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向到访的丹麦女王赠送了一本印有辛德贝格事迹、名为《以史为鉴》的画册。为制作这本具有特殊意义的画册,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了图文素材。这些珍贵的史料是记者当年从美国、德国、丹麦收集到的,大多数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过。
4月27日,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纪念馆走廊的墙壁上,一幅幅丹麦友人辛德贝格当年救助中国难民的珍贵照片史料十分醒目,仿佛又把人们带回了那个黑暗血腥的年代。女王抵南京时表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记录了77年前在这个美丽城市发生的最黑暗的一段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残酷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
女王参观南京,凭吊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禁让人们回忆起那些逝去的往事,以及那些永远也抹不去的人物和故事。
丹麦女王和中国老农
27日上午,87岁的南京老农苏国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见到了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作为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见证人,苏国宝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女王,日军南京大屠杀时,自己只有10岁。包括他和家人在内的很多难民住在辛德贝格参与建立的难民营中。辛德贝格亲手给他一块大洋,还有一些大米,全家得以存活。苏国宝说:“这个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感谢辛德贝格!感谢丹麦!”
2003年7月11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与几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村记录村民口述历史的情况。那次,苏国宝给大家回忆了在侵华日军大屠杀过程中,他们全家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避难时见到“丹国人”的情景。
苏国宝所说的“那个丹国人”,就是丹麦人辛德贝格。1911年2月19日,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出生于丹麦的奥胡斯。1937年冬至1938年春,辛德贝格受雇于丹麦F.L.史密斯公司,在南京栖霞地区的江南水泥厂维护水泥生产设备。在这期间,辛德贝格与他的德国同事卡尔·京特等人一起设立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保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国伤兵,并为南京城内从事人道救助的国际人士提供消息和食品。
在那次接受大屠杀历史调查时,苏国宝和其他村民庄重地在证言上签字、盖章或摁下手印,村委会也盖了公章。2004年4月,江苏省公证处为此出具了“苏省证(2004)民内字第0469号”公证书。2004年第3期《民国档案》,全文发表了包括苏国宝证言在内的《侵华日军湖山村暴行证词》。《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卷,也收录了这次调查证言。
此次,当苏国宝听说丹麦贵宾要访问南京的消息,就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自己十分想见他们,想亲口对他们说谢谢。
在湖山村村东,有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村民自费建起的南京第一块村级遇难同胞纪念碑。纪念碑上刻有包括苏国宝弟弟在内的60多位遇难村民的姓名。而在江南水泥厂的丹麦人、德国人,保护了包括他家人在内的大约两万名的难民。
画册和奥胡斯黄玫瑰
27日上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向到访的丹麦女王赠送了一本印有辛德贝格事迹、名为《以史为鉴》的画册。
为制作这本具有特殊意义的画册,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了相关的图文素材。其中最能体现辛德贝格人道主义事迹的若干幅图片,包括得到辛德贝格保护和救治的中国伤兵的照片、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避难的老人妇孺的照片、辛德贝格亲自撰写的救治从日军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伤兵和村民的案例,以及他亲自拍摄的大屠杀遇难者照片……这些珍贵的史料是记者当年从美国、德国、丹麦收集到的,大多数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过。
这当中有丹麦国旗的照片就有5张。据1938年3月丹麦报纸一篇题为《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中国南京》的文章报道,辛德贝格曾在江南水泥厂厂房顶部,油漆了一面很大的丹麦国旗,以防工厂遭日机轰炸。图片显示,为防止日本兵侵占工厂,他们还在厂区门口,钉上了画有丹麦、德国国旗并写有“德丹国合营江南水泥厂”字样的牌子。为防日本士兵闯进难民区作恶,难民区的茅棚上也插上了丹麦国旗。
记者在挑选图文的过程中,本着一个宗旨:让这本画册重现一段真实的历史,体现国际友人人道主义的光辉,见证中丹两国百姓之间的患难真情。记者还推荐了一幅以辛德贝格名字命名的黄玫瑰照片作为画册的结尾。
今天,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纪念馆参观时,驻足凝视由丹麦赠送给该馆的“辛德贝格黄玫瑰”。而在纪念馆走廊外,工作人员弹着钢琴,唱着《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
玛丽安·斯坦薇·安德森女士是辛德贝格的外甥女,在知道舅舅的事迹后,她决定为舅舅栽培一种特殊颜色的黄玫瑰。2004年冬天,玛丽安来信与研究辛德贝格事迹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商量,选哪种颜色的玫瑰为好?本报记者向她介绍说,在中国,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
当年12月17日,在辛德贝格的故乡奥胡斯市,当地的一种黄玫瑰被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丹麦驻华大使馆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赠送了这种玫瑰。《中国青年报》最早在国内报道了这一消息。
当时,玛丽安在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信中说:“我别的又做不了什么,只有以此方式来纪念辛德贝格。把这里的玫瑰以我舅舅的名字命名,纪念他在南京做的一切……这件事对我舅舅和南京都有意义。”
“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象征着和平的愿望与永恒的纪念。
玛丽安女士和中国
玛丽安·斯坦薇·安德森女士因为舅舅辛德贝格而与中国结缘,因为中国青年报记者研究辛德贝格事迹而成为《中国青年报》的朋友。事情还要追述到十几年前。
1996年5月,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吴天威致信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兴祖,要求了解受托为栖霞寺难民转送请愿书的辛德贝格究竟是何人。2000年5月,为纪念中丹建交50周年,高兴祖赴丹麦奥胡斯市政厅举办“珍爱和平和生命——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大援救”的展览,提出寻找丹麦人辛德贝格。《中国青年报》对此作了报道,并开辟了“寻找辛德贝格”专栏。遗憾的是,高教授回国不久就去世了。
重新寻找辛德贝格,中国青年报记者踏上漫漫长路。经过多方努力,记者与辛德贝格当时仍健在的妹妹比藤·安德森、弟弟奥莱·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以及报道辛德贝格事迹的丹麦记者阿比德高等人建立了联系。他们与《中国青年报》的合作,为拂去那段历史的尘埃,为增进中丹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2月,南京市举行了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出版了中国青年报记者戴袁支研究辛德贝格的专著《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经历南京腥风血雨的丹麦人》。
2011年5月,玛丽安女士和她的丈夫一起应邀做客中国青年报社,并接受中国青年报社“中青在线”的专访。
此次玛丽安女士和丈夫受邀随女王一起来中国访问,她感到特别高兴。她给记者的信中说:“我们夫妇已荣幸应邀随同女王和亲王进行这次访问。这将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访问。虽然会很忙碌,但我们真的期盼这次旅行。”
1968年,玛丽安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上学时,与当时定居美国的舅舅辛德贝格在旧金山相处过一段时间。舅舅详细告诉了她那时在南京到底发生了什么。她说,1937年、1938年舅舅那么年轻,只有二十六七岁,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别人,勇气真是不可想象。她对记者说,“我认为侵略者是非常可怕、不可饶恕的,这是人性的丧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人类应有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去纪念胜利,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德国已经自我反省了,但是日本还没有。现在一些国家的右翼势力想否认历史,这是非常糟糕的”。
玛丽安女士及其亲属将精心保存的辛德贝格留下的珍贵史料,无偿提供、捐赠或复制给中方,增进中丹两国人民的友谊。这次来南京,她说,随女王访问过大屠杀纪念馆后,她希望再去辛德贝格曾经工作过的江南水泥厂看看。(戴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