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谁是毛泽东眼中的“韩荆州”

董 强

2013年12月25日13:36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谁是毛泽东眼中的“韩荆州”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过《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之后,像拉家常一样又作了一个口头政治报告。期间,谈到1942年整风。毛泽东说,那时好像把知识分子压低了一点,有点不大公平,我们这个大会要把它扶正,并充满感情地强调:“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它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既然是“拉家常”,毛泽东很自然地说起了知识分子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当时很多文化人总是和工农兵搞不到一起,他们说边区没有韩荆州。”

  韩荆州是谁?这涉及到一个典故。

  封建时代,读书人大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期盼拥学从政,藉此建功立业,实在走不通仕途,才倒过头来考虑个人的安身立命,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也。韩荆州即韩朝宗,唐睿宗时曾任左拾遗、荆州长史等职,素喜荐拔士人,曾向朝廷举荐了严适之、崔宗之、房习祖等名士。大诗人李白所写名篇《与韩荆州书》,本意就是希望得到韩朝宗的举荐。其中两句话因为符合知识分子盼望有位、有为的普遍心态,而赢得广泛共鸣:“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文人名士这种心态,延安时期同样也有。譬如,诗人艾青一篇题为《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的杂文,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结尾就表达了一种心绪:“让我们从最高的情操上学习古代人爱作家的精神: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这种心情,也透露出当时到延安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寻找干事业的立足点上,的确还有些困惑。

  艾青这篇杂文发表在1942年3月,三年之后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旧话重提,说明问题依然存在。

  《田维新政治工作生涯》一书前言中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毛泽东回答共产党靠什么摧毁蒋介石庞大的军事机器时,说了一句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话:农民领袖加小学教员。作者解释说,“农民领袖”泛指工农干部,“小学教员”则泛指知识分子干部。

  正是出于这种“二元互补”的考虑,毛泽东用人才不拘一格。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全国性海军迫在眉睫。毛泽东将目光锁定在第四野战军主力部队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同时兼任湖南军区司令员的萧劲光身上。萧劲光坚决不同意:“我是个旱鸭子,哪懂海军?”毛泽东不以为意,他看重的是萧劲光曾在苏联留学,懂俄语、了解苏联部队情况。结果,在萧劲光主持下,创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毛泽东很满意地说:“有萧劲光在,海军司令不易人!”选定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也经历了类似情形:刘亚楼说自己晕机,毛泽东当即反诘:“又不让你天天坐飞机!”

  反弹琵琶奏新曲。从某种程度上讲,毛泽东让晕机的当空军司令员,让晕船的当海军司令员,看中的正是两个人的特殊经历,他们“处理明天问题”的潜在特质让毛泽东更有信心。

  毛泽东的用人之道说明,想走捷径的知识分子永远没有机会,而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群众中增长实际本领的知识分子则前景广阔。

  那么,究竟谁是毛泽东眼中的“韩荆州”?

  其实,早在68年前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一次口头政治报告中,就已给出了答案:“我们说边区有韩荆州,是谁呢?就是吴满有、赵占魁、张治国。”赵占魁是农具厂的司炉工,吴满有是逃荒到延安的农民,张治国是八路军警备第三旅的一个副班长,三人都被评为边区劳动模范。

  无论对知识分子而言,还是对一般干部来说,老百姓才是真正的“韩荆州”,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仍然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