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未见过爷爷杨虎城,但全国政协委员、爱国将领杨虎城之孙杨瀚(见图)对爷爷的生活细节印象深刻,爸爸说过一遍的事,他都会记在心里。身为西安事变研究会会长,每天的工作都是和那段往事相关,爷爷也是他研究的主角。在杨瀚看来,爱国爱民,做一个真诚的人就是杨家的家风。
谈家风
爱国爱民 做一个真诚的人
“爱国爱民是杨虎城倡导的家风,从他给我父亲取名杨拯民就能体现出来。”杨瀚说,爷爷的出身很苦,16岁时父亲就被满清政府杀害。出身雇农的爷爷,参加政治活动就是为了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后来信仰了三民主义,追求更大的政治目标。
杨瀚说,爷爷对家里人的要求就是要为人民赴汤蹈火。在爷爷的生活照片中,很多都是他到工厂、农村等地视察,为百姓解决问题。在任陕西省主席期间,他亲自勘探水利线路。回老家和老乡一起照的相片中,光着屁股的孩子都有。
杨瀚说,爷爷家里一直没有固定的住所,在当了省主席后,为母亲和弟弟等家里人租了一套房子,但是他仍然住在兵营里。每天要看部队出操,给军人讲政治。当时有卫兵和家里佣人称父亲杨拯民为少爷,称姑姑为小姐,爷爷听后专门强调不许这样叫,只许叫名字。“生活上很简单,吃饭就是两菜一汤。”
父亲杨拯民曾经告诉杨瀚,爷爷一直要求子女认真学习,爱国爱民,做一个真诚的人,这是基本的家风。这样的家风也影响到了父亲对他的教育。杨虎城视察农村工厂的时候,经常带着杨拯民,十几岁就开始接触社会。到了杨拯民任天津市副市长的时候,参观工厂、展览会,也经常带着杨瀚一起。9岁时家里就有了《参考消息》,杨瀚也从小就开始了解社会。
谈张学良
陪他散步 同样一句话没说
谈到杨虎城,绕不开的话题是张学良。杨瀚回忆起和张学良的两次见面。杨瀚说,张杨二人曾经无话不谈,爷爷和张学良见面时,还经常带着父亲。张学良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但爷爷是个很严肃的人,时常是张学良给父亲讲故事。父亲杨拯民一直有个心愿,要在有生之年见见爷爷杨虎城的世交。另外,父亲当时做统战工作,一直想搞清楚张学良究竟是否要回来。
在张学良1994年获得自由后,杨瀚和父亲计划在1996年去见张学良,但父亲在临行前发现患病,1998年再次计划此事,遗憾的是父亲在这一年去世了,从此成为遗愿。
杨瀚说,他和张学良的见面,就是为了给父亲还愿。1999年6月1日,夏威夷,杨瀚在一座教堂里见到了已99岁高龄的张学良。让杨瀚颇感意外的是,张学良态度冷淡,几乎一句话没说。双方只是礼仪性地说,“我来看你了。”张学良说,“好好,谢谢。”
“当时我觉得可能是他老了,我也就是尽心来了,也没希望得到什么。”那次,杨瀚还有机会陪张学良在海边散了一次步,但张学良同样是一句话没说。
2000年,杨瀚在夏威夷参加了张学良的100岁大寿庆典,张学良讲话非常得体,说了不少感谢大家的话,并没有给人因年龄过大而不善表达的印象。当时二人没有私人交流,只有合影。
“回来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件事,对我的态度冷淡应该是有原因的。”杨瀚开始从书里找答案。正好那时宋子文的日记对外公布,披露了张杨两人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吵翻了,后来也有许多观点并不一致。杨瀚似乎明白了张学良对爷爷后代态度冷淡的原因。
从那以后,杨瀚开始研究西安事变,不断揭秘历史真相。
谈杨虎城
两次致信 要求国民党道歉
杨瀚说,现在两岸关系越来越近,特别是去年在杨虎城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西安事变研究会在西安举办了一场杨虎城的学术研讨会。台湾来了七八个人,国民党、民进党人士都有,这是大陆第一次有台湾两种不同政治色彩的政党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台湾有些人对这段历史长期不了解,但是这次他们看到一些历史资料,都很受感动,认为杨虎城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爱国者。
杨瀚曾经两次写信给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要求国民党尊重历史事实,对当年蒋介石不经过军法审判,而用残暴手段杀害杨虎城及其家人、秘书的罪行进行道歉和平反。杨瀚说,希望通过平反,推动台湾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一种认同,这是一种民族性和爱国性。
至今,杨瀚没有收到马英九的任何回复,他表示今年对马英九的要求会升级,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希望给大家留下一个悬念。
谈改革
不吊胃口 发展太快并不好
杨瀚今年带来的提案和西安事变有关,涉及“西京招待所”和“高桂滋公馆”的遗址保护问题。
谈到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杨瀚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需要很好地总结,只有认真总结并公布了,才能往前走得更好。改革开放30年来,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是失败的经验,人们还有些看不清。“我个人感觉发展得太快了并不是好事,大家都想过好日子,但引起的综合效应和生态效应,需要认真分析,不是拿简单的数字说事。没有必要把大家的胃口吊得太高,不懂经济规律和社会管理的人,才会用钱作为指标。”(记者 韩娜 文并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