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80年前英烈,魂兮归来——湖南石门县薛家村“植绿树葬英灵”纪实

2014年04月05日11:41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80年前英烈,魂兮归来

68面国旗覆盖在棺木上,格外庄严肃穆。 贺欣初 摄

3月31日,雨后的“六塔界”云缭雾绕,生机盎然。

这天上午8时,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出动100多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载着68口装着红军烈士遗骸的小棺材,以及1000多株名贵树苗,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向“六塔界”进发。

“六塔界”是一座海拔1200余米的山,犹如一头雄狮盘踞在薛家村正中央。去年底,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退休干部王新法义务到薛家村扶贫。他在村民带领下踏勘“六塔界”时,听村里老人讲述了80多年前一段悲壮历史。

1931年9月10日,石门保安团团长罗效之纠集千余人,占据南北镇,进犯石门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贺家台,红军死伤20余人。11日,罗又率部偷袭贺龙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工农红军第四军独立团二、三营,营长盛联雄率领红军战士冲入敌机关枪阵地展开白刃战。由于敌众我寡,弹药缺乏,数次冲锋突围均未成功。盛联雄当即决定由十二连坚守梅家岭,掩护大部队撤出战斗。十二连完成掩护任务后,打算沿着山梁翻越大山,向大部队靠拢。但由于该连是由洪湖根据地游击队改编而成,不熟悉当地山势地形,以致撤退至海拔1200多米高的“剪刀峡”绝壁顶,陷入绝境。32位红军战士在毙敌数十人后,舍身跳崖,壮烈牺牲。战斗后第二天,薛家村的青年妇女张腊姐,在“剪刀峡”发现一名受伤的红军战士,名叫王玉国。张腊姐将他转移到一个隐蔽处,给他喂了几口水,听他断断续续讲述了战斗经过。因伤势过重,没多久,这位战士也牺牲了。张腊姐回到村里,瞒着团防,邀一些农会会员,在“剪刀峡”一带找到了68具红军烈士遗体,偷偷就地掩埋了。

这段悲壮历史,让当过10多年兵、有着40多年党龄的王新法潸然泪下。

80多年了,这些共和国的英雄还没有一个安息之处!“让烈士回家”,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在王新法这位老兵心头油然升起。他和镇、村干部商量,决定把先烈们的遗骨找回来,集中安葬在“六塔界”。

听说这件事,乡亲们感动了。今年3月,老支书王承梅、老党员王东娥、老教师覃事琼一合计,决定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亲手绣制68面五星红旗。85岁的刘伏元老大娘不甘示弱,也加入绣红旗的“娘子军”行列。一针一线,饱含深情,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68面五星红旗绣制完毕。王新法捐资2万多元,不到一个月,村民们用上等木材,赶制了68口小棺材。

为了让烈士们有一处好的安息之所,也为了方便子孙后代祭奠先烈英灵,王新法和村支两委研究,决定在“六塔界”建一处墓园“山河圆”,寓意“烈士回家,山河圆梦”,并用当地青石,镌刻了“祖国不会忘记”6个红色大字,立在山坡上。王新法还提出“植绿树葬英灵”,捐资10.8万元,购买了3.5万株油茶苗和紫薇。村民们投劳,会战一个月,将树苗栽种在“山河圆”及周边荒山上。

从山下到“六塔界”,有一条10公里长的小村道。王新法和村支两委决定拓宽、硬化这条路。王新法出资,以每小时520元的价格,租赁了两台铲车和挖机修路,还给修路的村民每天110元报酬。如今,这条宽4.5米的公路,土建工程基本完工,车辆可直达山顶。

3月31日,是薛家村“让烈士回家”的日子。上午,300多位村民将装着烈士遗骸的棺材运到“六塔界”,在每口棺材上覆盖上村里妇女绣制的五星红旗,然后将棺材安葬在新栽种的油茶树中间。村民们还将他们捐资购买的1000余株楠木、红豆杉、桂花树等名贵树苗,栽种在山上。

王新法“植绿树葬英灵”的做法,还得到村民效法。在安葬了烈士后,近几天,一些村民纷纷把葬在田间地头的先人移葬到“六塔界”林下,陪伴68位红军烈士,而把腾出的地“留与子孙耕”。

站在“六塔界”顶,王新法说,大革命时期,这一带牺牲的革命烈士有1000多人,我们不仅要把“六塔界”建成“湘鄂边苏维埃烈士陵园”和“土家族树葬试验区”,还要把这里建成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区,让长眠在此的英烈们看着乡亲们富裕起来。(记者 周勇军 通讯员 贺欣初)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