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解放区的颂歌——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013年12月05日15: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文苑》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一首有着浓郁山东地方特色的歌曲。作为20世纪60年代电影《红日》的插曲,它不仅为这部电影锦上添花,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这部电影早已被很多人淡忘了,但这首歌被视为山东新民歌一直广为传唱。

英灵山上战旗红

电影《红日》再现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司令员和粟裕副司令员的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与国民党常胜将军张灵甫率领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展开的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最惨烈的一场激战。1961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汤晓丹被指定为该片的导演,汤晓丹有着新中国“战争电影之父”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军事战争题材影片《南征北战》就是出自这位名导之手。作为一个擅长战争题材影片的导演,他深知一首好的插曲对于一部电影的意义。摄制组一成立,汤晓丹就指名道姓点将,要曾为电影《铁道游击队》写过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作者吕其明为电影《红日》也创作一首插曲,并给这位词作家说明插曲的要求:“孟良崮战役围攻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场面很大,战斗异常激烈。在这场战役到来之前,应该有一首歌来渲染解放军战士爱家乡、爱部队、决心保卫胜利果实的情感。”摄制组决定由吕其明带着杨庶正、肖培珩两位年轻人组成一个插曲创作组,到山东孟良崮战场体验生活。吕其明欣然接受,他们一行三人从上海出发。巧的是杨庶正、肖培珩都来自山东,都是刚从音乐学院毕业,他们在上音乐学院前都在基层部队从事过文艺宣传工作,对这次一毕业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作曲子非常兴奋。来到山东,他们沿着当年战争的线路,体验生活,搜集、学习山东民歌。一天,到了烟台,登上了著名的栖霞英灵山。英灵山原名灵山,因胶东人民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光荣殉国的烈士,在灵山修建了烈士陵园,得英灵之气,灵山就被称为英灵山。三人爬上山顶已大汗淋漓,他们索性脱掉上衣,裸露胸背,任凭山风拂过。他们放眼四望,青山葱绿,小河流淌,一层一层的梯田尽收眼底,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随风飘来的还有老乡的山歌。三人坐在山顶豪情澎湃,你一句、我一句,一边说、一边写,很快就有了3段歌词。回来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把歌词交给《红日》的编剧吴强。吴强看了非常满意,还说最后一句“幸福的生活万年长”改为“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就更好了。这样,歌词就算是定稿了。

词定稿后,要谱曲了,三人商量同时动笔,推选其中一首作为基础,再共同进行修改。三人的曲谱都写好后,经过比较,大家觉得杨庶正吸收山东民歌《赶集》的曲调写成的初稿有山东特色,曲调优美,符合电影的场景。以杨庶正的初稿为基础,三人又进行了一些细节的修改。杨庶正对大家的修改非常满意,认为尽管采用了他的初稿,而且改动不大,但改动部分非常重要,对突出旋律个性和风格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在《红日》电影放映时,荧幕上作曲者打出的署名,只有吕其明和肖培珩二人,没有杨庶正的名字,杨庶正哪去了呢?原来,在《红日》电影制作的后期,杨庶正又奉命调到另一剧组,这就造成署名上的疏漏。后来,有的报刊杂志在刊登《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曲时,也根据电影上的署名,采用只署吕、肖二人的做法。对此,杨庶正没说什么,倒是吕其明、肖培珩坐不住了,写了书面说明,作了澄清。后期的出版物上,才出现了“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词曲”,总算还原了历史。

全国民众评选出的30首优秀歌曲之一

就在三人窃喜,准备庆功时,问题来了。摄制组的部分同志对歌曲提出了意见,甚至到了愤愤不平的程度,问题主要出在歌词的长度上,3段歌词完整唱完,需要4分钟左右,而配合歌词的场景就有300多个镜头,如果要完整采用这首歌的话,很多表现战争的镜头就必须剪掉。要知道1961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吃不饱,连剧组周围能吃的树皮都被剥光。摄制组的同志们跟当地农民学会了抓仓鼠,半夜三更蹲守在仓鼠洞旁,把仓鼠不知何年何月偷来的豆子、谷物从土里挖出来,洗刷洗刷,就是主食,再把仓鼠拔毛剔骨再红烧,便是难得的一顿荤菜。但仓鼠不可能是顿顿都有的美餐,人人饿的脸色蜡黄,前心贴后背。剧组夜宿在一所破旧的小学校里,床是用课桌临时拼起来的,高低不平,又有缝,稍微胖一点的人想翻个身,一不小心皮肉便可能被夹在缝里,早上醒来一身血印子。瘦子也睡得不踏实,骨头碰木头,第二天全身都疼。那时的摄影机又不像现在小巧玲珑,沉甸甸的扛在肩头,摄影师拍摄时全神贯注,一停机,一屁股坐在地上,喘着粗气,主要是饥饿。大热天温度达40度,演员们却穿着冬天的衣服,又冲又喊,一个镜头拍下来个个大汗淋漓,辛苦自不待言。现在听说要把3段歌词完整的用上,就必须把拍摄的一些战争场面的镜头剪去部分,同志们如何舍得。所以,就提出让他们把歌词删减一些,歌词短了,这样就能保留许多已拍摄好的战争镜头,同志们提出的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实际情况是这3段歌词已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并且与所拍场面相互映衬,裁去哪一段都不太合适,所以,吕其明一听要他们删减歌词,这个平时文质彬彬的好好先生,像猴子着了火一样,一下子窜到导演汤晓丹跟前,严正声明:“歌词不能删。”

导演汤晓丹不仅有经验,修养也极好,面对吕其明的“发火”,不动神色。他安慰吕其明,不要急于下结论,和整个片子合起来,一起听听,看看效果如何,再做定夺。结果汤晓丹不仅完整地保留了歌曲,而且还把这首歌放在了影片高潮来临之前,对影片起到一个起承转合的渲染作用。先是对家乡深情赞美,然后表现部队冲上孟良崮激烈的战争场面,从而给观众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听觉对比。

吕其明在得知汤晓丹的决定后,先前的郁闷和不快一扫而光,并专门就“发火和声明”一事向汤晓丹道了歉。

2007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升上太空后,《谁不说俺家乡好》伴随“嫦娥一号”,作为由全国民众选出的30首歌曲一起响彻太空。

吕其明直到80岁时对人还说:“没有电影《红日》,就没有《谁不说俺家乡好》;没有导演汤晓丹的魄力,这首歌就飞不上天!”

听众纷纷猜测演唱者是谁

随着《红日》电影全国放映后,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在全国各地传唱,这首歌曲的传播当时主要是靠电影的放映、收音机的播放,细心的听众很快发现电影里唱出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和收音机里有时播放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两种风格的演唱,但在那个年代,收音机里播完曲目,是不会提演唱者的。每当此时,大家就会纷纷猜测这首歌是谁唱的。其真实的情况是《谁不说俺家乡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任桂珍的“电影版”,另一个是王音旋的“原唱版”。为什么会有两个版本的出现呢?

电影屏幕打出的演唱者是任桂珍。任桂珍当时是上海歌剧院的独唱演员,她嗓音甜美,演唱的声音和屏幕的场景、人物的形象相得益彰。任桂珍生于山东临沂,3岁到济南,对山东民歌的韵味、唱腔很熟悉,经过她的演唱,《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曲子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很多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唱这首歌,就是因为听了任桂珍的演唱。但任桂珍演唱的电影版不是原唱版。原唱出自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一位叫王音璇的老师,这首歌在先期录音并灌制唱片时由王音璇演唱,大家也都觉得王音璇演唱突出了山东民歌的特色,在一些细节字眼的处理上,把沂蒙山区的方言表现得很好。但电影插曲这首歌时为什么要换演唱者呢?

原来电影的主人公是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电影要求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要统一,王音璇的演唱是没问题的,但要和荧幕的人物形象相匹配,就有了距离。这样,就有王音旋的“原唱版”与任桂珍的“电影版”。

吕其明在谈到这一小插曲时,坦言当年王音旋的演唱可以和任桂珍媲美,并多次说道:“我再三强调一点,并不是王音旋演唱的不好。她是个很优秀的同志。而是影片特殊的需要,更换了演唱者。”

王音璇说:“彭丽媛是我最好的学生!”

彭丽媛在进入歌坛时首唱歌曲之一就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并且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好评,之后多次在各种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在她公开出版的歌集里也收录了这首歌。专家们在评论彭丽媛演唱这首歌时,往往要讲到王音璇,说王音璇的原唱版,弹舌的处理很有山东味,特别是山东民歌卷舌音的运用,彭丽媛的演唱也继承了这个处理,和王音璇一脉相承。原来,彭丽媛是王音璇的弟子,她的第一个声乐老师就是王音璇。

1978年初春3月,16岁的彭丽媛考入当时的山东五七艺术学校(1978年底改为山东艺术学院),第一次见到了钢琴,当时她想我要是会弹钢琴、会五线谱该有多好呀。开学的第一天,王音璇给他们上了第一堂声乐课。王音璇作为歌唱家,曾为电影《苦菜花》《红日》《大浪淘沙》插曲配唱,她的代表歌曲山东民歌《微山湖荡起采莲船》《我的家乡沂蒙山》也被大家熟知和喜欢。她更重要的一个角色是音乐教育家。在第一堂课上,她没有教他们如何唱,给他们提的第一个要求是要从思想上树立热爱我们的民族唱法,坚定不移地走声乐民族化的道路,要树立为此奋斗一生的理念。

彭丽媛在日记本子的扉页上写到:“事业上的野心是至高无上的,是攀登一切艺术高峰的基础。”彭丽媛把追求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彭丽媛的3年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王音璇认为彭丽媛的声音、形象、乐感具备一个歌唱演员的素质,是一棵好苗子,就像一块璞玉,要精雕细琢才能成才。王音璇为她选择的教材,都以优秀的山东民歌和具有山东风格的创作歌曲为主,同时辅以其他声乐作品。彭丽媛始终牢记自己的理想,没有觉得自己已上了艺校有什么优越感,有的只是成长成才的紧迫感。在家乡没有摸过钢琴、不会五线谱的彭丽媛,每晚都会到琴房弹4个小时的琴。3年学习、生活十分有规律,从课堂到琴房,从琴房到操场,不是练琴、练唱,就是学习其他课程,连星期天也从不休息。山东民歌有不少带有舌尖颤音的唱法,俗称“打嘟噜”,王音璇告诉彭丽媛一定要学会“打嘟噜”,这种唱法能更好地展现山东民歌的浓郁和亲切。为了练好这种唱法,彭丽媛如痴如醉,走在路上还在练习,不知情的人忍不住问她,你一天到晚嘟噜啥呢?

1980年,全国第一届民族声乐汇演时,18岁的彭丽媛声情并茂地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反复唱出“得儿哟依儿哟”,倾倒无数观众。对于这位学生的业绩,王音璇相当认可:“她是靠实力走到今天的,唱的每首歌我都很满意,是我最满意的学生。”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被认为是一首山东“新”民歌,它以地道的山东民歌风味,唱出了解放军好和解放区好,唱出了当年陈毅司令员说过的“六十万敌军是山东老百姓用小车把他们推垮的”军民鱼水情,成为萦绕在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旋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