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业
我的父亲叫刘必富,我出世未见过父亲的面孔,两岁又离开母亲的怀抱。人家的孩子不是父亲驮着,就是母亲抱着,可我却是爷爷驮着、奶奶搀着。我时常追问爷爷奶奶:我的爸爸呢?我的妈妈呢?爷爷和奶奶总是哄我说:“爸爸出去苦钱给乖乖了,出去苦钱了……”
幼年时的我就是这样过着白天找爸爸,晚上要妈妈的日子。有时常抱着别人的腿叫“爸爸!爸爸”!闹出许多令人既尴尬又心酸的笑话。
当我长到四五岁的时候,才从大人们的口中朦胧地知道父亲叫刘必富,是打仗牺牲的。七八岁上学后,只知道自己是“烈属”,却不知其含义。在学校里,一些不懂事的小同学时常指着我说:“他没娘没老子!”从此,我就在压抑、迷惘和寡语少欢中度日,有时还受到大同学的欺负。一次,一个姓吴的同学打我,将我的新衣服撕坏了,当时爷爷已经去世,是奶奶搀着我去找人家的。每当我受人欺负时,就想到寻找父亲的庇护,可是,我……从此,寻找父亲的意念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以后,我总是在想,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死在哪里啊?
由于地处穷乡僻壤,又逢兵荒马乱的时代,父亲没有留下照片。那时候,每逢我见到村上赶牛驾车的强人,听到那清晰嘹亮的吆喝声,心中常荡起一阵阵涟漪,父亲可能就像他;见到敲锣打鼓的高手,听到那铿锵有力、悦耳动听的锣鼓声,心中不免猜想,父亲大概也是这样强吧;见到乡里挎盒子枪的干部,威武雄壮地走来,心中不禁暗自遐想,父亲若在世一定也是这样令人敬佩!白天的多思,成了夜晚的梦呓。我常常在睡梦中惊呼:“爸爸!爸爸!你来!”使得奶奶常常搂着我悲伤地哭泣。
自我懂事以后,我就在不断的寻访父亲的故事。我经常询问村上的老人,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要看你父亲,就拿面镜子照照你自己吧!你和他长得是一模一样,如同从他脸上刻下来似的。”我问奶奶和亲戚,她们也是这样说:“你爸爸长方脸,尖下巴,五官端庄,眉清目秀,个子高瘦,挺拔英俊,走路很快。”从此,自小到大,我都注重自身的形象,模仿爸爸的样子,衣服整洁,抬头挺胸,行走如风,站立如松,常得到外婆、外公、舅爹、舅奶和村上人的夸赞。
我还问过外公外婆和舅舅,他们称赞道:“你爸爸活泼、好动,好说、好唱,一边干活还一边唱歌,惹得我们哄堂大笑;他挺拔、英俊;他脾气暴躁,但心地善良,不记恨。”妈妈还告诉我:“你爸爸走路快、做事快、吃饭快、说话快,快人快语,做事利索。”
“知儿莫若母。”奶奶经常对我唠叨:“你爸爸是个牛脾气,犟起来十八头牛都拉不回,他要做的事谁也阻拦不住。”还有亲戚庄邻们概括父亲说:“他爱闯荡,在家里呆不住,总想在外面干事情;他做事不服输,很有忍耐性,好胜心特别强。”
听了亲人和庄邻们的诉说,我对父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我幼小的心灵上,“长大当兵,为父报仇”的志向深深地扎下了根。
自我上中学起,在东北当兵的二叔经常给我来信,不时地提到父亲的情况,他说:“你要报的仇,我们帮你报了。你今后要好好读书,长大为国家建设服务。”他还说:“ 1940年10月,八路军五纵队南下刚进滨海,你父亲就参军到二支队第五团,1943年3月在阜宁县陈集、1944年5月在响水县陈家港与日军作战时两次负伤,1946年4月在四平保卫战马家店战斗中壮烈牺牲,时任东北民主联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一营二连连长,年仅22岁。”
接着,他详细介绍:“1946年4月9日早晨,四平保卫战打响,他所在的二十二团在四平西南大兴庄,阻击号称天下第一军的国民党新一军新三十八师一一四团。新一军是国民党王牌军中的王牌,全部是美械装备。我军初次与其交锋,全团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战斗,激烈异常,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反复冲杀十多次,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才完成阻击任务。14日,又与兄弟部队包围大洼、金山堡一带的国民党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猛打猛冲,大胆穿插,将敌人压缩在十几个村庄内,然后分割围歼。15日拂晓,二十二团勇猛冲杀,首歼当面之敌,继又猛攻金山堡,战至16日清晨,大获全胜,全歼八十七师。当天夜里,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击马家店国民党七十一军九十一师之敌。七十一军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部美械装备,火力很强,这又是一次凭勇敢的硬拼仗,他就是在此时牺牲的。”
1984年,我到旅大警备区看望时任警备区参谋长(正军职)的二叔刘兆时,他又一次当面详细地介绍我父亲的情况,说道:“马家店是一个上百户人家的大村庄,在四平西南方大约90里的交通要道口上。当时仗打得十分惨烈,在那个地区我军歼灭国民党七十一军八十七师一个师。”
寻访到父亲参军参战的情况与牺牲地点后,我寻找父亲墓地的念头与日俱增。根据叔叔提供的线索,我打开地图,认定马家店在四平市西南方的辽宁省昌图县境内,但就是找不到。我只好多次发函托人寻找。因年代久远,人事更迭,老人逝去,知情人难找。长时间,我纳闷在心。一次,我与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张秉铎同志晨练时谈起此事,他深表同情,出于怜爱与责任,决心帮我查找,圆我50余年寻父的梦想。他指派一位处长,再三叮嘱:一定要查找到。他们从全国电子地图册中,找到马家店在辽宁省昌图县朝阳镇境内。我欣喜若狂,当即致信朝阳镇政府请求代为寻找。朝阳镇的同志被我数十年寻父的殷殷之情感动,立即派人赶赴马家店调查走访干部群众。他们找到了当年参加掩埋烈士遗体的82岁老人李新,便立即复信并热情邀请我去朝阳。
二叔听说我要去扫墓,来信安慰并劝说道:当时战事紧张,部队撤退后牺牲战士由地方群众帮助掩埋,只有几个集体群葬墓,无碑无文,你去能看到什么呢!不要去麻烦地方政府吧。我听了二叔的话,决定:退休后一定要去看看。
2010年清明前夕,我带着64年的夙愿,带着妻儿及众亲友的敬仰、怀念之情,来到昌图,来到马家店。一路泪珠盈盈、悲情深深、步履沉沉。在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高大的土堆出现在我的眼前,土堆上三棵高耸的青松傲然挺立,周围是一尺多深的枯草在强劲的西南风中点头摇曳……我来到群葬墓前,沉重地献上鲜花,一下子跪倒在墓前,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爸爸,儿子终于找到您啦!儿苦苦找了64年啊!爸爸,儿子今天看您来了,64年啊!第一次来看您。爸爸,这是儿有生以来第一次叫“爸爸”啊!第一次啊!第一次。64年来,儿想叫一声“爸爸”却无法开口啊!今天来喊爸爸,请您在九泉之下答应儿子吧!爸爸……
爸爸,我告诉您:您是我们条洋乡第一个参军的人,也是我们七层村历史上第一个当兵的人,对我们村当时的年轻人影响很大。你走后全村又有17人参军参战,牺牲的烈士有8人,残废军人有7人。您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地主恶霸的仇恨,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凝聚在枪口上、刺刀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两次负伤,直至献出年轻的宝贵生命,乡亲们很敬佩您!
爸爸,我告诉您:三叔刘必荣为保卫首长和战友,先您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年仅17岁。二叔刘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8次负伤,也于2006年寻你而去了。当年的“刘家抗日三只虎”,现在九泉之下重逢了,请尽情倾诉吧!愿你们长相聚,诉衷肠。
爸爸,我告诉您:您未竟的事业,由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大众完成了!我们的国家富强壮大了,敌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了!我们的人民富裕安乐了,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我们家乡富裕了,县城楼房林立,华灯如昼;城乡道路宽阔,车流如潮;农田整齐如画,河道成网……
爸爸,我告诉您:你虽然从未抱过我、亲过我,但是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和亲友们并未少抱我、少亲我,党和政府一刻也没有忘记我们这些烈士的后代。自从我读书起,一切费用都是国家给予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级机关工作。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也在省委机关工作,两个儿子,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研究生,一个小孙子活泼可爱。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党和人民把我养大的,我的一切是党和国家给的。我将带领子孙循着您的足迹,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祖国奋勇前进,永不停步!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