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伟
邓子龙塑像
纪念邓子龙的施甸清平洞恤忠祠
邓子龙(1531-1598,一说1528—1598),明代著名将领,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江西丰城杜市镇邓家村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武举,后赴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万历十一年(1583年),任云南永昌卫参将,以战功升副总兵,统领姚安营兼领腾冲营。长达12年的时间里,邓子龙在云南边境指挥了多次战斗,为巩固边疆、捍卫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万历九年(1581年),莽应里继任缅甸东吁王朝缅王后,不断发动对中国云南的侵袭战争。万历十一年,莽应里勾结陇川商人岳凤和耿马土舍罕虔,联合叛乱。莽应里指使岳凤攻腾越(今腾冲),罕虔攻木邦(今属缅甸)、占永昌(今保山)。正月初一,罕虔率缅军入侵,相继破姚关(今属施甸县),焚施甸,攻顺宁(今凤庆),寇猛淋(今龙陵县镇安),大理告急,全滇震动。在云南巡抚刘世曾和巡按董裕的请求下,明神宗命令武靖参将邓子龙为东线永昌参将,率兵进剿。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十七日,邓子龙率军5000余人抵永昌,六月初三开赴姚关前线镇守,积极进行防御作战,先后在断山、湾甸、三尖山进行了三次战役取得胜利,基本打垮了叛敌,捍卫了边疆,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断山之战
邓子龙率兵进驻姚关,以此作为指挥中心。姚关位于今施甸县城南20公里处,旧称老姚关,属永昌府古关。此地南通缅甸,北入永昌府城(今保山城),东临顺宁(今凤庆),西抵腾越(今腾冲),系永昌东线罕虔和腾越西线岳凤两股敌兵进攻永昌之要冲。
断山位于姚关东19公里处,南方丝绸古道从山上穿过,道路崎岖,地势险要,是入侵之敌的必经之地。邓子龙以山中最险要之地偃草坡作为主战场,设五关御敌:正南方向设大关(今大岭岗公路下侧,为主关),东南与湾甸接壤处设小关(今摆马外侧),正东设里骚关(今杨梅寨白云水库东侧),东北设芭蕉关(今尖山村外),西南设茨竹关(今摆田和摆榨之间)。五关互为犄角,信号联通,彼此呼应。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十月底,敌首罕虔、曩乌(岳凤之子),号称率领10万象军,沿古道经孟定和镇康的勐堆、锡窝、勐板、鸭塘等袭来,明军弃粮而走,诱敌深入。冬月初三日,敌军进入断山,邓子龙命令埋伏在五关内外的官兵待命杀敌。当敌军进入埋伏圈时,邓子龙下令:不准贼兵再进寸步!
于是,明军居高临下,万箭齐发,滚木擂石头铺天而下,火龙火铳齐射,杀得敌军措手不及。明军乘胜追击,与敌于箐河短兵厮杀,敌尸入河无数,敌首曩乌和奸细景宗真及其残敌见势不妙,大败而逃。
敌酋后来知道中计,再次集结象军大规模进犯,又被击败,邓子龙亲自出击,铲除了奸细景宗真。此役历时3日,获得了永昌东线的初步胜利。
湾甸之战
首战获胜,明军士气大振。邓子龙决定进行第二战役,摧毁奸细景宗真(在断山被歼)在湾甸的势力,除掉关外敌人重要据点。
邓子龙决定采取“引蛇出洞”之战术。此时,几股敌人已经出现分裂——原耿马土司罕虔,投靠莽应里,通过罕进忠(罕虔之胞弟)对莽应里谄媚以得重用,并依仗莽应龙(莽应里之胞弟)的势力率军入侵,而罕进忠又畏惧莽应里,投靠明军寻求庇护。邓子龙根据这一局势,准备以交还罕进忠为计,智擒罕虔。为此,邓子龙作了严密的战略部署,命把总邓勇、陈信到湾甸设军营,遣千户万帮宪、濮承勋和把总邹良臣等,率部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十九日前,潜师湾甸周围。邓子龙告诉罕进忠,让他暂受委屈,并令部下当众把罕进忠及家属捆绑起来,亲自“押送”到湾甸。这一消息被罕虔密探获悉,信以为真,决定于正月二十日前到湾甸接罕进忠。罕虔为谨慎行事,还命其子招罕率象兵、马队万余人作后援。罕虔率部到达湾甸河和勐波罗河一带时,埋伏的明军杀声四起,如潮水般涌来,罕虔军被困,损兵折将。此役生擒敌酋罕虔、招对捧、罕招托、景宗才、莽班内关等人。
湾甸战役彻底捣毁了内奸景宗真在湾甸的势力,但对其族属以教育为主,不究其责,对被裹胁的其他民众,则招回与亲人团聚,稳定民心,恢复生产,使之安居乐业。
三尖山之战
三尖山位于耿马西南,三山并列,高耸险峻,易守难攻,历为兵家必争之地。邓子龙为打好此役,研究了许多古代兵书,精密部署。他认为,姚关距三尖山近千里,道路崎岖,关隘重重,敌人设伏守险,攻打难度很大。于是与部将傅宠、姜忻等议定智取三尖山,绕道佯攻八德,诱敌下山后乘虚而入,再集中兵力攻占三尖山,方能取胜。
八德,系敌人在耿马的老巢之一,位于耿马南侧边界,与孟定接壤。邓子龙于是以罕进忠为向导,由部将邹良臣率部直入孟定,虚攻八德。沿途守敌慌作一团,驻守三尖山之敌迅即下山增援,援军与八德守敌被明军一举攻破。面对如此情形,罕老(罕虔之叔)和招罕(罕虔之子)深感势单力薄,难以阻挡明军进攻,只有回三尖山凭险据守。
邹良臣攻占八德后,邓子龙亲率大军南进,长驱直入,围困三尖山守敌。
招罕为与明军顽抗,把妻儿和兵马粮草隐藏于后山,率兵把守三尖山前沿阵地。邓子龙察看地形后,认为虽然攻克难度较大,但关键在于打开锡展通道这个缺口。锡展位于三尖山西南,是控制通往三尖山简道的咽喉,敌军已在此布置了较强兵力,攻占锡展是胜负的关键。
邓子龙令部将邓勇,率500余人深夜攻击锡展,最后再围攻三尖山。战斗已快进入三尖山了,敌人毫无防备,以为明军是在攻打前山通道。此时,邓勇已率部袭来,敌首招罕猛然惊醒,但锡展已失守。邓子龙见敌军正向后山转移,便立即指挥前山明军迅速和邓勇配合,占领山头。山上守敌发现大批明军攻来,无力抵抗,慌忙向后山奔逃。邓勇与邓子龙前后夹击,数千敌军进退无路,被彻底击溃,生擒敌首招罕、招色、罕老、罕舍等人。
邓子龙三战告捷,彻底扭转了滇西战局。为使刘 在腾越西线的战役尽快胜利结束,邓子龙又移师勐淋(今龙陵县镇安),威慑西线之敌。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西线战役全面胜利,邓子龙回师姚关镇守。
永昌、腾越东西两线战役全面胜利后,邓子龙继续平息余乱,安定社会。万历十四年(1586年)七月,右甸(今昌宁)等地土官作乱,邓又率军彻底平息。
(作者单位:保山市隆阳区文联 图片提供:施甸县文化馆陈世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