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松东 周仲全
“镇远”舰被日军俘获。
日军占领杨枫岭炮台。
威海市在山东半岛的东端,三面环海。3月末的威海春意渐浓,高楼下绿草如茵。海滨公园内,不少市民在锻炼身体,尽情地享受湿润的海风和白玉兰花送来的浓浓香气,这是一座很漂亮的城市,2013年,威海市获得 “中国生态名城”称号,被评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然而120年前,这里却惨遭日寇的蹂躏。
1895年1月,在北线日军大举进犯辽东的同时,南线日军开始大举进攻威海卫。
面对侵略,齐鲁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奋勇抗暴,谱写了一曲悲壮乐章。
清军不战而逃丢荣成
威海本是一个渔村,明朝为防倭寇设卫,始称威海卫。 1875年始,在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筑炮台。威海卫海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等岛罗列在刘公岛两侧,构成保卫海港的天然屏障,北洋舰队基地就设在此处。
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只剩下“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5艘战舰和10多艘小艇,“镇远”舰因不慎触礁,受伤严重,北洋海军的战斗能力大大减弱。然而,日军仍惧怕北洋水师的威力,不敢从正面进攻威海卫,制定从侧后包抄,先占领山头炮台,再打舰船的作战计划。
据地方志记载,1895年 1月 20日,在日本联合舰队25艘军舰掩护下,日军由防守薄弱的荣成龙须岛登陆,清军一触即溃,不战而逃。 3天后,日军2.5万人全部登陆完毕,并得到从容休整,没遇任何抵抗便占领荣成县城。
血战四天失岸线炮台
1月30日拂晓,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到威海卫侧后,猛攻南岸各炮台。上午7时30分,日军左翼支队进攻摩天岭。清军以巨炮从山上齐射,北洋舰队各舰从海上开炮助攻,此时,离摩天岭东面较近的杨枫岭炮台也频频发炮邀击,进行火力支援,日军死伤累累,少将大寺安纯被击毙。进攻受挫后,日军改变战术,先占领摩天岭西侧的山头,然后集结兵力,从几个方面同时向摩天岭发起冲锋。在激烈的搏斗中,守台清军全部牺牲。
随后,日军攻下杨枫岭炮台,开始轮番轰击皂埠嘴炮台。皂埠嘴是威海卫最大的炮台,有克虏伯大炮5门。由于火力强大,日舰绕到该炮台不能顾及东南海面的盲点进行偷袭。在处境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炮台守军仍然奋勇搏战,一个炮手倒下了,另一个炮手接着打,没有一人后退。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企图接近炮台,一直没有成功,直至守台清军全部阵亡。
经过一天的战斗,日军攻占了威海南岸所有炮台,清军共死伤800余人。日军也付出惨重代价,死伤226人,除一少将和一名记者外,还有步兵军官5人。
日军随即从南、西两个方向逼近威海卫城。 2月1日,北岸炮台守军逃散,海军提督丁汝昌派兵炸掉北岸火药库、大炮,以免资敌。 2月2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
至此,环绕威海卫军港陆地三面的防线尽数陷落,军港东面的海上,日本联合舰队已经严阵以待。北洋水师海军衙门所在的刘公岛成为北洋海军的唯一依托,此时的刘公岛如大海上漂浮的一条小船,陷入四面临敌的绝境,孤立无援。
最后搏杀显英雄本色
3月末,记者一行登上刘公岛,岛上现存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遗址共28处。此时,正值春暖花开,游客如织。游艇还未靠岸,即可看到一条200米长的“丁”字形“栈桥”,用厚钢板和钢柱建成,上面铺有铁轨,这是北洋军舰补给用的专用码头,如今已是重点保护文物。不远处的山坡上就是北洋海军提督署(即水师提督衙门,编者注)。这座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依山临海,坐北朝南,三进的厅堂,两侧配厢房,共68间,大门额题有李鸿章手书的“海军公所”,尽显威严气派。如今这里已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大量的文物。其中“济远”舰双主炮最显眼,口径21厘米,炮身长7.35米,重达20吨。“就是这样的巨炮也没能守住大清国的海疆。 ”一名游客感慨地说。
一间挂有“北洋海军提督书房”的厢房引起游客的注意。海军水师提督丁汝昌就是在此屋自杀殉国。
资料显示,当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曾恳请李鸿章允许北洋海军全力援助旅顺,但遭到拒绝。可是,当旅顺在一日内陷落后,清政府却将旅顺失守的罪责归咎于丁汝昌,以“海军救援不力”为由,将其革职治罪。但是,日军进逼威海卫,清政府找不到比丁汝昌更适合的人,威海守军将领及各舰管带又联名致电总理衙门,恳请挽留,清廷才命丁汝昌摘去顶戴继续留任,戴罪立功。
据史料记载,日军围住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后,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击,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引诱丁汝昌投降,被丁汝昌严词拒绝。
1895年2月5日凌晨3时许,日军派遣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北洋旗舰“定远”号,“定远”舰中弹后搁浅。为防止被日军俘获,北洋将士将“定远”舰炸毁,刘步蟾愤然自杀,实践了“苟丧舰,将自裁”的誓言。随后,北洋水师督旗移至“镇远”,后又移至“靖远”,北洋舰队英勇抵抗,拼死搏战,多次打退日本联合舰队的进攻,并重伤“松岛”号、“桥立”号、“严岛”号、“秋津洲”号、“浪速”号等日本舰船。正当双方炮战最为激烈的时候,丁汝昌命令鱼雷艇管带王平率鱼雷艇对日舰进行袭击。但是,王平怕死,率鱼雷艇集体出逃,这使北洋海军彻底失去了战胜日舰的机会。2月10日上午,北洋舰队又一次击退敌人后,港内仅存战舰4艘、炮舰6艘、练舰一艘,北洋水师已是弹尽粮绝。下午,丁汝昌派人炸沉“靖远舰”。
2月11日,北洋水师又苦战一天,击退日军。当晚,丁汝昌接到密报,陆军援兵已被调往莱州。丁汝昌连夜召集各管带、洋员会议,毅然提出:“鼓力碰敌船突围出,或幸存数舰,得抵烟台愈于尽覆于敌。 ”但无人应答。丁汝昌又几次下令炸沉“镇远舰”,也无人执行。事已至此,绝望中,他于12日晨在书房自杀殉国,终年59岁。
视舰船为生命的清军将士严防敌人从内部进行破坏,加强巡逻。洋员进行策降活动时,士兵将洋员们包围进行说理斗争。当投降派与日军签订降约时,士兵们奋起炮击,以示对投降派的愤怒声讨。
最终,投降派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投降。 17日,日军开进威海港,清政府倾30年国家财力营建的北洋海军,曾经一度号称“亚洲第一”,至此全军覆没,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