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纪录片《黑山阻击战》——在黑山的“凝视”下

汪  兴  姚国民

2014年01月21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于辽沈战役胜利65周年之际,推出了由陆军第47集团军(前身为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历史文献纪录片《黑山阻击战》。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的同时,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和黑山人民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不怕牺牲的热血豪情,对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猛进”精神,深化改革促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纪录片分为“黑山黎明”“决不后退”“血肉长城”3集,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那一场气势恢宏的惨烈战役,讲述了十纵部队一战成名的铁血传奇。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发起了著名的辽沈战役,10月15日,锦州解放。而此时,国民党廖耀湘兵团的十万西进援锦部队已进至阜新、新民一线。按照东野“顽强死守阻击敌人,集结主力围歼敌人”的战役部署, 10月23日至26日,英勇的十纵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扛过了金子般的三天时间,“血染黄沙、黑山变红”,将数倍于己之敌死死钉在了黑山,为大军回师辽西、全歼廖耀湘兵团赢得了决定性的时间。“两强相遇勇者胜”,黑山阻击战让第十纵队一仗扬名,刚刚组建一年的部队打出了一流的战绩,创造了威武雄壮震撼全国的防御战战例。默默无闻的黑山,因这场浴血之战而载入史册。

珍贵详实的历史资料,参战老兵和亲历群众的回忆,专家学者的论述分析,三维电脑技术的战场还原,纪录片摄制组用严谨认真的制片态度、精心创新的艺术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一道精神盛宴。穿过历史的尘烟,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有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支援前线打胜仗”的号召下奋勇支前、献出宝贵生命的黑山群众,有断骨再冲和手握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无畏战士,有靠前指挥、带队冲锋的指挥员……震撼人心的电视画面,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份厚重悲壮的精神力量。正如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唐义路在纪录片中总结的那样:“第十纵队的广大指战员,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有坚强的革命精神,听党指挥、英勇善战的党性原则。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特别是在战斗中敢于刺刀见红。归结到一点上,可以把它称为‘黑山阻击战精神’!”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65年过去了,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47军不会忘记。无论是解放战争中战平津、打宜沙、进川贵,还是参加入朝作战等,他们始终发扬黑山阻击战优良传统,把“猛打、猛追、猛攻”的“猛进精神”贯彻始终,为共和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黑山阻击战精神已成为这支部队的灵魂,为47军实现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源泉。黑山人民不会忘记。2011年,在总结黑山阻击战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要,黑山人提出了“团结、创新、务实、争先”的黑山精神,这是对阻击战精神的进一步发扬。黑山的土地上凝结着烈士的鲜血,更凝结着47军和黑山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建立的生死情谊。阻击战主战场遗址“101”高地和烈士陵园早已成为黑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得到历届县政府和47军共同的保护和修缮。一代代人将牢记,辽沈战役的奠基之战点亮了全中国解放的曙光,让站起来的中国人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黑山精神长存。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力量,正在于传播历史,提振人心。纪录片《黑山阻击战》通过回顾历史事件、重温历史精神的方式,鼓舞着后来人前行。身后是厚重的历史,是高高耸立的黑山阻击战纪念碑,前方是徐徐展开的新时代画卷。由枪、红旗、花环组成的纪念碑造型如同“凝视的眼睛”一样,一直都在凝视着我们,凝视着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圆梦之路上。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1日 14 版)

(责编:杨丽娜、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