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邵维正:毛泽东身体力行走群众路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2013年12月18日11: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赵晶)毛泽东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群众观。毛泽东的群众观点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重温毛泽东的群众观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今天上午,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解放军后勤学院邵维正教授做客人民网,以“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观”为主题与广大网友交流。

邵维正指出,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非常丰富,而且也非常深刻。他不仅有很深刻的阐述,更重要的,我觉得毛泽东在群众路线这个问题上,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娴熟运用,在这方面可以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毛泽东怎么深入群众,怎么走群众路线呢?我觉得可以从毛泽东的青年时代说起。青年毛泽东怀着满腔的热情,寻找着各种机会,自觉地扎根到群众当中去。1917年7月,那时候毛泽东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就利用暑假期间,用俗称游学的形式,自己带上文房四宝,雨伞和简单的行李,行走在乡里民间,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走了900多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乡镇,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和农民、船工打成一片,吃住很多也都在农民的家里,还为农民作诗,写对联,结识了很多基层群众。他把自己的见闻写成笔记,反映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想。后来他回到学校里,他对同学们说,我们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无字的书。他讲的无字的书,就是要深入社会,深入到群众当中去,把这个当成课堂来认真学习。

当同学们看到他的笔记以后,都说,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1918年的春天,那时候毛泽东还没有毕业,还在学校里读书,他又邀请了志同道合的蔡和森结伴,沿着洞庭湖南岸和东岸游历了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接触了各界群众,了解了风土人情。更重要的,他体察了农民的困苦,听取了农民的呼声,他把这个作为早期的社会调查,这样毛泽东和农民的心贴得更紧了。青年毛泽东就这样深入到群众当中去。所以后来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再后来他又走农村保卫城市的道路,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都是青年毛泽东接近农民群众的一种自然的延伸。不仅接近农民,他还接近工人。大家知道,建党初期,我们党的主要精力是摆到工人运动方面,当时党的力量比较薄弱。我们党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和书记部,在湖南成立了一个分部,这个湖南劳动组和书记部的分部主任就是毛泽东担任。他联合了劳工会的一些领袖,在长沙开展了工人运动,领导了好几次大规模的工人罢工。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他曾经七次到安源路矿去发动人民群众。他到安源路矿和刘少奇、李立三一起,他本人就前后去了七次,和工人群众,矿工、铁路工人一起,办夜校,给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浅显的道理,组织工人俱乐部,实际上就是工会,来发动群众。到了1922年9月14日,安源举行了一个大罢工,这个大罢工影响很大,他提出了要求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组织工会等17项条件。那么安源路矿的大罢工最后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还深入军队,军队的基础在士兵,他把士兵当成是拿起枪杆的农民,是军队的一个群众基础。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特别注意解决好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也可以说重建新型的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大家知道,红军很大一部分是从国民党部队起义过来的,当时的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非常紧张。那么,要建设一个新型的人民军队,就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所以毛泽东特别是在古田会议前后,他深入部队进行了调查研究,他认为,红军的官兵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在生活上也是平等的,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长官不是剥削阶级,士兵也不是被剥削阶级。为了改造旧军队,他在拟定古田会议决议,这是我们建党建军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特别做了许多新的规定。其中专门设置了废除肉刑问题、优待伤病员问题这两个部分。他特别强调,要优待和教育俘虏兵问题。通过古田会议决议,就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就成为和旧军队完全不同的一个新型的人民军队。我认为,这也是军队里面的群众工作。他还组织士兵会,发扬军队当中的军事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等等。所以,军队的这些工作,应该说是群众路线的又一个方面的体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