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一部湖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既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党的群众工作史,一部群众路线发展史。回顾湖北党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光辉历程,重温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践行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密切,十分必要。
一、光辉的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是党的组织建立最早、人民军队建立最强、革命斗争时间最长、革命斗争范围最广、革命斗争最为波澜壮阔的地区之一。湖北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显著特色,全面展现了湖北革命斗争的历史辉煌,深刻体现了湖北革命斗争的历史地位。
1、党的创立时期,湖北是中共早期组织的重要策源地
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经历了旧民主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湖北地区一批为数不多但锐气方新的先进分子,自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1920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等7人在武昌抚院街召开会议,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使湖北成为全国建立党的早期组织的6个地区之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湖北代表与包括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3名湖北人在内的13名代表参加大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确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奋斗目标,将主要依靠力量指向广大工人群众,致力于开展工人运动。1923年2月,以汉口江岸为中心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把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向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显示了工人阶级力量,锻炼了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党在动员和领导群众、迈向群众性政党的道路上成功地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2、大革命时期,湖北是开展工农运动的前沿阵地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说明了要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争取最广泛的革命群众和一切可能的同盟者。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湖北地区以董必武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高举统一战线旗帜,团结、带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革命阶级,广泛开展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26年7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湖北成为北伐战争的主战场。1926年8月,北伐军相继攻克鄂南汀泗桥、贺胜桥,10月10日攻克武昌城,全歼军阀吴佩孚部主力。
随着北伐战争在湖北的全面胜利,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中共中央也从上海迁至武汉,武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革命中心。以此为背景,全省工人运动空前高涨,以武汉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如长江迅浪,势不可挡;农民在农村的革命斗争如暴风骤雨,把湖北大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3、土地革命时期,湖北是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根据地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背叛革命,大革命宣告完全失败。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次会议给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转折。
八七会议后至1928年上半年,中共湖北省委先后领导发动以鄂南为中心的全省秋收暴动、黄麻起义、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鄂北农民武装暴动,并逐步将武装斗争由城镇转向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至1930年10月,湖北及其相邻地区先后建立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鄂豫边4块革命根据地。1934年底,红军转移外线作战,又开辟了鄂豫陕和湘鄂川黔根据地。
1930年春至1932年春,湖北各革命根据地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随着根据地的形成和巩固,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根据地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湖北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4、抗日战争时期,湖北是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加强对南方13省市党的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武汉设立中共中央长江局。湖北党组织在长江局直接领导下,积极恢复发展党的组织,集结整编红军游击队为新四军,为广泛开展抗日斗争、开赴抗日前线作好准备。
武汉沦陷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向战略相持阶段。中共湖北省委及时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武汉周边地区独立自主地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为汇集武汉外围的抗日星火,中共中央中原局派李先念、陈少敏南下鄂豫边,建立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武汉外围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鄂豫边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英勇作战,粉碎日军的反复“扫荡”,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频繁进攻,坚定不移地向敌后发展,完成对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
5、解放战争时期,湖北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要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调集重兵向位于全国解放区前沿阵地的鄂豫皖湘赣解放区步步进逼,中原军区部队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不畏强敌,顽强坚守中原阵地。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公然撕毁停战协议,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分南北两路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突围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一路转移到陕南,一路转移到武当山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继续牵制国民党兵力。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与陈(毅)粟(裕)大军、陈(赓)谢(富治)兵团一起转战中原,开辟拥有3000万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区,胜利实现了人民革命战争20多年来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在取得战略决战胜利后迅速南下作战,武汉三镇相继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湖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9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彻底解放。
二、辉煌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党组织通过领导群众斗争的革命实践,表现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显示出惊人的历史活力、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巨大的革命能量,创造了辉煌的革命业绩。
1、党群组织发展迅猛,工农运动走在前列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湖北党组织以动员、组织工农群众、发展群众运动为主要斗争方式,工农运动风起云涌,革命风暴席卷全省,是领先全国的南中部少数几个群众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斗争最为深入、规模和影响最为深远的省区之一。
1922年10月10日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总工会。到1922年底,全省共建立工会组织40余个,拥有会员6万左右,规模仅次于现代工业最为发达、工人数量最为集中的上海和广东。1927年4月,湖北全省工会会员发展到40万人,为全国工会会员最多的地区;农协会员发展到171万人,数量仅次于湖南。1927年五六月间,湖北全省工会会员发展到51万人,农协会员猛增至280多万,占全国农协会员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群众运动的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而且直接推动了党组织的发展壮大。1926年8月,湖北全省党员发展到1000人,与湖南、四川一起成为全国党员发展最快的省份。1927年4月,湖北党组织发展到全省69县中的50多个县市,党员总数达13000名,是当时全国拥有党员最多的3个省区之一,占全国党员总数的近四分之一。1927年五六月间,湖北地区党员继续增至17000名。
2、红色区域星火燎原,人民军队发展壮大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湖北党组织领导发动武装起义数十次,暴动区域遍及全省40余县,参加群众约20万人,随后在本省及相邻地区建立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鄂豫边、湘鄂川黔、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全国建立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6个革命根据地中,湖北及其相邻地区有其三;在全国建立的全部13个革命根据地中,湖北及其相邻地区有其六。湖北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和中心区域,全盛时期整个根据地发展到湖北、湖南、河南三省70个县市,其中湖北地区有45个县市。红安(黄安)、麻城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最早策源地,这里首先建立了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和第一块根据地,并在其后成为根据地的重要中心区域。以湖北阳新为中心的鄂东南根据地,与湘东北和赣西北两块根据地比较,根据地面积最大,稳定和巩固时间最长,群众动员更普遍,革命斗争更深入,是湘鄂赣根据地最为稳固的战略后方,最重要、最深厚的兵源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在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全盛时期,湖北有65个县市成为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根据地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成为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战场。
湖北是人民军队的主要诞生地,是人民军队的摇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湖北及其相邻地区成建制走出的正规部队就有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为红三军团(后为红一方面军主力)、红二方面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在湖北期间,红四方面军总兵力一度发展至4.5万人,成为当时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湖北为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3、抗日救亡声势浩大,游击战争众志成城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中央长江局和湖北党组织不断发动群众、武装群众,领导人民群众支援抗战、参加抗战,使湖北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敌后游击战争的广阔战场。
抗日战争初期,湖北党组织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工作,组织数千名党员及受党影响的积极分子,深入城市和广大乡村,掀起了由武汉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形式之繁、持续时间之长,使武汉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武汉沦陷后,湖北党组织大力发展群众性抗日武装—“抗日十人团”,配合党领导的正规军队,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抗日十人团”后转入工、农、青、妇、商等群众团体,人数达50多万,成为新四军第五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持力量,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从1943年春开始,日伪军对鄂豫边区根据地的“扫荡”更为频繁,其“三光”政策更为残酷。各地群众坚壁清野,掩护地方党组织,协助新四军作战。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才不断壮大,形成跨连鄂豫皖湘赣5省的解放区,拥有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1300万人口;新四军第五师主力部队发展到5万多人,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
4、中原突围拉开序幕,逐鹿中原迎接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和平谈判的掩护下,调集30万兵力将中原解放军压缩在方圆不足100平方公里、人口仅40万人的狭小区域,不断实施军事吞食、经济封锁的围困政策。在根据地群众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原军区部队坚持中原战略要地10月之久,不仅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内线兵团的作战,也粉碎了国民党军围困聚歼中原解放军的企图,使湖北及中原地区成为党坚持国内和平的先锋力量。其后由中原军区部队进行的中原突围,又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点。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成为20年来人民革命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刘邓大军很快在大别山站稳脚跟,随后在中原扩大前锋阵地。在湖北及相邻地区先后恢复、重建的鄂豫、江汉、桐柏、陕南等解放区,又发展成为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前进“跳板”和后方基地。
三、成功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一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领导的湖北革命斗争历经曲折而最终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1、一切为了群众,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基础
一切为了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基础和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最终目的。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实践着党的宗旨,践行着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原则。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为争取工农群众的政治和经济权益,湖北党组织领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党在广大农村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抗击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为人民群众最根本和最大利益,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路线,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核心。在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解放,在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生死决战,并最终赢得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湖北党组织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1931年长江、汉江堤防溃决,洪水泛滥,监利、沔阳、汉川、江陵苏区95%的区域被洪水淹没,千百万亩良田沦入水底,百万灾民流离失所。中共湘鄂西省委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立即提出“以修堤和恢复生产为中心”的口号,迅速组织起以堵口复堤为重点的抗灾斗争。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专门作出决定,从财政总收入中抽出30%用于堵口复堤。各级党和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则以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方式参加修堤。红军指战员们在反“围剿”战斗的间隙上堤支援。当国民党反动派派军队骚扰、派飞机轰炸修堤民工的时候,地方干部和红军指战员身不离堤,手不离镐,与民工并肩战斗。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200公里的堤防工程。群众都深情地把这些堤防称为“红军堤”。
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长期坚持,历经曲折,屡仆屡起,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一切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强大力量保证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他深情地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就是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自觉,仅仅依靠先锋队的奋斗,人民群众的解放是不可能的。人民群众一旦认识到党的事业就是他们的事业,就会以真正主人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自觉为革命事业奋斗。
正是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才把革命斗争的主体扩大到工农群众,人民群众自愿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强大动力。湖北党组织的核心成员、领导阶层、广大基层组织的领导人和数量不断发展的党员群体,除了早期的精英知识分子外,全部来源于工农、学生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土地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成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安县绝大部分家庭都挂着“拥军袋”,每当做饭时,群众都习惯地从准备下锅的米中抓几把装进袋里,积攒起来,捐献给红军。黄安战役中,留守后方的农民群众成立担架队、运输队、红军生活改善委员会等各种为前线服务的组织,整个黄安,不分男女老幼,一齐动员起来。全县工农群众中,青年人几乎都参加过革命队伍打过仗,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都做过革命工作。“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就是根据地人民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生动情景的真实写照。
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使得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显示出不同于以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导的精英革命的根本性质和面貌。人民群众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甘洒热血,在敌人的刑场上从容赴死、慷慨就义,在后方的岗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们的无私牺牲和奉献,才构筑起革命斗争胜利的铜墙铁壁。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新工作方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工作途径
毛泽东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种子”只有深入“土地”,才能生根、发芽、成长和壮大。为此,毛泽东告诫全党,“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这句话既生动地说明了共产党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群众路线价值观,又形象地指出了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党组织创造了丰富多彩宣传群众的方法,传播革命真理,宣讲党的政策,组织和发动广大群众。1920年,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昌创办私立武汉中学,引导学生接受新思想。从武汉中学走出来的学生,大多成为后来革命斗争的骨干。为了接近群众、深入群众,湖北党组织的早期党员脱掉长衫和学生装,穿上俭朴的工作服,走访学生家长,走进工厂、码头,与工人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政治、经济诉求。寒暑假期间,一些家住农村的学生党团员则回到家乡,以帮助农民写信、记账等办法,与农民联络感情。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党组织规定,做群众工作的同志必须与地方群众打成一片,“穿老百姓衣服,说老百姓话”,并为此专门印发了《怎样做农民工作》手册。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将武装斗争与群众工作紧密结合,人民军队“集中以打击敌人,分散以发动群众”,每一个共产党员甚至是革命战士,都可能是群众工作的高手。
正是因为湖北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宣传群众,大胆创新地组织群众,才与广大群众密切了感情,增进了团结。共产党员以自己高尚的信念、坚定的革命行动、严明的革命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鼓舞、感染着广大人民群众。共产党员、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人民群众与党血脉相融,两者汇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共同谱写了革命斗争的胜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