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张牧石与张伯驹的师生友情

李永旭

2014年03月27日14:3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张牧石先生的父亲张少良一生喜爱京剧。因受父亲影响,张牧石先生也喜欢京剧艺术,但他的爱好很广泛,对篆刻艺术、古典诗词、书法绘画、武术舞蹈等都有浓厚兴趣并造诣深厚。1950年当时22岁的张牧石在参加了张伯驹先生在北京成立并主持的“庚寅词社”与天津“梦碧词社”一次活动中相识,从那以后,张伯驹先生非常赏识张牧石,开始了书信往来。

在后来的交往中,张牧石先生与张伯驹先生这对忘年交交往甚密。1970年,张伯驹从吉林省博物馆正式退休,偕夫人潘素回北京,时年73岁(张伯驹在长春市曾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离任退休后,他先在西安女儿家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几经周折才将户口落户到北京,回到北京在后海南沿烟袋斜街居住。回北京后,张伯驹与夫人潘素每年都来津小住两次,四、五月份春暖花开来的时候居多。他来津主要有三件事,即会三路朋友:一是赏花会戏友。与张少良、历慧良、丁至云(人称二姐,京剧一级演员。曾画有一幅梅花图,张牧石题字,笔者收藏)、程正泰、王则昭(早年曾拜张伯驹为师)等切磋研习京剧艺术(张伯驹是余派京剧艺术传人),也有一些中青年演员慕名而来向他求教或求字求画。然后与友人一起到天津燕园或人民公园(原李氏园)赏海棠花、聚餐美食是他此间的活动;二是会词友,文人雅集,白天赏花,晚间在年轻的张牧石家与天津梦碧词社的词学朋友如寇梦碧、陈机峰、孙正刚等相聚填词和诗。据《张伯驹先生追思集》文中记载:1967年,张牧石就与张伯驹经常书信往来进行“打诗钟”文学创作活动。此时正值张伯驹遭游斗、抄家最为窘迫尴尬之时。他是以这种形式打起自己的精神。另据张牧石撰文:“张先生(伯驹)和我是三十多年的忘年交,尤其是后二十多年他和我的交往可说是最密切的。1950年张伯驹先生在北京成立主持了“庚寅词社”,我是天津梦碧词社的成员,两地词友经常交流,我开始和张先生相识,我们相差三十岁,但张先生对我甚为器重,他喜欢我的词和印(张伯驹很多印章为张牧石所刻)。”还有一种文人游戏打诗钟。张牧石在《张伯驹先生在天津》一文注中说:“诗钟”是一种传统的文人游戏,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兴起于福州。玩法是先设一个铜盘,上悬一线挂铜钱,再横置一炷香,待香烧到线断,铜钱掉在铜盘上发出响声犹如钟声,故曰诗钟。数名文人做此游戏,先各自取一个小纸条,在纸条上写一个字,然后将所写的字条团成纸团。游戏时每人随意抓上两个,打开字条按照上面的两个字,约定用这两个字嵌在第几个字而成为一副七言对联,时间限在铜盘响声之内。这种需要博学与才情的文人游戏成为张伯驹与天津词人的一大快事,年久所作诗钟数以千计,后来结集有《七二钟声》传世,成为佳话。另一个是会棋友,张伯驹先生喜欢下围棋。那时和他对弈的有吴玉如、刘自成等两三位天津的围棋高手。

1972年冬天,张伯驹来津在河北十字街张牧石家住下,张牧石在床脚加长一块板子。那时张家只有两间半房屋(张少良夫妇一间,张牧石夫妻一间,女儿半间),张伯驹来此居住,虽然略显拥挤,但张伯驹没有嫌弃,反而感觉舒适有佳,每晚躺下他和张牧石拥挤在一张床上,与张牧石畅谈诗词书画,尽兴之后却能酣然入睡。白天诗友戏友雅集,赏花说戏,填词和诗,不亦乐乎。

这次小住非同寻常,张伯驹破天荒地住了一个来月。早晨,张伯驹与张牧石、张少良聊天、说戏,中午去起士林吃西餐,然后到楼下喝红茶,下午回张牧石家。此时,文朋诗友陆续前来雅集。张伯驹在津期间,张牧石恭敬相待,其乐融融。有时,张伯驹也偕夫人潘素一起来津在张牧石家小住。此间,张牧石夫人张静怡向潘素请教绘画艺术。

也是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张伯驹先生从北京来天津,此行的目的是赏花。他尤其最爱天津燕园和人民公园里的海棠花,每每赏花都被花的美景锁住脚步而流连忘返。他又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张伯驹先生此次来天津先去张牧石家,下了火车,坐上4路绿牌电车,到站下车后,一摸口袋,钱包被人偷了。他悻悻地来到张牧石家。当时,他身穿一套派利斯纯毛料格衣服,头戴鸭舌帽。在那个年代,这身打扮十分招眼。

张伯驹先生在北京有个习惯,先把钱放在他喜欢的饭馆压账,比如北京烤鸭店、莫斯科餐厅等。这样一来,下饭馆吃完了就走,由饭馆自行在他压的钱里划账,用完了再续,有点像今天的刷银行卡。

他来天津住在张牧石家里,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十天半个月。这次也不例外,虽然没钱了,但住在张牧石家里一切照旧,张牧石先生那时家境不是太宽裕,又没有多少积蓄。张牧石夫妇只好强撑门面努力保持张伯驹的一切吃喝习惯,而张伯驹好似一切都很自然地接受,一句客气话也不讲,每天都是尽兴地和朋友欢聚,只是苦了张牧石夫妇了。

过了几天,张伯驹回到北京后,却把所有在天津花销的钱给张牧石寄回来。令张牧石夫妇非常感慨。张牧石常说:“丛碧是真正的赤子之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