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大转折到大决战——邓小平逐鹿中原的辉煌岁月(下篇)

熊廷华

2014年07月17日11: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文苑》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经略中原,粉碎国民党军分区防御体系

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由战略协同发展为战役和战斗的紧密配合,完成了面上的占领,使中原成为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国民党军面临线线被切断、点点被包围的不利态势,蒋介石不得不收缩战线,对生命攸关的中原战场实行分区防御,建立了8个绥靖区,同时调集重兵,配置若干机动兵团,与共产党争取中原,巩固长江防线。

1948年初,中原战场国共双方兵力如下:

国民党方面,国防部长白崇禧、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三员大将,统率86个旅66万人,占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一,所辖的胡琏、邱清泉、张轸、孙元良、斐昌会、张淦六大兵团,依托平汉、陇海、津浦路作为分割中原解放军的“十字架”,准备伺机发起军事进攻。

共产党方面,军事力量仍明显处于劣势。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只有50个旅35万人。尤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重武器全部销毁,三分之一的干部战士地方化,编制严重不足,有的纵队只有两个旅,战斗力大不如前。

有鉴于此,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邓小平率3个主力纵队转出大别山,北渡淮河,与刘伯承会师,统一指挥所属部队及陈谢兵团和华野陈唐兵团,在淮河、汉水、陇海铁路之间寻求战机,巩固和发展中原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分区防御体系。

邓小平走出大别山,要在更广大的空间、更广阔的战场,指挥更多的队伍,进行更大的军事斗争,同国民党军进行影响全国战争格局的重要军事较量。在刘邓的直接指挥下,中原解放军主动实施分遣与集结相结合的运动战,不断给国民党军歼灭性打击,在中原战场开创出大规模歼敌的新局面。

刘邓向中央军委建议,中原西部地形险要,山地与平原相间,南有伏牛山,北濒黄河,两个方向上都有根据地,一条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也易被切断,是个可战可守、能进能退的好战场。我军应积极向西行动,并调动大别山敌人西进,寻机歼灭之。

中央军委同意了刘伯承、邓小平提出的三路大军向豫西挺进的战略任务。

洛阳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地处陕、晋、豫3省要冲,是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郑州与西安的联络中心。攻克洛阳,既可割断郑州与西安之间的联系,还可使豫陕鄂新区与黄河以北老解放区连成一片。根据刘邓的统一部署,1948年3月,陈谢兵团、华野陈唐兵团和太岳军区第五军分区部队共28个团的兵力,并肩作战,一股作气拿下洛阳,并生俘敌师长邱行湘,歼敌约2万人。

洛阳战役,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对敌设防坚固的中等城市成功进行的一次攻坚作战,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拉开了中原三军协同作战、粉碎国民党军中原分区防御体系的序幕。

1948年4月,刘邓大军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豫西,与陈谢兵团、华野陈唐兵团会师。为开辟更深远的战略后方,刘邓召集各兵团首长会议,研究部署宛西战役。

宛西地处豫、鄂、陕3省交界处,反动民团十分顽固,平时分散为民,战时集中为兵,数量之大,枪支之多,为全国罕见,是蒋介石亲手扶植的“模范区”。这些民团先后被陈谢兵团痛击后,又由国民党南阳第十三绥靖区司令王凌云指挥,恢复到22个团。中原解放区要向汉水流域发展,必须首先扫除这一地区的反动势力。

邓小平对负责指挥宛西战役的陈赓说:“这场战役,是我们三军会师、逐鹿中原的第一步棋,一定要出奇制胜,掌握中原战场的主动权。”

根据刘邓部署,陈赓下达了宛西战役的命令。宛西战役从5月2日开始,到17日结束,先后攻克10余座重要城镇,歼灭国民党军2个正规旅、5个民团全部和13个民团大部,共2.1万人。从此,豫西解放区更加巩固,中原解放军既可向西南机动,威胁国民党长江中游和大巴山防线,又便于向东作战,寻机歼灭敌人。

邓小平转移到豫西后,着手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原局的领导力量,组建中原军区。1948年4月20日,刘伯承、邓小平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了加强中原局和组建中原军区的建议。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分别任中原局第一、第二、第三书记;成立新的中原军区,将刘邓统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改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中原军区下辖鄂豫、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豫西、陕南七大军区。

中原解放区的对敌斗争,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扩大中原战果,中央军委指示粟裕兵团南渡黄河,进入中原战场寻机歼敌。为配合粟裕兵团南下,1948年5月22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发起宛东战役,歼敌1万余人,给张轸兵团以沉痛打击,钳制胡琏兵团于漯河地区。

此次粟裕兵团南下,以寻歼邱清泉兵团为主要目标。可粟裕兵团两次围歼邱清泉兵团,均因该敌收缩太快,未能捕到战机。粟裕当机立断,改变歼击邱清泉的计划,决定发起开封战役,攻克河南省会开封,迫使蒋介石调兵增援,在运动中创造歼敌条件。

中央军委批准了粟裕的作战部署,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继续钳制胡琏兵团。

6月17日,在中原野战军第九、第十一两个纵队的配合下,陈唐兵团向开封城发起猛烈的攻击,经过5昼夜浴血奋战,全歼开封守敌4万余人。开封战役打响后,蒋介石一面令开封之敌死守待援,一面令胡琏兵团北援,孙元良兵团东援,邱清泉兵团西援。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死死堵住,从郑州东援的孙元良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和豫皖苏军区部队击退,西援的邱清泉兵团被粟裕兵团牵制,国民党统治集团一片混乱。

蒋介石为稳定人心,严令邱清泉兵团、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加速向开封攻击前进,令新组建的区寿年兵团于邱清泉兵团左翼,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企图与中原解放军主力决战,夺取开封。蒋介石宣称:战争能否胜利,全靠中原这场决战。

国民党军两路扑来,正中粟裕“动敌”之计。6月26日,陈唐兵团主动撤出开封,向通许县方向转移。邱清泉一个旅配合刘汝明部占领开封后,主力尾随陈唐兵团南下。区寿年兵团抵达睢县、杞县地区徘徊不前,两兵团出现40公里空档。在中原野战军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的配合下,华东野战军抓住有利战机,于6月27日到7月6日举行睢杞战役,又歼灭国民党军队5.4万余人。

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合称豫东战役,在连续20多天的作战中,中原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严重削弱了中原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豫东战役期间,中原野战军钳制和阻击沿平汉线北援之敌3个纵队,有力地保障和策应了华野主力作战。从此,中原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基本丧失了发起战役性进攻的能力。

豫东战役发起后,汉水流域中段仅有国民党第15绥靖区3个旅和保安团2个团防守,势孤力薄。刘伯承、邓小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第六纵队和桐柏、陕南军区主力,在江汉军区部队配合下,组织发起湖北襄樊战役。在谈及攻打襄阳的策略时,邓小平说:“这局棋,我们要出奇制胜,华野主力在豫东展开打,中野主力在平汉线牵住南线敌人兵团,然后我们出‘边车’奇袭襄阳。”几句话就概括出了当时中原的战略形势。

襄阳,南拱武汉,西屏川陕,为川、陕、豫、鄂边界战略要地。7月2日,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冒雨自河南新野县出发,一昼夜行军70公里,扫除襄阳外围之敌,随后沿汉水顺流而下,集中优势兵力合围襄樊,夺取樊城。15日,中原解放军扫除了襄阳城外的一切障碍,随后发起总攻,活捉国民党特务头子、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康泽,襄樊战役宣告结束。

襄樊战役历时15天,歼敌2.1万人,解放了襄阳、樊城等城镇,控制了汉水中段,形成对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和大巴山防线的严重威胁,有力地配合了豫东战役。至此,国民党在淮河以南、汉水以北的中原广大地区,仅剩几个孤立据点了。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被粉碎,解放军掌握了中原战场的主动权,实现了中原逐鹿的伟大胜利。中原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日益巩固起来。

1948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对于国共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双方均召开高级军事会议,研究战争形势和军事战略。国民党召开的是“军事检讨会”,共产党召开的是中央政治局会议。邓小平作为中原局第一书记,出席了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的九月会议。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全党的战略任务,即:建立一支500万的人民解放军,在1946年7月起的大约5年的时间内,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军事上人民解放军仍应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准备打若干带决定性的大会战,力争歼灭更多的国民党军队;全国作战的重心在中原。

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展开生死大战。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对邓小平说:中原野战军的任务很重啊,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无非是三种可能:一是一下子解决问题,当然最好,可是不容易啊;二是形成一锅夹生饭,不能着急,一口一口慢慢吃下去,这也很好;三是退出中原,那只好等有了资本再来。

“我们要争取最好的结果,在中原解决问题,一定要做到合格!”邓小平胸有成竹,落地有声。

毛泽东紧握着邓小平的手:“就是要合格,我相信你!”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中华大地上战略大决战的帷幔即将拉开。刘伯承、邓小平和他们统一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如何夺取中原战略大决战的胜利?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决战淮海,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在东北,共产党的兵力超过国民党,战略决战的第一战——辽沈战役在东北展开。共产党控制了东北全境,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颠倒过来。

东北问题解决了,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说: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的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在中原的兵力总计80万。以徐州为中心的刘峙集团和以汉口为中心的白崇禧集团,拱卫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一线,构成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徐州是陇海与津浦两条铁路的交汇中心,西边与郑州之间,驻有邱清泉兵团;东边是李弥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南边与蚌埠之间,铁路两侧东有李延年兵团,西有孙元良兵团。汉口北部信阳一带,部署着国民党的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这些主力和精锐组成的机动兵团,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企图使人民解放军对其战略要点“啃不烂”,对其增援兵团“吃不掉”。

共产党方面,刘邓的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西的开封,陈粟的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加上华东、中原、华北军区部队,有兵力60万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科学分析了中原的战略态势,认为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决定组织和发起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战场,位于黄淮平原,河南、江苏、安徽、山东4省交界之地。对于这次战役,国共两党都非常关注。国民党军最高统帅蒋介石说,徐淮会战实为我国家存亡之最大关键。

中共中央也充分认识到了此次战役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

为统一指挥南线我军的统一行动,保证淮海战役顺利进行,中央决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讨论重要问题;邓小平、刘伯承、陈毅3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了。总前委确定第一阶段的作战部署:华野主力和中野第十一纵在徐州以东割裂、围歼黄百韬兵团,阻击李弥兵团东援;中野主力分为两部,一部由邓小平、陈毅指挥,切断津浦路徐州到蚌埠的联系,另一部由刘伯承指挥,迟滞可能由西南方向而来的黄维兵团。

邓小平率部日夜兼程,占领津浦路徐蚌线要冲的安徽宿县,北拒徐州,南阻蚌埠,形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华东野战军激战11日,全歼黄百韬兵团,消灭国民党18个师,将刘峙集团分为南北两块,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第一阶段胜利以后,第二个阶段歼敌目标如何确定,成为战局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北打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南战刘汝明、李延年、黄维,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南北两线同时作战。

邓小平历来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但决不盲从,正是这一点,铸就了其与众不同的鲜明性格。邓小平认为:中原和华东野战军同时进行两个大的歼灭战,力量远远不够。最稳妥的办法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华东野战军主力集结徐州以东地区休整;同时以尚未使用的3至5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

黄维兵团原本驻扎在桐柏山一带,因黄百韬兵团被围困,蒋介石命令黄维向徐州紧急驰援。尽管他们风雨兼程,匆匆忙忙走了300里山路,一路吃尽了苦头,可刚到安徽蒙城时,黄百韬兵团已被歼灭。

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有12万人,其第十八军系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全副美制装备。如果让这支战斗力较强的力量加入徐州,将为人民解放军下一步全歼徐州之敌增加很大困难。

然而,中原野战军只有15万人,能投入的兵力只有12万,而且武器装备很差。要打黄维,必须要下大的决心,狠的决心,是一场恶仗。

有人提出先挡住黄维,然后找机会一口一口地吃掉。可黄维兵团是机械化部队,一看局势不好,就会撒“腿”狂奔。

还有人提出三面包围,留出一面,在运动中将其歼灭。

邓小平慢慢地吸着烟,静静地听着,一直没有说话。不管别人怎样争论,刘伯承也认真地听着,一言不发。

邓小平终于说话了,声音不大,非常有力:下决心,就是要做个口袋,把黄维装进去。把口袋扎死,一口一口地吃。

有人担心,一个对一个,万一扎不住,敌人冲破口袋,会被反咬一口,不如留出一个口子,让敌人跑一股吃一股。

大家看着刘伯承,等着他拍板。

“按邓政委说的意见办,就是要死扎口袋。如果留出一个口子,黄维就会王八逃命,翻着跟斗逃出去。扎死了再一困,敌人的重武器就没用了。”刘伯承一锤定音。

邓小平与刘伯承、陈毅取得一致意见后,两次亲拟电文,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陈述了先打黄维的理由。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完全同意邓小平先打黄维的决策。

邓小平告诉中野部队:只要能歼灭黄维兵团,哪怕是中野付出再大的损失,即使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是可以取得全国的胜利,这代价也是值得的。

黄维一过浍河,就发现了中原野战军的口袋阵,马上把脖子缩了回去,转头南撤。中野全线出击,将黄维兵团包围在了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

黄维兵团被包围了,蒋介石不知所措。先令黄维兵团向东突围,被中原野战军击退;于是改令就地固守,转入防御,待兵来援。可徐州方向的援军被华东野战军顽强阻击,不能前进。

蒋介石一令一改,让中原野战军的口袋扎得更结实了。

蒋介石感到黄维处境危殆,自知打通津浦路的计划难以实现。为保存徐州主力,并解救黄维,他只好决定放弃徐州,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南下,企图先解黄维兵团之危,然后一同南撤;令刘峙飞赴蚌埠,指挥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继续北援,以期接应。

华东野战军分路追击,将杜聿明集团3个兵团包围在豫东永城县的陈官庄。由此形成了刘伯承称之为“吃一个(黄维),夹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形势。

完成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之后,总前委的注意力转移到黄维这边。从12月6日开始,陈赓率东集团,陈锡联率西集团,王近山率南集团对双堆集发起全面进攻,中原野战军虽歼敌5万,自己也付出了2万多人的代价,未能解决战斗。

邓小平守在电话旁,关注着敌我双方的伤亡情况。

“从华野调两个纵队过来,黄维就吃不消了!”陈毅向刘伯承建议。

“华野那边也很困难!”邓小平说。

“你们不怕中野打光,但也不能看着打光!你们心疼,我也心疼!就这样定了,我给华野打电话。”陈毅欲动电话。

“中野不能独歼黄维,真是莫大的遗憾。给华野增加负担,实在过意不去。”邓小平对陈毅说。

“中野围歼黄维已是不顾任何代价了,尽了最大的努力,使华野能够从容机动。这次华野投入两个纵队,也是情理之中。”陈毅力主说服邓小平。

邓小平终于同意华野投入两个纵队,参加对黄维的攻击。

12月13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全歼黄维兵团余部,取得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胜利。

在对黄维兵团的作战中,邓小平主动担负了战役的组织实施和前敌指挥工作。他对刘伯承和陈毅说:“两位司令员,我比你们小几岁,身体也比你们好一些,具体工作让我多做些,夜间值班我也多值些。”邓小平向作战科宣布:一般事情多找他请示报告,重大事情同时报刘、陈、邓3位首长。

邓小平作为总前委书记,负责淮海战役全局的决策、谋划、部署,协调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的作战;作为中原局书记,他要亲自督促部署中原解放区的支前、战勤和供应工作;作为中原野战军的政委,他不仅要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还要做好全军的政治思想工作,保证部队和前方将士的旺盛的战斗力。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是全歼杜聿明集团。

被围困在南北5公里、东西10公里狭小地区的杜聿明集团,覆没已成定局。中共中央从全局考虑,指示人民解放军围而不打。此时已是隆冬季节,雨雪交加。合围圈内的邱清泉、李弥兵团近20万人,吃、穿、住十分困难。蒋介石空运来的食品,时断时续。饥饿的士兵见什么吃什么,连战马都杀了。冻坏了的士兵找到什么就烧什么,连坟墓里的棺木也被挖出来烧火取暖。

杜聿明集团也毫无斗志,军心动摇,成排、成连甚至成营地向解放军投诚。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10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至此,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中原大决战——淮海战役宣告结束。

淮海战役结束这天,邓小平向毛泽东作了《关于淮海战役期间部队情况报告》。

淮海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极其罕见。在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指挥下,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部,共计55.5万人。淮海战役的胜利,对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南下,直至长江北岸,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处长、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和人物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