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传承黄埔精神 致力振兴中华———纪念黄埔军校成立九十周年

2014年06月16日15:57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传承黄埔精神 致力振兴中华

“到黄埔去!”

90年前,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贫贱,更不分党派,这成为了激荡在许多华夏男儿心中共同的口号与呐喊。这口号,是国家和民族号召全国热血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学习当时先进、正规的军事知识,以武装的力量改变民族命运、保家卫国的号召;这呐喊,是爱国青年们为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为中华之崛起强盛,甘愿奉献青春、抛洒热血的呼喊。

20世纪初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列强环伺、民不聊生,当世界民主革命的潮流浩浩汤汤,积贫积弱的中国却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里挣扎,中国人民担负着推翻封建帝制、摆脱奴役和外敌侵侮,重新收拾大好河山的重责。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即俗称的“黄埔军校”。这不是一所简单的军校,对于时处生死存亡、战乱纷起的中华民族来说,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也是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的成果。

同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孙中山先生亲自在典礼上致训词:“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还强调:“革命军必须富有革命的志愿,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救国救民。”

这以后,许多有志青年从五湖四海、东西南北,以各种方式奔向黄埔。从1924年到1949年,黄埔军校共招生二十三期,并以其非凡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救国图存的时代大背景下,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迅速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干部。

在黄埔校歌“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激励和鞭策下,这些爱国青年学生毕业后,活跃在国共两党的军队里,成为国民党属下的国民革命军及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在1956年我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时,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黄埔军校出身者就占5人,由此可见,黄埔军校师生为人民解放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黄埔学生以“誓以我血浇灌革命之花”的大无畏气概,东征、北伐、反帝反封建、抗击日本侵略、解放战争……他们戎马一生,其中更有许多人为了国家之独立、民族之解放,而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海南历来不缺乏进步的力量,海南学子在各个时代都怀着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献身精神。上个世纪初叶,许多海南有志青年不顾舟楫劳顿之苦,冒着枪林弹雨,穿过敌人的海上封锁,渡海报考黄埔军校,志在报效家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我们可以列举二三。

海南琼海的周士第在琼崖中学读书期间,接受了革命的思想,立下报国之志,于1923年告别家乡北上广州,经过严格考试,成为了赫赫有名的黄埔一期生。在省港罢工中,周士第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带领“铁甲车队”40多人与敌人展开激战,取得了击毙敌参谋长、营长各1人,排长5人,士兵200余人的战果,广州工人和农民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号召下掀起了向“以周士第为首的铁甲车队学习”的热潮。这以后,周士第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历任叶挺独立团先锋营营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川西军区司令员兼成都市市长、全军防空部队司令员等职,并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

1937年,日本悍然挑起“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同时也拉起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年方17岁的文昌人韩杰不甘心当亡国奴,毅然告别父母妻子,乘夜偷渡北上,考入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第十七期接受军事训练。刚训练一个多月,桂南战役爆发,他就匆忙步行赶赴前线,随部队歼灭日寇,取得了桂南战役的胜利,并边行军边训练边接受军事学科教育。军校毕业后,韩杰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多个抗日战役,并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韩杰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自己迎接抗战胜利时的喜悦心情:“全连官兵欢天喜地,高呼‘祖国万岁!祖国万岁!’我们群情激昂,齐声高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歌声宏亮,步伐整齐,进入阳春县城。全城人民夹道欢迎,心中倍感自豪。”

黄埔军校第十七期的符能,毕业后进入国民党第十军一九零师,参加了长沙大会战等多次抗日战役。在衡阳机场战斗中,他冲锋在前,和美军一起击落三架敌机。长沙四次会战,战况惨烈,人人英勇杀敌,符能所在的排在第三次会战中就射杀日军数十人。战斗至最后,符能所在的连队仅剩下他和一名排长及二十多名战士,苦战苦守48天后,符能才最终和战友们艰难突围。

周学而是黄埔军校第十八期的学生,解放后曾任人民解放军十五步兵学校训练部军事教员、海南省政协委员,也是海南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现任会长。他在《参加衡阳桂林会战的片段回忆》中写道,“突然间,敌人重机枪声响起,子弹击在我们面前两公尺处,一阵尘土飞扬,我们三个连翻带滚往后退下……此役苦战七昼夜,恰逢连日阴雨,山坡路滑,饮食时常间断,官兵又冷又饿,这是近三个月来经历的最艰苦的一次战斗。” 往事历历在目,周学而每每回想都感慨万分。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正是这些黄埔同学们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才成就了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天,正值黄埔军校成立九十周年,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我们回顾历史,重温前辈们青年时的英雄梦想,欣喜地看到黄埔精神在深隧时光里闪耀着的浩然之光,直至今日依然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如今,作为黄埔军校同学会,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好黄埔精神,为黄埔老人做好服务,让他们健康愉快地欢度晚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努力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海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自1990年10月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工作内容,在深化服务黄埔同学和联系黄埔后代工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2012年,我会精心策划开展“温暖夕阳”活动,给黄埔老人赠送收音机、CD影像机、助听器及暖水袋、保暖衣等生活用品,帮助改善黄埔老人的生活条件;在提供生活照顾的同时,同学会还重点突出精神关怀,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挖掘整理和保存海南黄埔同学史料,编印一本反映我省黄埔同学历史和现实的书籍,出版一本记录黄埔同学历史和我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发展历程的画册,拍摄一部综合介绍我省黄埔同学历史和现实的电视专题片。在实施过程中,同学会组织机关干部、记者和采编人员深入海口、三亚、文昌、琼海等市县采访黄埔同学及后代,并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琼海周士第上将故居等地采访拍摄和收集史料。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三个一”工程于11月中旬全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多月。

同时,我会还注重关心黄埔后代,通过重点加强与黄埔后代的沟通联系,与省机电工程学校一起联合开设学制3年的“黄埔后代班”,并由学校免除该班学生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我会还给予每位学生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生活有困难的黄埔后代子弟“读书难”的问题。这不仅进一步密切了黄埔后代与我会的关系,搭建了黄埔后代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在推动黄埔后代工作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

此外,我会还不断加强和台湾黄埔组织、统派团体的接触、交流,先后与台湾政战学校校友会、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台北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中华擎天联谊总会等建立了联系,和台北海南同乡会建立了互访机制,2012年和2013年先后组织黄埔后代赴台开展联谊交流活动。这些工作都得到了我省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和黄埔同学会(总会)的认可和赞誉。

九十年家国,换了人间。21世纪的中国不再是九十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我们打跑了侵略者,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成就巨大,举世瞩目,中华民族已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如今的辉煌与成就,黄埔军校和黄埔同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至今日,黄埔军校和黄埔同学仍是一种爱国爱民、救亡图存、敢于牺牲的精神象征,仍是许多后辈们心中的圣地与荣光。就好像海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之初,总计有500名会员,20多年过去,虽然大多已经作古,如今仅有21人健在,但这些黄埔同学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永远不会被历史所遗忘,只会越来越灿然地如丰碑般留存于后人心中。

我们回顾历史,不仅是为了历史的不能忘却,更是要将其中的浩然大义和光辉精神代代传承,使其成为民族昂首的脊梁和进步的动力。黄埔精神不仅在大革命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直到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正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海南也正按照“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海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将继续秉承“发扬黄埔精神,联系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创会宗旨,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的中心工作,锐意进取、创新实干,一如既往地扎实推动同学会各项工作,进一步团结与黄埔军校相关的海内外力量,努力为民族的团结,为国家的统一,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