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莉
“编者按”:近日,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了反映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连解放西藏阿里的纪录片《雪殇》。《雪殇》取材于我省作家柴腾虎原著阿里三部曲之一 《挺进阿里》一书,该书真实记录了1950年进藏先遣连挺进阿里的一段悲壮历史。这是一个壮烈而悲怆的故事,本报记者专访了作者柴腾虎先生,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循着英雄的足迹,重温那些为了全中国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烈用热泪和鲜血染红浸透的革命事迹。
壮烈的“进藏先遣英雄连”
记者:《挺进阿里》是一部沉重的革命战争史,“进藏先遣英雄连”的事迹催人泪下。
柴腾虎:新中国成立后,解放西藏便提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议事日程。1950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多路向心进军西藏。新疆军区遵照毛主席关于 “你们进军的任务包括出兵西藏、解放藏北”的指示,派出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为先遣连,在团保卫股股长李狄三、指导员李子祥和连长曹海林、副连长彭青云的率领下,由汉、回、藏、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7个民族的137名指战员和300多匹战马组成的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誓师出发,举着“向西藏大进军”的战旗,向藏北阿里高原进发。
为了和平解放西藏,先遣连孤军深入1000多公里。在翻越莽莽昆仑山脉时,有9名年轻的战士脸上挂满了冰凌,被冻成了雕像。进入阿里后,在大雪封山、高寒缺氧、后勤供应中断的绝境中,先遣连全体指战员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和宗教信仰政策,不进寺庙,不住民房,不动群众一草一木,即使再饿也不向藏族群众征一粒粮。他们依靠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与饥饿、严寒、疾病搏斗了二百多个日日夜夜。他们与藏北的反动上层斗智斗勇,终于促使阿里噶本政府派出代表与我军和谈,达成协议并通过先遣连的电台上书毛主席:“西藏人民愿做中央政府的老百姓”“我们要和平,千万不要发生战争”。
这是从西藏发出的第一个表示拥护中央的致敬电,意义远远超出了解放阿里本身。对促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并达成协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震代司令员两次亲自起草电报向西北军区为先遣连全体指战员请功,称先遣连“历我军长征以来最大之艰辛,最重之苦难”。1951年1月30日,西北军区授予该连 “进藏先遣英雄连”称号,给全连137名指战员各记大功一次。授予每人“人民功臣”“解放西北纪念章”各一枚。
当大部队于1951年6月到达时,先遣连137名指战员包括李狄三在内,一共牺牲了57人,平均每4天就有一名英雄的战士长眠于这片冰凉的土地。
情系阿里
记者:近日,《雪殇》在央视热播,这部纪录片取材于您的阿里三部曲之一《挺进阿里》一书,请您谈谈当时的创作背景和过程。
柴腾虎:我曾于1992年到1997年到阿里地区援藏,与孔繁森曾共事两年。刚到改则县,当了解到进藏先遣连感天动地的这段历史后,特意前去为纪念解放阿里“进藏英雄先遣连”而命名的先遣乡下乡,去早已被沙漠覆盖的当年先遣连营地寻找英雄们的足迹。
每当我向内地的同事讲述阿里生活的时候,每当我与调回内地的“阿里人”相聚的时候,谈话的主题总是离不开令我梦绕魂牵的阿里山水,离不开令我牵肠挂肚的阿里同事,离不开仍历历在目的阿里工作生活的件件往事。写先遣连,是我多年前就已产生的愿望,从我走进阿里,走进改则的第一天起,就被“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英雄悲壮事迹所感动。
1993年春节,我回家乡山西闻喜县探亲,无意中从县民政局雷申义口中得知:本县下阳乡有位老复转军人曾在阿里工作过。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往下阳乡,简直不敢相信,站在我面前的竟然是进藏选遣连的指导员李子祥老人。共同的恋藏情结,相似的人生经历,使我们一见如故,遂成忘年交。年逾古稀的李子祥老人,久经磨难的眼角眉梢之间已难觅当年的英气,布满额头的皱纹叙说着他曲折的一生。看着他当年被冻掉的只剩五根手指的双手,我的心又一次受到了强烈的撞击与震撼。李子祥,一个悲壮的名字,他就是那一段历史的代表。提起阿里,老人的眼眶湿润了。坐在老人的身边,仔细聆听,我终于明白,当年这些唱着《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的进藏先遣连的勇士们,是凭着怎样一种坚强信念,历经千难万险,以惊人的毅力跋山涉水,胜利完成了进军藏北的任务;是凭着怎样一种钢铁般的意志,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完整、和平解放西藏、最终将红旗高高地插上西藏阿里高原的。
在阿里的日日夜夜
记者:这部书是根据进藏先遣连指导员李子祥口述那些难忘的岁月成书的,当时您经历了一个艰苦的采访过程。
柴腾虎:在西藏工作时,我每年探亲回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探望李子祥老人,听老人讲对往事的回忆。我意识到:我有必要、有责任将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在那十年里,我四处收集有关先遣连解放阿里的书籍、资料,多次采访李子祥老人,用心去记录他和战友们挺进阿里征途中那一件件真实感人的故事。李子祥作为进藏先遣连主要领导,与李狄三、曹海林、彭青云一起,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激励和鼓舞指战员们战胜困难,直至胜利。他的回忆,带着泪水,带着沉重,带着思念。他,是那段悲壮历史的见证人。
1992年,我刚到改则县担任副县长时,我把自己的扶贫点从条件最好的麻米区调整到先遣乡,在这片英雄先烈们为之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土地上,倾注着自己的智慧与汗水。1993年7月,我调到阿里地委宣传部后,将先遣连的英雄事迹,特别是李子祥老人的情况,向孔繁森书记做了汇报。那时,我与孔繁森书记、阿里军分区的丁德福政委、刘运通司令员、贡布副司令员 (当年随骑兵支队入藏的翻译)几个人在一起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先遣连的英雄事迹。孔繁森书记是军人出身,与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1994年5月中旬的一天黄昏,我与孔繁森书记一块去烈士陵园,去凭吊两名因高山反应被夺去了年轻生命的武警战士。离开时,夜幕已经降临,孔繁森书记又绕道来到先遣连烈士们的墓碑前,他一边抚摸着李狄三的墓碑,一边低声对我说:“腾虎,与那两名年轻的战士还有先遣连的几十名烈士相比,我们要幸运得多了。”他叮嘱我,回内地休假时,一定要代表地委去看望李子祥老人。
后来,我从阿里地委宣传部到地委担任秘书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我的下乡扶贫点始终都在先遣乡。帮助先遣乡的农牧民打太阳能井、培养汽车司机,发动机关人员向先遣乡捐款捐物,为农牧民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说实话,是先遣连精神感召着我们每一位援藏干部,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总是在想,再难也比不上当年先遣连的困难。
历史不会忘记
记者:在新中国解放战争史上,进藏先遣连功不可没。
柴腾虎: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当年进藏先遣连的137名英雄指战员在世的仅剩下了寥寥数人,他们对党、对祖国的感情至死不渝,指导员李子祥老人虽然双手半残,但他从不说一句困难的话。他一直视阿里为第二故乡,魂牵梦萦,刻骨铭心。2012年,老人把孙子送到阿里当兵,让后辈续写他对阿里的一片痴情。
李子祥老人于去年12月去世,享年87岁。李子祥老人去世后,西藏阿里地委、行署以及阿里军分区领导等先后到闻喜对李子祥亲属表示慰问。我为老人撰写了“解放阿里,雪域大地立军功,毛朱嘉奖,德高如昆仑;报效桑梓,故乡热土建伟业,干群褒扬,望重齐峨嵋”挽联。
柴腾虎简介
1953年生,闻喜县人,中国作协会员。1992年2月,支援西藏建设,先后担任阿里改则县副县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委秘书长。在阿里地委工作期间,与孔繁森书记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孔繁森书记殉职后,作为孔繁森事迹报告团主要成员,先后在山东当地作报告30余场,为宣传孔繁森事迹做了大量工作,受到西藏自治区的表彰奖励。1996年末调回内地,曾任运城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2003年出版反映阿里历史、现实的三部曲《挺进阿里》《同在阿里》《梦回阿里》。孔繁森去世后他撰写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墓志铭,其为孔繁森撰写的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被广泛引用和转载。2004年11月29日孔繁森逝世十周年之际,柴腾虎的第四部作品《永远的孔繁森》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