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海南琼海,潮湿闷热。琼海市人民医院ICU病房里,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战士、百岁高龄的卢业香老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老人1月17日入院,一睡就是两个多月……终于,在4月19日出院的当天,在家中告别了无数爱戴、敬佩她的人们,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上面这段文字,读上去可能会令人动容,如果您能像我们一样,走在琼海的烈日下、密林间,再回想起红色娘子军当年的战斗历程,回想起83年前就是这位红色娘子军二连二排二班班长卢业香,就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英姿飒爽的女战士一样,能跑、能跳、能战斗,参加过沙帽岭、拔除文市炮楼等系列战斗,右手负伤不下火线,您的感慨还会多一些。
没有价值的,必然会被历史所抛弃,被人们所忘记。但在历史长河中,为什么红色娘子军的印记如金子一般,在大浪淘沙后仍闪烁光芒?因为她们有信仰。物质的丰富,绝不能以精神匮乏为代价。时代的繁荣,绝不能湮没了信念的光芒。
一支小小的“娘子军连”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一群只有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生活于社会最底层,有人连名字都没有,婚后便随夫家叫“某某氏”。为着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的理想,她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洪流中。当根据地沦陷,娘子军连解散,不论遭遇何种屈辱、苦难,她们也毫不后悔;即便面对长期的牢狱折磨、严刑拷打,也没有一个人变节、出卖同志……当白色恐怖袭来时,智勇双全的卢业香剪短头发,戴上斗笠,摇身变成耕田哥,潜伏下来,准备东山再起……
感谢梁信、谢晋、祝希娟、白淑湘等文艺工作者,把卢业香这些传奇式人物搬上了舞台银幕,自1961年拍成电影上映,《红色娘子军》便风靡全国。此后不久,同名芭蕾舞剧上演,同样盛演不衰。多年来,它感染、激励了一代代人,影响所及,更远远超出了国界。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无论时势风云变幻,社会经济沉浮,它都巍然屹立。它是不朽的“红色经典”,是常青树,甚至是堪称奇特的“文化现象”。它为何能保持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展现在舞台银幕上的海南风光很美,陈强、王心刚、祝希娟、白淑湘、王才军等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但如果就此认定是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那就有失偏颇。其实,直指人们心底,真正震撼人心的是作品表现出的深刻主题及主人公的命运、追求及精神风貌。那些为着自由解放与命运不懈抗争、坚贞不屈,追求真理与信仰的“吴琼花”们,她们真实的“人生展现”打动了亿万人的心,缔造出绵延半个世纪的“传奇”。心底打下的烙印要比眼前的印象保存得长久,这就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卢业香爱戴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发给她的五角星红军帽,与穿军装的人见面时爱敬军礼,就像当年在部队一样。这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是一种潜意识里对青春理想的坚守,是一种一脉相承的历史传承。我们坚信,那一代人,对于信仰,直到临近生命的终点,也念念不忘,矢志不渝。
2004年,我写过一篇题为《“红色经典”岂能戏说》的文章发表在当年5月10日的《解放军报》上,后获当年度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以痛斥有人“肆意把脏水泼到英雄头上”的行为。今天,在红色娘子军最后一位战士永远离开我们之际,我再写此文,不仅是重温那段历史,聊表对卢业香等先辈们无尽的思念,更是传承红色娘子军精神,让自己的灵魂也来一次庄重的洗礼。(蔡常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