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五”计划编制始末:曾经五稿审议修改

2014年05月19日08: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近日,人民网党史频道连载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传奇陈云》。陈云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有“红色掌柜”、“经济管家”和党内理财能手的美誉。每当经济发展关键时刻,毛泽东总是“国有难事念陈云”,亲自点将委以重任。本书描述了陈云孤苦童年与艰难求学生涯,以及他的一生。以下为本书节选:

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之一。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不是农业生产,而是机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党的领导者们经过慎重思考认为,要使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在短期内迅速得到改观,必须集中财力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位有识之士曾经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3年经济恢复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在那紧张、繁忙的日日夜夜,陈云日理万机,马不停蹄,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以上,当时苏联援华团总顾问毕考尔金看见他面容憔悴,以为陈云身体不好,陈云说:“身体还可以,就是睡觉太少,一天4个小时保证不了。”

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用3年或者还要多一点的时间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准备条件。这一年他还多次讲要“三年五年恢复,十年八年发展”。1951年1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会上,周恩来提议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薄一波、宋劭文组成5人小组,负责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由陈云具体负责。

作为职业革命家,陈云的工作从来就是连续不断,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经过3年恢复时期,被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便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时任中财委主任,负责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因此,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也历史地落在陈云的肩上。

如果往前推的话,中财委从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后,便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8月,中财委召开全国计划会议,讨论编制1951年计划和3年奋斗目标,对后几年的工作做了大体规划。1951年4月,陈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言指出:“我们要考虑到,两个5年计划要建设什么东西,在国防、工业、农业、水利方面,大概一年投资多少。”“我们要建设,在这方面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在交通方面,也要有计划,要修多少铁路、公路,要计算出每公里花多少钱。工业方面,我们要开发石油,生产化肥,制造发电机,建设发电厂,等等。”“要计算我们的财力,同时计算经济、文化、国防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现在要组织一个计划委员会,预先把各方面的建设规划一下。”

与此同时,陈云实际上已经开始了5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中财委1951年即试编出了一个5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这也就是我国第一个5年计划的首次编制。由于当时资料不全,战争还在进行,也未征得苏联的援助,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还未定下来,因此,这个计划纲要只能是一个试验,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进入1952年,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即将完成。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5年计划的编制,并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位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以组织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决定,计划编制好后,8月份拿到苏联征求意见,争取他们的帮助。于是,在陈云的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5年计划的草案。

尽管经验和数据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1952年6月,中财委迅速编成《关于编制5年计划轮廓的方针》和《中国经济状况和5年建设的任务及附表》。为此,第一个5年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第二稿包括大量的内容,共有25个小册子,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这一稿提出的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提高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

计划草案印出来后,7月1日,陈云致信毛泽东,对这个5年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了说明。他说:“这次写的5年计划的主要点是在今后5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因此在这一方面花的工夫较多。原有工厂的生产方面,也写进去了。但估计这一方面的生产数字一般是低的,可能超过。将来需要好好再讨论的。所以首先集中力量研究今后5年新办工厂,是为了七八月间可以向苏联提出一个5年中的装备的要求。”

这个计划提到中央后,中央政治局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这个计划带到苏联征求意见,并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的基本根据。

8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代表团,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带领30多名专家访问苏联,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争取外援。

当时没有大飞机,一架飞机只能坐16人。中共代表团分乘3架飞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飞了3天,第一晚在伊尔库茨克,第二晚在新西伯利亚,第三天才到莫斯科。到达莫斯科后,陈云和我国的专家一起,在离地那莫体育场不远的苏维埃旅馆下榻。在莫斯科,周恩来、陈云等与苏方代表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会谈。其间,周恩来和陈云两次会见了斯大林。

尽管第一个5年计划已经过两次编制,而且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有关部门对计划毫无经验,因此,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计划还是相当不成熟的。苏方领导人详细研究了中方提出的计划,对这个计划方针和要达到的目标,表示欣赏,对计划本身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原则性建议。斯大林在会见周恩来、陈云时,坦诚地指出,中方的《草案》中考虑的5年中工业平均增长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15%或者14%。他强调,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的困难。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9月中旬,周恩来和陈云即先行回国,留下李富春和一大批专家与苏联专家一起做进一步的工作,以广泛接触,征询意见,商谈苏联援助的具体项目。

回国后,1952年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组织中财委,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编制。这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已经成立,中央决定由高岗任计划委员会主席,因此,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本应顺理成章由高岗主持,但高岗对经济工作根本是个外行,由他来主持编制“一五”计划是不可能的,高岗有自知之明,于是上书毛泽东,请求在计委成立后,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仍由陈云主持。

12月22日,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若干问题的指示》。指出:“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建设的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探、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要求在5年内基本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建设,使1957年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1—1.5倍。”“为了使1957年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1—1.5倍,分散使用资金和盲目铺摊子现象必须克服。”同时要求:“不可以忽略轻工业、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中央的这个指示,表达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指示要求中央各经济、文教部门的党组及各中央局、省(市)委以及大行政区委员会和各省(市)政府的党组:“应即根据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所发1953年的控制数字和5年计划轮廓草案,由首长负责,组织足够力量,编制1953年的计划和5年计划纲要。”中央还决定在1953年3月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一五”计划。由于苏联援助项目仍未落实,而这又是“一五”计划的重点,故这一稿也不完整。

陈云由于长期夜以继日工作,终究积劳成疾,病倒了,并不得不从1953年3月起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到外地休养。这样,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也暂停下来。

4月以后,苏联政府经过研究,就中国“一五”计划的问题提出了正式的答复意见。其要点是:一是从中国的利益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考虑,“一五”计划的基础是工业化,首先建设重工业,这个方针是正确的。苏方认为有轻重缓急之分,才有政策。二是建设速度定得过快、过高,建设的面就会铺得很广,资金的使用就不集中,就会分散力量。从政治上、舆论上、人民情绪上考虑,5年计划不仅要保证完成,而且一定要超额完成,原定整个工业每年递增20%,这个速度快了一些,“我们认为规定每年递增14%—15%就可以了”。根据苏联的经验,长期计划要保持3%—7%的后备力量,以备应对计划不周及临时出现的情况。三是要加强地质勘探等发展经济的基础工作。四是“要注意考虑农业问题,增产要有具体办法,如无具体办法,就会成为纸上的东西”。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五是需要大力发展手工业、小工业,以补充大工业之不足。六是发挥原有企业的潜力,以增加国民经济积累。七是巩固人民币,扩大购买力,发展商品流通。八是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以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以保证国家的积累。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以保证技术水平的提高。九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专家。苏联的帮助可以减轻中国的负担,但毕竟好多工作要中国自己去做。

苏联的这些意见,虽然主要是立足于苏联的经验,但基本上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正如李富春所评价的:“实事求是,对中国的帮助很大。”

6月,李富春回国后,向中央提交了《在苏联商谈我国5年计划问题的几点体会(提纲草案)》。他结合苏方所提的意见,提出了关于我国5年计划的方针任务的意见。于是,根据中央的要求,参考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对我国“一五”计划的意见,由国家计委组织力量,开始对“一五”计划进行第四次编制。这一次,陈云因病在外地休养,未能参加。

由于种种原因,第四次编制的“一五”计划仍不能令人满意。这时,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对此,毛泽东和党中央都非常着急。

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并要求加快编制进度。毛泽东规定了一个期限,要求从2月15日起,一个月内交卷,拿出初稿,然后由陈云定稿。计委的同志感到时间太紧,压力很大,向主席请求长一些时间,毛泽东只给了5天的机动,要求3月20日必须拿出初稿。2月19日,陈云召集中央财经、文教各部部长开会,布置“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同时指出:“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不能再拖了。毛主席规定的时间非常紧,但现在编制‘一五’计划有很多有利条件,首先,苏联援助我们的项目已经定下来了,项目是141个,设计和设备安装的时间也大致排好了,这就使我们更有把握了。其次,朝鲜战争已经停下来了,军费和意外的支出都减少了。再次,总路线已经宣布,而且经过广泛宣传已深入人心。最后,我们已经有了几次编制计划的经验。因此,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是有可能的。”

这次会上,陈云还要求大家学习毛泽东的工作方法。他说:“毛主席现在搞宪法的速度很快,他的方法是:一是吃饭;二是吃了饭不干别的事情;三是每天搞出几条。我们也要采取这样的制度,专门来做,不要坐在上面,只等着下面的汇报。各部都要指定专人负责,搜集材料,核定数字。”

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由陈云、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陈伯达组成编制5年计划纲要8人工作小组,由陈云任组长,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

不多久,各部和计委按预定的时间及时向陈云提供了所需要的材料。陈云自己也组织了一个由他和张玺、梅行、周太和、邱纯甫组成的5人小组。张玺是计委副主任,周太和和邱纯甫是陈云的秘书,梅行是请来的“笔杆子”。他们昼夜工作,开了14次会,用了15天的时间,将这些材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于4月初拿出5年计划纲要初稿。这一稿于4月15日印好后,送到了毛泽东手中。

计划初稿出来后,6月30日,陈云就“一五”计划的有关问题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了汇报。陈云对5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主要指标、主要产品的产量、基本建设的规模、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做了全面介绍。他在这次汇报中,提出了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重工业内部、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要按比例发展,财政收支、购买力与商品供应、主要物资供需之间要平衡的思想。他还提出了“紧张的平衡”的思想。他认为,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期内赶上去,计划中的平衡只能是紧张的平衡,但紧张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他把按比例与平衡的关系联系起来,认为“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

10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一同在广州用一个月的时间,对“一五”计划第五稿审议修改。11月,由陈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又用11天时间,仔细讨论了“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工农业关系、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再次提出许多修改意见。

争取苏联的援助,是“一五”计划的关键。开始中方向苏联提出141个项目,后来追加至156个,但到“一五”末苏方援建项目共计166个——但习惯上仍称为“156项”。如何安排这些大中型建设项目,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重要项目的厂址,要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方案,经过反复踏勘比较后才能确定下来。周恩来和陈云都亲自过问,并下去看过一些厂址。

陈云在经济恢复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雄才大略,也引起了苏联专家们的高度赞扬,他们很尊重陈云,钦佩他精通经济学。苏联总顾问毕考尔金说:陈云这样年轻,就“有这么多党的工作经验,对经济工作又有这么深切全面的了解,实在难得,难得”!许多苏联专家在听了陈云的经济形势与分析的报告后,大为感慨:“在这个几亿人口的大国里,能有条不紊地顺利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这样大的发展,的确是伟大的胜利,简直是神话般的奇迹!”

1955年3月31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陈云主持起草的“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这一草案。6月,中央委员会根据全国党代表会议提出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再次修改。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从此,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国家工业化进程,终于开始启动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