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觉悟》杂志第一期上的诗作

2014年03月20日15:3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觉悟》杂志第一期上的诗作

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等在天津成立进步团体觉悟社。成员多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的骨干,有邓颖超、郭隆真、马骏、刘清扬等20余人。以“革心”、“革新”的精神,求“自觉”、“自决”的宗旨。主要活动为组织讲演,出版刊物《觉悟》,讨论研究新思潮,领导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

1920年1月出版了《觉悟》杂志第一期。其内容有在觉悟社讨论会上的成果,写成文章在《觉悟》上发表,还有白话诗文等。在《觉悟》上发表文章时,姓名用觉悟社成立之初抽签决定的号码来代替。周恩来抽到的是五号,使用了“伍豪”的代名。邓颖超抽到的是一号,所以用“逸豪”作为代名。

在天津觉悟社1920年初创刊的《觉悟》第一期上,载有周恩来、马骏、谌志笃创作的9首新诗。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也是对白话新诗进行的积极探索,值得品味和研究。

如,谌志笃在《烟筒》一诗中呐喊:“今天好天气,天上的白云变化如意。前面大烟筒,张着口儿不住喷气。黝黑的——瘴疠———毒气!究竟是什么东西?资本家的魔力!劳动者的怨气!呀!白云都没了!哪里去了?哪里去了?都被他遮住了!”此诗如今读来仍铿锵有力,令人回味。

周恩来《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和谌志笃《一个可怜的朋友》,还被1922年8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一九一九年新诗年选》收入。该诗选开了新诗年选先河,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诗歌创作成果,在中国新诗史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该诗选由四川青年诗人康白情(1896—1945)与北京大学友人以“北社”名义合编,分别从《新青年》、《新潮》、《时事新报》、《觉悟》等多种报刊中精选刘大白、沈玄庐、沈尹默、李大钊、周作人、俞平伯、胡适、郭沫若、陈衡哲、傅斯年、叶绍钧、刘复、罗家伦等41人的新诗90首。正如该诗选《弁言》(署名北社同人)所称的那样———“我们编这部杂志非常谨严,所选入的,不过备选的诗全数六分之一”。可见,《觉悟》创刊号在当时颇有些影响,诗作水平也较高。

据《康白情新诗全编》载,1922年4月,康白情“与应修人等拟以北社名义出版《新诗年选》,并将部分稿件秘密地寄回上海应修人处。《新诗年选》的《弁言》和《北社的旨趣》亦在本月写定,署名‘北社同人’”。1922年6月2日,湖畔诗社的诗人应修人致信潘漠华、冯雪峰:“白情信上说的《新诗年选》,第一期稿已将到上海,一切当说予静之(即汪静之),请勿外扬。”

1935年朱自清撰《选诗杂记》称,“北社的《新诗年选》出版,就像样得多了。书中专选‘民八’(即1919年)的诗。每篇注明出处,并时有评语、按语。按语只署‘编者’,评语却有‘粟如’、‘溟冷’、‘愚庵’三个名字”。已知“愚庵”即康白情。

《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是在留学日本的周恩来回国前夕、于1919年4月5日所作的,虽仅52字,但很有意境:“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樱花杨柳,哪个可爱?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有人来问他。”被入选该诗选后,改题目为《游京都圆山公园》。编者“粟如”在诗后加有评语:“作者似乎是个女诗人。冰心女士的小说,句句有个我在。这首诗里深涵着自然幽雅的女性美。即使作者是个男子,也无愧乎诗人的本色。诗世界的司命本是女神呵。”显然,该书编者并不知晓署名“五”的这首诗作者是何许人也。不过,“无愧乎诗人的本色”一语,无疑是对周恩来青年时代敏捷才思、过人文采的中肯评价。

据谌志笃在《一个可怜的朋友》一诗前的题记称,1919年12月8日夜,“我从觉悟社回去,已经十二点了———路上静悄悄的,只有一个警察默默的站着”。回到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今黄纬路与五马路交口一带)宿舍后,谌志笃脑海中仍浮现着警察的孤影,遂有感而发,奋笔疾书,于是有了这首传世之作:“朦朦的月照着;几棵枯树伴着;冷飕飕的北风呼呼的吹着;可怜的朋友,街头站着。他,大氅披着,两手袖着,卫生棍夹着;朦朦的月光,将他黑胖的脸儿映着。呀!你冷了么?你冻了耶?你静悄悄的站在冷清清夜里;为什么事呢?勤苦的国民!可怜的朋友!去罢!家去罢!看!我去也!朦朦的月照着;几棵枯树伴着;冷飕飕的北风呼呼的吹着;可怜的朋友,街头站着。”可惜的是,入选该诗选时,未及加上评语。由于删除了诗前的题记,淡化了创作缘由,读来稍显唐突。(王勇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