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独立评论》经理人黎昔非的况味人生

2014年04月17日14:5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独立评论》经理人黎昔非的况味人生

黎昔非;    《独立评论》四周年纪念号

黎昔非

《独立评论》四周年纪念号

黎昔非?一个多么陌生的名字。今天恐怕连专门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也不知道他是谁了。这个曾经为《独立评论》立下汗马功劳的经理人,生前无籍籍名,在胡适的背后做了大量鲜为人知而细致入微的工作。

翻阅旧时报刊,仿佛能够体会黎昔非平淡人生的曲折、隐逸和委屈的况味。至于他与胡适的关系,则让我们看到了胡适性格的另一面。

黎昔非1930年7月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史学系,是广东兴宁人,与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同班,而且还同寝室。

1932年4月,在吴晗的推动下,应胡适之约担任《独立评论》经理人(曾被长期误为胡适同乡章希吕),一直到1937年停刊为止。

据黎昔非在自传和其他一些材料中反映,他同意担任《独立评论》经理人原因有二:一是在主观上他希望能半工半读,对研究生学业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二是客观上胡适的地位、名望以及再三邀请使得黎昔非不得不接受这个“荣恩”。但是,他的初衷并不是放弃学业把这当一个正式工作。

1933年开始,黎昔非多次提出卸任都遭到胡适的拒绝。他在自传中说,“几次欲辞掉未果,终于为生活所关而未果。”

巨大的代价

大家都知道,胡适对人慷慨热情,连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只要夸耀他几句,他也乐于帮忙、成人之美,如为他人写学历证明、介绍工作等,故时人都说“我的朋友胡适之”。对于厚爱有加的弟子罗尔纲、吴晗,他更是如此。相形之下,对于黎昔非太不近人情。

1931年,黎昔非在北京是读研究生,罗尔纲没有考上研究生,是应胡适之约做家事的,如教子课读、整理其父遗稿等,并在胡适指导下做些资料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后来,胡适又想推荐罗尔纲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担任文书职位,月薪120元,这在当时是待遇优厚且又体面的工作。可是罗尔纲想做研究工作,胡适又力排众议将其推荐入北大研究院考古室任研究助理,月薪60元。

让人费解的是,黎昔非是考入北大研究院的,而胡适却将其“拉出来”去做《独立评论》的宣传、印刷、发行等烦琐的行政工作,且只给月薪30元(连投靠胡适的同乡章希吕在《独立评论》担任部分校对工作也有80元)。等到黎昔非1934年结婚,才涨了10元。

1932年前后,黎昔非的学历在罗尔纲、吴晗之上,学问也在此二人之上。可惜胡适没有去好好栽培他、帮助他。黎昔非的好友丁白清回忆:“我知道他当时非常痛苦,又不敢走,薪水只有三四十元,又不够用,我建议他:叫胡适介绍中学教员,教书兼职,他始终都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独立评论》的经理工作非常烦琐、繁忙,黎昔非也很难有时间兼职,更无时间完成学业。

木讷的性格

1937年,黎昔非、罗尔纲、吴晗这三位中国公学的同学,因抗战爆发一起南下。吴晗前去云南大学做教授,罗尔纲前去长沙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工作,无学术名气、无研究生文凭的黎昔非只能回老家教中学。

应该说,黎昔非、罗尔纲、吴晗三人的性格是存在差异的。黎昔非的好友林均南评价他说:“不爱说话,更不喜欢表现自己,所以他跟任何人来往,都是简单而扼要的几句话。”

黎昔非曾向他的儿子黎虎讲述他与吴晗一起等候胡适的故事。一次,吴晗与黎昔非在北海公园等候胡适,当远远看到胡适走过来的时候,吴晗迫不及待地奔上前去,边喊“先生!先生!”边急忙地去握胡适的手。而黎昔非呆在原地不动,直到胡适走过来,他才喊“先生”。

黎昔非回老家后,在家乡一连教了七年中学。直到1944年,闻一多介绍他到昆明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史地部门担任助理研究员。这虽然属于学术工作,但与黎昔非的专业不对口,也不符合他的兴趣,况且那里的资料稀少,不利于研究工作。但黎昔非还是在一年多时间里完成了学术专著《本草产地考释》(三卷)。

曲折的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大学恢复,黎昔非有了可以到大学后教书的机会;他的学术著作考核、工作年限等都满足条件,唯缺研究生学历证明。为此,他不得不求助于北大校长、他的老师胡适。

按说,黎昔非没有拿到研究生文凭,胡适难辞其咎,现在帮一把应在情理之中。可是黎昔非给胡适一连写了三封信,胡适一封都没有回。黎昔非只好又回到老家教中学。黎昔非给胡适的三封信,至今还保存在胡适秘藏书信里(见耿云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三十九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

1966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一封吴晗致胡适的信,里面涉及吴晗提议其担任《独立评论》经理人一事,黎昔非因此被打成“三家村黑帮”,紧接着是灭顶之灾,于1970年12月16日含冤逝世,让人扼腕叹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