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兰捐赠的革命文物。
彭惠兰在向大家介绍《粤赣报》林若同志采写的文章。
战争年代用过的罗盘、地图、胸章、行军包袱,战争年代的报纸、文件、文件箱……昨日,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林若的妻子彭惠兰,以及其二儿子林波、儿媳刘金玲等一行5人,抬着一个厚重的铁皮箱来到博罗县罗浮山,郑重将林若老书记遗留下来的革命文物捐赠给东江纵队纪念馆,让大家参观和缅怀。
“这些革命文物很具纪念价值,能够反映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的战斗激情与艰辛。”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熊茂昌介绍,经整理完善后,这些革命文物中的部分将于东江纵队纪念馆展示;待东江纵队公园建成,此批文物将全部于东江纵队公园展示。
革命前辈林若视战斗用过的物品为珍宝
昨日早上,年逾八旬的彭惠兰一早就和儿子、儿媳等从东莞出发,驱车近百公里前往罗浮山捐送文物。
“老林是1947年正式参加粤赣湘边纵队。这些是他生前在粤赣湘边纵战斗时用过的罗盘、文件箱、地图……”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彭惠兰一件一件地向熊茂昌展示她带来的物品。这些物品中有铁皮文件箱、行军包袱、行军用的罗盘、部队番号的胸章及文件、地图若干。
“这些物品都是老林生前参加革命的时候用过的,一直保存在这个铁皮箱里,在收拾他的遗物时才被发现。”彭惠兰回忆说,“老林很珍惜以前的战斗时光,生前都把战斗时用过的物品当成宝贝。不管搬家到哪,他总是要把这些东西带上”。
铁皮文件箱是林若行军打仗时用的。“以前是一对的,有一个坏了。行军时,老林要把书籍和文件等装在里面带走。”彭惠兰说,“解放后,他还一直把它当宝贝,把以前的胸章、文件、地图、报纸等全部放里面,收藏好。”
行军包袱是深蓝色的,两头系有麻绳。“当年,战士们行军时都是用这块布把生活用品等物品包裹好,斜挎在肩上,背上它就行军打仗了。”彭惠兰边示范包袱的用法,边说,“那时,在深山里打游击,这个很轻便,很实用,挎了就走。”据彭惠兰介绍,刚解放时,林若还用这个包袱裹着衣服当枕头,枕着睡觉。
在彭惠兰捐赠的物品中还有文件一批,涉及行军地图、报纸、文件等物品。其中,有一份蜡黄的《粤赣报》报纸,林若一直珍藏着,里面有一篇他为纪念当年的一位战友而写的。彭惠兰说:“在革命年代,很多战士都为革命事业献身了,留下来的同志都会以各种方式纪念牺牲的战友,写悼念文章是其中一种。”
所赠革命文物将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展示
“这边的东江纵队纪念馆有收藏粤赣湘边纵队的文物,而且粤赣湘边纵队也曾在这一带活动过。母亲觉得把父亲的文物交到这边的东江纵队纪念馆,比较合适,也比较有意义。”林波说。
“这些文物在这里能够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彭惠兰的儿媳刘金玲说,“在送这些文物过来之前,我还把这些文物都拍下来了,留个纪念。以后,要把这些给子孙后代看看”。
“物品收藏在这里后,我们会带着子孙后人过来,让他们感受革命人的风采。”彭惠兰说。
熊茂昌表示,这些革命文物具有纪念价值,经整理之后,一部分将先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展示,待东江纵队公园完工后,将全部于东江纵队公园展示。
■链接
粤赣湘边纵队
粤赣湘边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东江纵队北撤后留下来的部分骨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他们历尽艰难曲折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队伍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壮大到3.8万多人。该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打了近千次大小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记者/钟伟连 通讯员/邓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