军编为4个师,当时赵尚志去苏联汇报工作未归,李兆麟以东北抗联北满总指挥部总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领导第3军的工作,代行军长职务,军政治部主任由金策担任。1师代师长、政治部主任周庶范,2师师长兰志渊,政治部主任吴景才,3师师长李熙山,政治部主任常有均,4师师长陆希田,政治部主任侯启刚。由于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初期有的部队不设政委,政治部主任实际是部队的政治主官。1939年5月30日抗联第3路军成立,第3军编入第3路军。1940年3月第3军改编抗联第3路军3支队,第3军番号取消。抗联第3军是抗联的主力部队,涌现了赵一曼(2团政治部主任)、赵尚志、李兆麟等民族英雄。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是以东北军吉林边防13旅63团3营起义后改编的吉林国民救国军发展起来的。1932年2月8日,原东北军吉林边防13旅63团3营营长王德林在延吉率部起义,宣布抗日主张,起义部队组建吉林国民救国军。王德林任总司令,孔宪荣任副总司令。中共满洲省委派李延禄到起义部队做统战工作,被任命为吉林国民救国军总部参谋长。李延禄从前来参军的爱国青年中选挑400人组建了东北抗日自卫军补充一团,将苏怀田领导的群众武装200余人改编为补充二团,李延禄兼任两个团的团长。李延禄取得王德林的同意,将自卫军的两个团直属吉林国民救国军指挥。王德林在部队内部建立了党组织,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可以说吉林国民救国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3年1月2日,李延禄率两个补充团到达兴凯湖一带开展对日游击战争,按照中共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成立抗日游击总队,下辖4个团。李延禄任总队长,孟泾清任政委,张建东任参谋长。1933年7月,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人民抗日革命军,全军发展到1000余人,军长李延禄,政委张文偕,参谋长张奎。1934年10月,人民抗日革命军与密山游击队合并成立抗日同盟军。同年12月正式命名为抗日同盟军第4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何忠国,参谋长胡伦。下辖1个师,师长、师政治部主任、师参谋长均有军长、军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兼任。全军编为3个团和1个独立营。1935年9月中共吉东局决定饶河游击队编入抗日同盟军第4军,为第4团。团长李学福,团政治部主任李斗文,团参谋长崔石泉。此后又陆续收编一些抗日山林队编为第5、第6、第7团和两个独立旅。根据1936年2月20日发表的《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1936年3月,正式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下辖3个师。军长李延禄,代军长李延平,政治部主任黄玉清。4军军部兼第1师师部。师长李延平,师政治部主任黄玉清。第1师下辖1、2、3团。第4团改编为第2师,师长郑鲁言,政治部主任崔荣华。第5、6、7团改编为第3师,师长李天柱。全军1600余人。1936年11月中共吉东省委决定在抗联第4军2师基础上组建抗联第7军,以原4军3师第5团和6团组建新的2师,原3师师长李天柱改任2师师长,原3师7团团长宫显庭任3师师长。1939年5月,4军将自卫军2旅改编为第4师,师长刘振国,政治部主任朴德山。至此第4军下辖4个师10个团,共2000余人。1937年9月29日中共吉东省委决定成立抗联第2路军,第4军划归第2路军,同时4个师整编为2个师。军长李延禄(去苏联),代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政治部主任黄玉清,参谋长陈文学。1师和4师合并为第1师,师长张相武,师政治部主任黄玉清(兼),2师和3师合并为第2师,师长宫显庭,后任王毓峰,政治部主任曲成山。1940年3月28日,第4军改编为东北抗联第2路军第4支队,第4军的番号取消。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的前身是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1935年1月,中共吉东省委决定将民众抗日武装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政治部主任胡仁,参谋长张建东。军部设在宁安县八道河子。5军编有2个师7个团,共936人。1师师长李荆璞,政治部主任关书范。2师师长傅显明,副师长姜振荣,政治部主任李光林,参谋长陈翰章。5军成立后经过一年多的游击战争,队伍得到了发展,游击区得到了扩大,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1936年3月正式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下辖3个师。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政治部主任胡仁,参谋长张建东。1师师长李荆璞,副师长姜振荣,政治部主任关书范,参谋长张镇华。2师师长傅显明,后任王光宇,政治部主任李光林,后任季青,参谋长陶净非,后任陈翰章。3师师长李文彬,副师长张镇华,政治部主任王效明,后任季青。1937年初,第5军转战中东铁路以北地区,开辟了依兰、方正、富锦、宝清、勃利等大片游击区,队伍发展到3000余人。1937年10月第5军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周保中任第2路军总指挥兼5军军长。1941年3月5军改编为第2路军第5支队,抗联第5军番号取消。抗联第5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力部队,产生周保中这样的民族英雄和“八女投江”那样的英雄群体。

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的前身是工农红军33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1932年10月10日,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创建了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这支部队被中共满洲省委授予了中国工农红军33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番号,李福臣任队长。但不久遭土匪袭击而失败。后几经挫折,于1933年11月,在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下,重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番号取消。1934年10月汤原反日游击队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为总队长,夏云杰为政委,李仁根为参谋长。同月,汤原另一支民众抗日武装文武队在队长冯治纲的率领下加入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汤原反日游击总队与当地的义勇军联合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太平川抗日根据地。到1935年12月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已发展到700多人的一支抗日武装。1935年12月赵尚志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部和1个团到达汤原,帮助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夏云杰任军长,李兆麟任代理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任参谋长。下辖4个团。1团团长王秀芝,2团团长戴鸿宾,政治部主任裴敬天,3团团长冯治纲(兼),政治部主任周云峰,4团团长张传福,政治部主任徐文斌。1936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正式编为东北抗联第6军,下辖7个团,全军1500人。1936年11月26日,6军军长夏云杰在战斗中牺牲,戴鸿宾任代理军长。1937年2月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戴鸿宾为东北抗联第6军军长。并将6军原有的7个团扩编为5个师。1师师长马德山,政治部主任徐光海。2师师长张传福,政治部主任张兴德,参谋长韩铁汉。3师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周云峰,继任王明贵。4师师长戴鸿宾(兼),政治部主任吴玉光。5师师长刘振声,政治部主任高玉斌,参谋长邱金海。1939年5月,6军编入编入抗联第3路军。1940年4月,抗联缩编,路军以下设支队,6军的番号取消,部队分别编入抗联第3、6、9和12支队。

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的前身是饶河农工义勇军。1933年4月21日,中共饶河县委创建了饶河农工义勇军,崔石泉任队长,金文亨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2月3日,改编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1935年9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4团。李学福任团长,朴振宇任副团长,李斗文任政治部主任,崔石泉任参谋长。全团250人。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4团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第2师。郑鲁岩任师长,李学福任副师长,崔荣华任政治部主任,崔石泉任参谋长。部队在同江、饶河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10月,以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第2师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军长陈荣久、参谋长崔石泉。全军编制3个师,共700多人。1师师长陈荣久(兼)。2师师长李学福,参谋长金铎。3师师长景乐亭,政治部主任金铁宇,参谋长阎敬山。1937年3月,7军军长陈荣久在战斗中牺牲,7军党代会决定崔石泉任代军长,并对7军进行整编。1师和2师合并为第1师李学福任师长,原5团扩编为新第2师,邹其昌任师长,云鹤英任政治部主任,景乐亭任3师师长,李一平任政治部主任。到1937年底,部队发展到1500人。1937年9月29日,第7军编入东北抗联第2路军。1938年1月,中共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在饶河主持召开下江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李学福任7军军长,崔石泉任军参谋长、代理军长,郑鲁岩任军政治部主任。王汝起任1师师长,姜克智任副师长,何可人任政治部主任。邹其昌任2师师长,金世昌任副师长,金铁宇任政治部主任。景乐亭任3师师长,云鹤英任副师长,刘延仲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28日,第7军改编为东北抗联第2路军第2支队,第7军的番号取消。

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是以依兰农民反日暴动组织起来的民众救国军发展起来的,后因谢文东等第8军领导人投靠日伪军而解散。1934年3月8日,依兰土龙山区爆发了由谢文东、景振卿领导的农民反日大暴动,参加暴动的农民组织了2000多人参加的民众救国军。谢文东任总司令,景振卿任总指挥。民众救国军成立后多次遭到日伪军的围剿和伏击,人员死伤严重,谢文东带领少量部队退入依兰深山老林中。1935年1月,谢文东与李华堂领导的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在宾县三道河子会和,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的帮助下,以三方队伍为基础组建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谢文东任军事委员长,赵尚志任总指挥,李华堂为副总指挥。1936年2月,谢文东率部回到依兰,在抗联第4军的帮助下,收编了山羊山林队,队伍扩至300多人,编为4个团,在牡丹江西岸的老爷岭建立了密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9月在抗联第5军的帮助下,民众救国军改编为抗联第8军。军长谢文东,副军长滕松柏,参谋长于光世。吉东省委派担任过中共县委书记的5军2师政治部主任刘曙华到8军任军政治部主任,在部队建立党的组织。并派一些党员干部担任8军师团两级的政治部主任,谢文东在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还成立了教导队,培训军事骨干,使8军的军事政治素质有很大的提高。部队发展到1000多人,编制6个师。1938年9月伪军28团团长赫奎武率部反正,600多官兵编入8军第7师,赫奎武任副军长兼7师师长。这是8军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军7个师2000多人。1938年1月,8军编入抗联第2路军。8军是由起义农民、山林队和反正伪军和编起来的队伍,战斗力和纪律性都差。从1937年10月开始,8军不断有师团级干部率部投敌,中共派去的党员干部大部分在战斗中牺牲或被叛军杀害,8军部队开始瓦解。1939年3月19日,在日军的包围下军长谢文东,副军长滕松柏率8军残部投靠日军,8军正式解散。

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的前身是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1932年8月东北军营长李华堂收编地方日伪武装大排队和部分山林队,成立抗日武装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李华堂任支队长。第2支队下属3个营,共计400多人,主要在林口一带抗击日伪军。到1933初,又有几支山林队归属李华堂支队。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注意到李华堂支队虽然成分复杂,但抗战积极,是一支可以争取的力量,选派3名共产党员到李华堂支队帮助工作。1934年末李华堂支队在日伪军的讨伐中损失严重,部队仅剩下50余人。李华堂来到宾县找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寻求帮助。1935年1月,赵尚志与谢文东、李华堂在宾县三道河子会和,以三方队伍为基础组建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谢文东任军事委员长,赵尚志任总指挥,李华堂为副总指挥。1937年1月李华堂支队根据北满抗联总司令部的命令,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军长李华堂,参谋长李向阳。下辖3个师。1师师长郭成,2师师长王振祥,3师师长张学中。兵力800余人。中共北满省委以北满抗联总司令部的名义向9军派遣共产党员干部李熙山、郭铁坚和王克仁担任政治主官。李熙山任军政治部主任,郭铁坚任1师政治部主任,王克仁任2师政治部主任。9军成立后,在林口、通北、依兰一带打击日伪军。1937年2月,9军与抗联3、6、8军联合作战,攻打依兰县城。同年6月参加林口县刁翎伏击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9军也损失严重。1938年5月,2师师长王振祥叛变,郭铁坚任2师师长,后又任命洪喜波为军参谋长。部队转向富锦、宝清一带开展抗日活动。1939年2月,李华堂在与日军作战中负伤,转入抗联密营中养伤。1939年5月,9军编入抗联第3路军。同年7月,李华堂在日军围剿和利诱下带领30名官兵投降。1940年2月,9军2师师长郭铁坚率部编入抗联第3路军9支队,抗联第9军番号取消。

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是由东北军进步士兵汪雅臣创立的抗日地方武装改编的。1931年10月,原东北军26旅士兵汪雅臣带领几位志同道合的士兵,带着几支枪离开东北军,到五常县小忙牛河一带组织抗日武装。汪雅臣感到自己的队伍身单力薄,难以立足,决定加入活动在这一带的土匪武装“保胜队”,不久汪雅臣打死土匪头子保胜,自任首领,并把这支队伍改名“双龙队”。1934年初,汪雅臣派人去珠河与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取得了联系,得到赵尚志的支持。1936年初汪雅臣率部来到五常北部山区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3师会和,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道南指挥部,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兼任总指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决定将汪雅臣的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任命汪雅臣为军长,王维宇为参谋长,侯启刚为军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团,800余人。1936年9月18日,中共珠河和汤原两个中心县委和抗联第3、第6军党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同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正式成立,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军政治部主任,部队发展到10个团,1000多人,主要活动在五常、双城一带开展抗日活动。1937年6月,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将10军交给吉东省委领导,后编入抗联第2路军。1941年1月29日汪雅臣在五常哈拉河子战斗中牺牲,部队突围时损失大半,留下少数官兵在五常、舒兰一带打游击至抗战胜利。1941年3月,第2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第10军改编为第2路军第8支队,任命汪雅臣为支队长,陶净非为政委,后得知汪雅臣已牺牲,部队已失散,改编一事未能实现。

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的前身为东北山林义勇军。1933年2月桦川县驼腰子金矿工人祁致中带领6名工人举行暴动,打死护矿日军7名,夺取轻机枪1挺,手枪和步枪7支,并号召矿工参加暴动队伍,很快就有20多名青年矿工入队。暴动队伍以桦南县大梨沟为根据地,正式成立了以祁致中为首领的东北山林义勇军,拉起了抗日的大旗。1935年2月祁致中带领东北山林义勇军进入方正县境内,与赵尚志、冯仲云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取得了联系,主动接受第3军领导,在第3军的帮助下,祁致中的东北山林义勇军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有很大提高。1936年1月28日,中共勃利县委看到祁致中部已达到100余人,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派共产党员勃利县团委书记富振声去祁致中部工作,帮助改造这支部队。1936年5月20日在依兰县二道河子,祁致中部被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富振声,指导部主任金正国。独立师成立后经过整顿发展,先后建立了3个旅,共800余人。1937年6月15日富锦县警察大队大队长李景荫率部起义,加入独立师,李景荫任师参谋长。同月中共北满省委做出决定,将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独立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1937年11月,在东北抗日联军北满总指挥部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的帮助下,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在富锦县二区成立。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国。11军下辖1个师,师长李景荫。11军有1500多人,在富锦、桦川、依兰和同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1939年5月30日,11军编入抗联第3路军建制。1940年4月,第3路军取消军一级建制,11军分别编入抗联第3路军3支队和9支队,11军番号取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政府)

(责编:吴思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