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习近平与海南解放60周年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座谈。这是原红色娘子军连战士、百岁老人王运梅向习近平敬礼致意。新华社发
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当红色教员。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本报记者 张杰 摄
铭记 王振花 (1914-2002)
陈振梅 (1914-2010)
“向前进,向前进”,红色娘子军一直是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一份红色记忆。
红色娘子军的革命传奇,既源于历史和文艺工作者的发掘,更倾注了各个时期中央领导集体的殷切关怀,已经成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篇章,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1953年,毛泽东评价道,“琼崖纵队有娘子军,听说打得很好,又是革命典范。很好。”
今天,我们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红色娘子军的关怀,心中的温暖油然而生。
毛泽东邓小平
在北京接见
冯增敏等代表
1953年,北京马列学院。一个周六的晚上,由新凤霞领衔主演的评剧在礼堂上演。前来进修的琼崖纵队老干部王雁秋激动不已,因为毛主席和周总理也会前来观戏。
更令他激动的是,学院的教育长杨献珍把他介绍给了主席和总理。他赶紧把琼崖纵队的革命历史告诉了周总理,并提及了乐会县女子军特务连的斗争事迹。周总理听完后,紧紧握住他的手,然后又转告给毛主席。毛主席听了后,连对王雁秋说了两个“很好”:“琼崖纵队有娘子军,听说打得很好,又是革命典范。很好。”
当时,女子军特务连的事迹仅有琼崖纵队少数人知道,“红色娘子军”的说法尚未提出。
1956年,在海南军区政治部做宣传工作的干部刘文韶根据史实创作了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发表在次年8月号的《解放军文艺》上。文章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多家刊物转载,并出版了单行本。从此,“红色娘子军”的称号正式流传开来。
报告文学的第一人称主人公“我”的原型是娘子军连长冯增敏。随着娘子军越来越广为人知,冯增敏的名气也越来越大。1960年,她曾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得到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54年后,谈起这次难忘的经历,曾与冯增敏一同参加大会并得到接见、时任琼海县朝阳公社副书记的何国雄对当时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见到毛主席等领导人其实是意外的惊喜,我们一点准备都没有。”何国雄回忆,包括他和冯增敏在内,琼海共有4人赴京参加大会,而通知中并没有领导接见的安排。
“我们4月中下旬动身。去北京的路上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何国雄说,“当时在火车上,不时有经过的人盯着冯增敏看,看得她都不好意思了。我心想,怎么可以对女同志这样呢?”
“不久,那些人就把我拉到一边,悄悄问我:那个女同志是不是红色娘子军?”原来,冯增敏的照片早已刊登在各大画报,广为人知。
“当我说‘是的’时,整个车厢都轰动了,大家纷纷过来一睹娘子军的风采,并高呼,这里有个红色娘子军!”何国雄说。
到北京后,冯增敏从中央军委获得了1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200发子弹的奖励。4月18日,冯增敏参加了代表大会。23日,他们突然被告知,中央领导同志要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他们并同他们合影。
“谁都没有料到可以见到毛主席,因此都特别兴奋”,何国雄说,“当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走出来时,代表们都被他们神采奕奕的样子折服了,拼命地鼓掌。”
参加合影的代表共有5500多人。领导们坐在前排中间,海南的代表团被安排在毛主席的正后方,亲眼目睹革命领袖风采的冯增敏激动得热泪盈眶。
江泽民胡锦涛
都曾观看
《红色娘子军》
国人对红色娘子军的印象,可以说主要是由两大经典———同名电影与芭蕾舞剧共同塑造的。回首历史可以发现,这两大经典的流行,同样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重视与提倡分不开。
1953年,在接见王雁秋时,周总理第一次表达了把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拍成电影的想法。
1961年7月1日,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祝希娟、王心刚主演的《红色娘子军》电影全国公映,海南的蕉风椰雨深入人心,“向前进,向前进”的旋律更是响彻大江南北。
1962年5月22日,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授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红色娘子军》一举揽获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电影女演员奖和最佳男配角奖四项殊荣。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郭沫若、周扬等出席了授奖仪式。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更是亲笔为《红色娘子军》题词:“海南岛上碧血潮生的琼花,在东风中开遍了泱泱中华。红色的气韵真正壮美无暇,众口同声说:最佳,最佳,最佳!”
电影大获成功后,打造其他艺术形式议题也提上了日程。
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前身) 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要创作革命题材的舞剧”的精神指示,在同名电影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现代革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1964年9月26日,舞剧在北京天桥剧场正式公演。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走上台,对演出人员给予了肯定,高兴地说:“我的思想比你们保守了。我原来想,芭蕾舞要马上表现中国的现代生活恐怕有困难,需要过渡一下,先演外国革命题材的剧目,没想到你们演出得这样成功。”舞剧在天桥剧场连演了三天,整个北京为之沸腾,熟悉的历史记忆、动人的形象和精湛的舞技使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舞剧被搬到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
10月8日,当小礼堂的大幕徐徐拉开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坐在台下。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毛主席上台与演员合影,并表扬舞剧“方向是对头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此深入人心。
1965年2月5日,邓小平同志观看了演出。
1970年,舞剧被拍成电影作为“样板戏”在全国公演,风靡全国。
文革后,这部舞剧曾一度停演,1993年由中央芭蕾舞团复排演出后,再度得到肯定。
1997年和2000年,江泽民同志两次观看演出;2004年,胡锦涛同志也观看了演出。
江泽民同志在观看了演出之后,曾欣然题词:大力繁荣中国芭蕾艺术。
习近平
给老战士王运梅
回敬军礼
时间可以消逝,英雄却不会被忘记。在告别战争岁月半个多世纪后,昔日年轻的红色娘子军战士已成为耄耋老人。作为红色娘子军的“活化石”,她们是这个民族的瑰宝。
1998年“八一”建军节,王时香、庞学连、黄墩英3位年逾古稀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被邀往北京参加纪念活动。
建国五十周年,已是86岁高龄的黄墩英老人应邀进京参加隆重的庆典活动,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老战士们仍然倍受中央领导的关怀。
2006年10月17日和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海南考察期间,先后分别专门来到琼海市娘子军纪念园,看望慰问王运梅等老战士。
王运梅是原红色娘子军的一名排长,曾长期在园里当红色教员,生活在园内的“南府”里。如今“南府”中安放着不少她受到各级领导慰问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彩色照犹为引人注意。
那是新华社摄影记者樊如钧捕捉到的精彩瞬间:2010年4月1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海口与参加海南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座谈时,一位身穿红军军装的百岁老妪突然站直身子,给习近平敬了一个端正的军礼,习近平也军礼致敬。
她就是王运梅。“回到园里后,她转告我,说习副主席在回礼后,又紧紧握住她的双手,问她的身体还好吗。当时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曾在园里照顾王运梅生活的原纪念园办公室主任王儒汉回忆。
2013年,随着103岁的王运梅的去世,园中从此再无娘子军教员。
至今,娘子军纪念园依然保留着许多中央领导接见、慰问娘子军战士的珍贵影像,作为令人敬仰的红色娘子军精神的永远的怀念。
(本报嘉积4月19日电)
毛泽东:
1953年,毛泽东评介娘子军为“革命典范”。1960年5月1日,曾与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的娘子军冯增敏合影。1964年,称赞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方向是对头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邓小平:
1965年2月5日,邓小平同志观看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演出,对娘子军的革命精神和舞剧的艺术成就表示肯定。
江泽民:
1997年和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两次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他对舞剧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并欣然题词:大力繁荣中国芭蕾艺术。
胡锦涛: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观看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2006年10月,李长春在海南考察时,胡锦涛特别委托其向娘子军转达他的问候。
习近平:
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海口与参加海南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座谈时,接见并向王运梅回敬军礼,随后又关切地问候了老人的身体状况。
娘子军雕像题字
背后的故事
在红色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市中心有一座花岗岩雕像。雕像中,一位少女战士背着斗笠,昂首向前,柔美而坚毅。下书“红色娘子军”五字,苍秀凝重,为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所题。这就是著名的“红色娘子军”雕像。
这个题词,还有一段来历。
1985年初,娘子军雕像建设工程开工。琼海负责这一工程的相关领导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题字。
把请求题字的报告送到胡耀邦面前,颇费周折。春节前,琼海党史办主任林鸿范在广州偶遇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琼海人黎良端。林鸿范问后者能否帮忙,黎良端并无把握,但表示可以试试。
当时黎良端了解到,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陈维仁曾与胡耀邦一起工作过,有条件联系到胡耀邦,于是便托其帮忙。4月7日,黎良端把琼海县委、县政府提交的报告和资料交给陈维仁。
据陈维仁回忆,他在通过电话征得胡耀邦同志的同意后,按照约定的时间将报告和资料送到了他的办公室。胡耀邦在看完资料和报告后,对陈维仁说,为红色娘子军建造雕像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非常乐意题写碑铭。说完,他就取出笔墨砚,在宣纸上写下了“红色娘子军”五个大字,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4月11日,黎良端从陈维仁手中拿到题字,如获至宝的他很快便将其寄至琼海县委机要室转交县委书记袁其祥。随后,琼海又找来资深雕塑家,把题字刻到雕像下方,并用金箔上色。娘子军雕像的碑铭完成。8月1日,雕像正式揭幕。(记者 苏庆明 特约记者 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