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驰骋纵横英雄气

2014年08月07日11:03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驰骋纵横英雄气

英雄出征朝 鸿绘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四大古代神话寄托着全民族最原始最真切的英雄崇拜。在人民军队创造的历史里,真实地涌现出难以计数的革命英雄,而支撑他们打败敌人、赢得胜利的,是用信仰冶炼出来的钢铁般的气节、气魄、气概、气度,谓之为英雄气。

杨根思,我所在部队的一名特级战斗英雄,为了正义事业,在朝鲜战场慷慨献出生命,把磅礴英雄气刻在新中国的年轮里,刻在一代代后继者的心灵壁崖上。这种英雄气,驰骋纵横,绵延不绝,是历史深沉的回响,是使命真切的召唤,是当代革命军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1950年11月29日清晨,朝鲜长津湖下碣隅里东南面的小高岭,在美军陆战第一师连续8次狂轰滥炸之后,奉命坚守在这里的志愿军第九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只剩下连长杨根思一个人,在渐渐散去的硝烟中清点着剩下的武器弹药。美陆战第一师号称“王牌中的王牌”,成立以来未尝败绩,却在这小高岭阵地被志愿军阻击得寸步难行。恼羞成怒的第一师动用了最强大的火力,不惜一切代价试图拿下小高岭。

在小高岭战斗的最后时刻,杨根思命令重机枪排长撤退,不把武器留给敌人。然后,自己却平静地抱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拉响导火索,毅然决然地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斗转星移,2010年仲夏,我有幸调到第20集团军工作,心情特别不平静。11月29日,恰逢杨根思牺牲60周年。在纪念仪式上,许多即将退伍的老兵,面对营院广场前由著名雕塑家仇世森创作的栩栩如生的英雄杨根思雕像,在寒风中流下了热泪。那是一种不舍和继承。不舍的是军旅岁月,继承的是老连长的精神。而我无限敬仰地望着老连长杨根思怒目圆睁、怀抱炸药包、纵身跃入敌阵的身姿,更觉得与杨根思的距离是那样接近。

有人说,英雄是孤独的。但杨根思并非孤身一人,在他身后,挺立着第20集团军一座座英雄群雕:

“红色耶稣”凌福顺,在侦察敌情时被敌保安团包围。为掩护战友,他把敌人引向自己,最后受伤被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不肯说出党的秘密,被敌人钉在十字架上施以凌迟酷刑。牺牲前他高声呐喊:“我凌福顺会绝代,但是革命永远不会绝代。”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铁心向党的豪迈誓言。

“畲族雄鹰”兰阿嫩,是闽东霞浦县畲族人,南征北战,足智多谋,先后经历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了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等许多战斗。1948年,他不幸牺牲于淮海战役中,时任华东野战军一纵一师一团副团长,堪称英勇善战之模范。

“独臂将军”廖政国,在给部队讲解手榴弹的构造原理和爆炸威力时,手榴弹突然引燃。为保护听课的干部战士,他失去右手成了“独膀子”。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先后8次负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毛泽东指出:“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人间的崇高,必然在历史某处汇合。翻开该部的英模谱,有名的战斗英雄就有170多人。爱兵模范黄志江、一级战斗英雄于泮宫……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如同一支支穿越时空的火炬,传递着一支部队的火种,并随着新生力量的加入,火势越来越旺,蔓延成燎原之势。

综观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楷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但能被对手认可的却是寥寥无几。杨根思就是为数不多者中的一个。

一次和机关的同志聊起战斗精神的话题,一位曾经在杨根思部队工作过的同志讲起一件事:2005年5月,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军文员、后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走进杨根思连。在连队荣誉室内,认真听完介绍后,他手抚那面鲜红的连旗,沉思良久,挥毫抒怀:希望中美两军永远不要兵戎相见。

朝鲜战争早已解密,是什么打动了一位纵横世界的外交家?其中的疑惑,也许只有走进杨根思连才能解开。在荣誉室内,我从杨根思的履历中若有所悟:

——1946年10月,在枣庄郭里集战斗中,9班战士杨根思冒着敌人严密的火力封锁,连续三次运送拉雷,并炸毁敌碉堡。战斗结束,在“庆功授奖大会”上,团首长宣读了团党委的“嘉奖令”,授予杨根思“爆破大王”荣誉称号。

——1947年1月,已是9班副班长的杨根思随部队攻至临沂至枣庄线上的重镇——齐村。杨根思不仅连续爆破敌碉堡群,炸毁敌核心工事,还巧施计谋,震慑住敌人一个排,创下单人俘获敌人最多的纪录。他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1948年底,淮海战役打响,杨根思带领一个排,攻击夏砦之敌。12月15日黄昏,在打退敌一个加强连进攻后,他们遭到敌人三面疯狂反扑。杨根思带领战士们激战6个小时,打退了敌人进攻。战后,他被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好事尚且如此,何况是做英雄呢?杨根思人生短暂,却屡获殊荣。如果说群众支持是英雄产生的土壤,那么信仰则是照亮他前行道路的阳光。抗美援朝期间,一位美军军官曾说:参加二战,德军日军的牺牲精神已经使人震撼,但较中国军人仍然无法相比,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潮水般地冲锋,因天寒雪深如圆木般滚动前行;他们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就像殉道者似的义无反顾。这大概不是因为命令和纪律,一定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

没有脊柱,人就无法站立;没有信仰,人就会精神空虚;一个军队没有信仰,就难有血性豪气;一个国家没有信仰,即使经济再发达也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世界的黑暗,都挡不住一根蜡烛的光明。”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壮举,而是一支部队信仰的蜡烛。正是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坚定信仰指引下,“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才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英雄气,打败了装备先进、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队。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凝固的丰碑,而是流动的长河一样,任何一种革命精神要想引领这个时代,都要与时俱进,吸纳新的元素。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过程中,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不断赋予英雄气以新的内涵。2002年,该部作为全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旅,列编了某新型轮式装甲车。昔日的“铁脚板”能否搭上新装备的快车,成为全旅上下如何发扬杨根思“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三不相信”精神的新课题。

不久,“两个班长两条路”的故事在部队引发了一场“新装备新技能怎么练”大讨论。一个军事素质强、经验丰富的老班长注重练操作、练技能,另一个大学生班长却是先学原理再练兵。在上级组织的考核中,老班长走了“麦城”,大学生班长拔得头筹。

旅里以此为契机,引导官兵打破单纯依靠增加训练时间、提高难度强度来提高战斗力的粗放模式,强化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装备的自觉性。他们“比三好”,即“看谁信息化素质好、人装结合好、科学组训好”,激励官兵苦练驾驭新装备的技能,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本领。

2004年,他们率先实现部队建设转型,承办了全军机步旅改制换装现场会。

沧海横流处,英雄本色真。英雄的精神熏陶战士坚毅的性格,英雄的战旗指引胜利的方向。“5·12”汶川抗震救灾中,“杨根思连”78名官兵面对险恶的灾区环境和艰巨的抢险任务,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在黄金救援期内连续奋战18个小时,抢回了76条生命。抗震救灾结束后,连队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两个月后,抗震征尘未洗,该连所在的机步旅便北上朱日和训练基地,与数字化蓝军展开实兵对抗,三战三捷建奇功,一举打破了对手8年不败的神话,演绎了新时期的“南征北战”;今年6月,他们再次挥戈北上,移师塞外,与全军第一支专业蓝军旅强强对抗、捉对厮杀。官兵们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自身优势,冲出电磁迷雾,攻破蓝军阵图,斩获骄人战绩。

精神的激荡,展现昂扬的风貌;过硬的素质,成就先锋的地位。如今,穿越历史烽烟的杨根思精神,已经化为直面未来挑战的英雄气,这既是对先辈英烈最好的告慰与祭奠,也是对现在和未来最好的明鉴与启迪。

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是什么办法化作杨根思身千亿,人人心中有杨根思的呢?就是英雄气充盈着这支部队,文化浸润着每个官兵的内心,才使他们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续写一篇又一篇传奇。

对一支英雄部队的文化建设来说,既需要在挖掘历史中撷取精华,更需要在弘扬继承中拓展内涵。穿透历史洪流的杨根思精神,正在谱写新的时代乐章。

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样的民魂,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它关乎国家成败、民族兴衰。一支部队的英雄气里包含着民魂,包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更包含着一往无前的坚实行动。在杨根思绘就的底色上,千百个英雄传人用汗水乃至鲜血和生命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一个部队的英雄气是具体而实在的:战争年代的打仗牺牲、和平时期的默默奉献、新时代的拼搏奋进。近年来,伴随着部队全面建设不断推进,催生英雄的土壤变得更加肥沃。在今天的第20集团军部队,英雄文化已经植入了官兵血脉,英雄气概正在每一个人身上激荡。他们就像五线谱上跳动的一个个音符,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扛起了一支军队、一个国家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汇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巨大力量。

我发自内心地骄傲和自豪,我是杨根思部队的一员!(薛君 标题书法:李 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