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小平点将“宁波帮”——写在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30周年之际

2014年08月03日09:36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小平点将“宁波帮”——写在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30周年之际

7月31日,9位“宁波帮”代表人士塑像亮相宁波。 新华社发

镇海“宁波帮”博物馆中的“时光甬道”,钢琴声清澈响起。那是《思乡曲》的旋律。

93岁的香港商业巨擘李达三,由儿女搀扶着,走上红地毯。脚下仿佛千斤重,迈不开步,只因身边那一尊尊静静屹立的塑像,无不令他感慨——他们是贝时璋、王宽诚、邵逸夫、谈家桢、卢绪章、董浩云、包玉刚、曹光彪,还有自己。

他们是名满天下的各界泰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乡。

琴声如诉,撩动乡情,一如30年前的8月1日。这一天,小平同志“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将“李达三们”的浓浓赤子心,激荡得无以复加。

这一天,也成了“宁波的新生日”。此后30年,海内外“宁波帮”倾力为家乡“跑腿”,或出钱出力,或鼓与呼,他们捐资办学、促成计划单列,倡议和参与港桥建设……某种程度上说,这俨然成就了今日宁波。

30年后,在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30周年之际,在小平诞辰110周年之时,这个商帮依然行商无疆,但传承有脉。他们相信,这是对伟人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

船王带头帮宁波

30年前的10月,小平同志一声号召后的2个月,船王“回家”。

1984年,66岁的包玉刚率全家和包氏家族成员,包机从杭州辗转,回到阔别30余年的家乡。这一天,在宁波天一阁,他收获了一份大惊喜——工作人员捧出一份包氏家谱,其中,包玉刚的生辰写得清清楚楚,还记载着包玉刚系包拯第29代孙,自安徽合肥到宁波……

时任宁波市委书记葛洪升,在其最新的一份回忆文章中写下当时情景:“包先生如获至宝,非常激动,其他包氏家族成员也都争着观看,把我们这些(陪同的)市里领导全都挤到后面去了……”

紧接着,船王就急着给家乡一份厚礼。

葛洪升清晰记得,天一阁参观完后,宁波市宴请包先生和夫人。饭桌上,“包先生突然拉着我一同站起来,笑容满面道:‘我要宣布一件事,我决定出资创办宁波大学’。在座的同志都热烈鼓掌表示感谢。我们坐下后,包先生又对我说:‘建宁波大学,我出钱,您出地皮,我没有人民币,给2000万美元的外汇……’”

众所公认,海外“宁波帮”那么多人物中,最早响应小平号召的便是船王包玉刚,且他是举家动员——哥哥包玉书,捐建镇海的医院、中学和宁波大学包玉书教学楼;弟弟包玉星,与宁波合资购买通往上海的高速客轮;夫人捐建了卫生院;女儿捐了宁波包玉刚图书馆;妹妹也捐资修缮了钟包村小学……

除家人外,船王更不停鼓励其他旅港宁波大佬出资出力。1986年上半年,包玉刚来杭州参加港龙航空杭州首航,与葛洪升相约见面,并拉来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安中。赵安中镇海出生,早年就读于“五金大王”叶澄衷所创办的叶氏中兴中学,是包玉刚同班同学。那天,包玉刚就向葛洪升提议重新修建母校中兴中学,且当着葛洪升的面,让“发小”赵安中认领100万元,还表示,同为老乡的邵逸夫、包从兴、叶谋彰先生各出100万元,其余600万元包玉刚包了。

为凑这些钱而亲自出面,船王岂不有失面子?葛洪升想了许久,才琢磨出包玉刚的煞费苦心。“包先生可能想用这种方式,动员更多‘宁波帮’。据我所知,虽是100万元,但这应该是邵逸夫先生首次出资帮助家乡建设,也是他第一次向大陆捐资……”

在捐助内地教育事业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邵逸夫捐助数目最大、项目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殊不知,这位影视大王,很可能是在老乡的说服下,从100万元开始,迈出了捐资兴教的第一步。

与“邵逸夫们”一起,这30年来,已有650多位海内外“宁波帮”,仅向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就超过17亿元。

总归“望伊好”

在“宁波帮”回归的1984年之前,宁波有些消沉。

彼时宁波,既缺无“贝”之“才”,更缺有“贝”之“财”。作为浙江第二大城市,人口近500万,但没有一所大学;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也捉襟见肘。宁波大学教授、“宁波帮”研究中心主任戴光中说,由于宁波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国家一度不允许在此地搞大规模建设。1952年到1980年这28年中,宁波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低于全国1.9%。戴光中1969年插队黑龙江,1982年回宁波鄞县,只记得“人口膨胀,房屋依旧,市区的药行街,窄得时刻在堵车……”

好在有“包玉刚们”,多次表示要为宁波“跑腿”。包玉刚在1985年10月参加宁波大学奠基仪式后,与卢绪章(新中国外贸事业开拓者之一,1984年受党中央和小平同志委派,来宁波帮助开展对外开放工作,并被宁波市政府聘为特邀顾问,包玉刚的夫人与卢绪章夫人则是表姐妹)等老宁波一道,共同商量并大胆提议,要把宁波从省里计划单列出来,好让家乡轻装上阵。1985年11月,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成立,这个“空前绝后”的小组,帮助宁波解决了北仑港口发展、机场建设、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诸多重大问题,并于1987年促成宁波计划单列。

这种一心为家乡着想的情结,也浓墨重彩于“宁波帮”另一个大本营——上海。

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副秘书长司徒慧云犹记,上海市宁波经促会于1989年成立,但在上海的宁波人,心心念念早就在帮助老乡了。她介绍,曾几何时,交通闭塞的宁波象山县,爵溪镇的农民们将黄鱼鲞装在蛇皮袋里,肩挑着来上海,求教技术难题,还难为情道,“拿不出像样东西,这些海鲜,不成敬意”。而那些宁波籍的上海专家,哪好意思收这土特产?二话没说就跟着老乡们长途跋涉去象山,手把手地帮老乡技术攻关。象山爵溪的针织产业有今日畅销世界的发达,沪上“星期六工程师”功不可没;改革开放初期,宁波人青涩地做起外贸生意,上海市宁波经促会的那些外贸专家们,数不清多少次穿梭于沪甬间,不厌其烦教家乡人跟外商谈判的技巧,如何开新闻发布会,甚至,如何举办当时的时髦玩意——自助餐会……

司徒慧云告诉记者,“宁波帮”树高千丈不忘根,在异乡牵挂家乡时,他们都是眼光放长远,关键干大事。

譬如宁波人庄晓天,曾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后任浦发银行董事长,也是上海市宁波经促会永久名誉会长。他为家乡办的几件大事之一,便是杭州湾跨海大桥。

1992年,庄晓天到宁波北仑港考察,自此不淡定了。他向记者回忆,“世界上德国、日本、荷兰、新加坡、比利时等地的港口我都曾考察过,北仑港天然条件实在不输世界大港。但当时,上海码头许多万吨轮来不及装卸,只能大量停靠在长江口,而北仑港却利用率很低”。由此,他萌生了在杭州湾上架一座越湾通道、将上海到宁波的路线从V字型变为A字型的想法,从而改变北仑港处于交通末端的劣势。慎重起见,他咨询了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和桥梁专家李国豪,两位技术出身的专家一致认为,架桥可行性很大。1993年,在宁波市领导召开征求宁波籍人士对家乡建设意见的会议上,庄晓天首次提出了建造跨海大桥的建议。第二年4月,由上海市宁波经促会秘书长方祖荫起草报告,正式向上海市科委、计委提交《关于建设杭州湾越湾通道工程的建议》,并抄报给上海、宁波市政府。此后,宁波市政府认真研究,论证、报批的过程经历整整10年,2003年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程,这个曾经的“天方夜谭”正式奠基。

“我们在上海,为了老家的事,力所能及的做了,许多力所不能及的,也做了”,日前,在家乡参加纪念邓小平发表“宁波帮”指示30周年系列活动的庄晓天向记者如此感慨。当年,身为浦发银行董事长,他还大胆设想在宁波设分行,但这谈何容易?因为原本每省只能设一个分行,而这个名额,省会杭州当之无愧。但他仍硬着头皮,向央行申请浦发在杭、甬同时设分行,最终争取到主管机构的破例。

1993年,为让宁波更好接受上海辐射,庄晓天与时任上海副市长顾传训等人一起,推动上海长发集团和宁波市政府合作,在宁波投资设立宁波长发商厦和宁波大酒店,这是当时沪甬两地最大的商贸合作项目,对宁波的服务业引领明显。多年来,庄晓天发动在沪宁波企业回甬投资,金额已超300亿元。上海市宁波经促会的老会长陈正兴也同庄晓天一样,尽己所能帮助家乡。不久前,当陈正兴了解到宁波地铁建设领域缺经验与人才,连忙寻找上海轨道交通的专家前去支援……

司徒慧云告诉记者,像庄晓天、陈正兴这样的在沪老宁波,无一不是竭尽所能地为家乡事张罗,他们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家乡,总归望伊好,阿拉面孔有光彩。”

宁波是个切入点

宁波无疑是幸运的。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在北戴河听取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关于宁波等沿海14个开放城市的情况汇报时,就着重提到宁波:宁波的民用机场要解决,附近的军用机场可以拿出来交地方使用。要派卢绪章同志去宁波,帮助搞好那里的对外开放,“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1985年初,小平同志对国务院主要领导谈对外开放时又说:包玉刚先生说,宁波可以进25万吨的货轮,是少有的理想港口,25万吨船的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0%……如果把上海与宁波连起来,就可以解决上海的许多问题。

也是同年,小平同志对中央领导同志说:办宁波大学的事,包玉刚讲大学归国家办,他出钱,这是件好事情,我答应题校名,你们应督促有关方面把这件事办好。

公开资料显示,自1978年包玉刚在表亲卢绪章牵线下登上北上飞机,开始“世界船王的破冰之旅”,此后得到了小平同志的多次亲切接见。

如今激荡30年,越来越多人领悟到,宁波其实是个切入点,伟人有着他深刻的用意。

戴光中认为,与其他商帮比,“宁波帮”数量不多,但活力很强,他们崇尚实业报国,他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团结、重情的各种禀赋,都引起了小平同志的关注,“可以说,有助于把沿海开放这盘棋走活了,向全世界发出了更为明确的信号”。

一个“不敢接支票”的故事,一直被奉为经典。1978年包玉刚与邓小平见面后不久,为表达赤子之心,打算向内地捐款2000万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一座饭店,仅一个要求,饭店以他父亲包兆龙命名。这在当年,没人敢接包玉刚这张支票。邓小平获悉后相当干脆:“我出面接受这笔捐款。”

戴光中分析,小平同志通过“接支票”这类醒目事件,是在向全世界侨胞宣布,中国是真心实意想对外开放。

的确,小平同志发出号召后一年内,海外“宁波帮”为家乡捐赠5700万元,比上一年猛增37倍!一年内,47个国家和地区的1010批、2400多位客商,来宁波参观、洽谈,签订上百个协议,总投资额2亿元,这些项目95%以上都由“宁波帮”牵线搭桥。

而客商纷至沓来的,何止宁波。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并于5月4日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确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记者从温州、南通等市的研究者中获知,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后没多久,小平同志又点将“宁波帮”,大家都觉得这对内对外都是个“中国将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强烈信号。温州、南通等城市于是也效仿宁波,大踏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而今,这14个城市,经历开放三十而立,几乎均成为经济富庶的交通枢纽、外贸重镇、人才高地,处于全国改革开放城市第一方阵。小平同志的号召所点醒的,不唯独宁波,而是中国整个沿海的开放格局。

新一代“宁波帮”

在这次纪念邓小平发表“宁波帮”指示30周年系列活动上,9位在“宁波帮”博物馆中树立塑像的杰出人物,其中健在的只有曹光彪和李达三。

然而,卢绪章的女儿卢兵来了,董浩云的儿子董建成来了,谈家桢的孙子谈向东来了,包玉刚的外孙苏文骏来了。

67岁的卢兵是卢绪章先生的女儿,说她们家来了 “大部队”,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宁波。她告诉记者,“解放后,父亲把钱全捐给了国家,安慰母亲的那句话我一直记得,‘国家解放了,我们站起来了,我们以后什么都会有的’”。卢兵说,父亲帮助别人的性格在老一代“宁波帮”身上都能看到,但也一定会在新一代宁波人身上继承下去。卢兵表示,2011年得知“宁波帮”博物馆已建成,卢家决定将父亲的遗物捐献出来,就是希望能把根留在故乡,鼓励更多的人为宁波发展作出贡献。卢家的后代,目前在家乡已投资了2个项目。

正如宁波市委书记刘奇所言,30年来,宁波相继实现了大港梦、大桥梦、高速梦、地铁梦、高铁梦、机场梦、小康梦等一个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这都离不开一代代海内外“宁波帮”鼎力相助。

薪火相传。而一个可喜现象是,2012年首届世界宁波帮大会上,千余海内外甬商回乡并相中20个项目,宁波由此收获总额282亿元的签约书,这在戴光中看来,“新一代宁波人的手笔,有超过前辈的势头”。

伟人当欣慰,风从海上来,开放,是永恒的主题。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商帮而言,在壮大自己同时,也壮大了国家。(记者 李晔 李茂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