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军
1981年8月,邓小平(左三)在新疆石河子棉田视察。
1988年11月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出席第五次全国文代会的代表时,新疆歌舞团演员代表新疆人民向邓小平问好,并向他赠送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
1981年8月,邓小平在新疆视察时,与牧民的孩子一起骑马。
编者按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邓小平同志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以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充分显示了他处理民族问题的高度智慧和杰出才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领导我国各民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国内外处理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民族理论,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
即日起,《理论周刊》将特约学者撰文,介绍邓小平同志的民族理论,以及邓小平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关心、指导,以为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邓小平深邃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新疆这块占全国六分之一面积的大地,他宽阔的胸怀一直萦系着新疆各族人民。
指导新疆发展:
“新疆大有可为。经济上搞好了,就是军事上的准备。”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邓小平就对新疆的经济建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指导。1953年2月,他召集习仲勋等同志开会,研究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计划问题。会议认为,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方案是可以同意的。实施步骤是:先帮助境内其他聚居的少数民族逐步实行区域自治,最后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具体进行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让各民族人民充分酝酿成熟,不必太急。2月24日,他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书面报告。3月,他又召集习仲勋、李维汉、赛福鼎等同志开会,研究《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计划(草案)》。27日,他和习仲勋、李维汉书面报告毛泽东并中共中央。党中央提出:第一,基本同意《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计划(草案)》。第二,在新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可在土改基本结束后,先从维吾尔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着手推行,取得经验,而后逐步完成全省范围的区域自治。第三,在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及有关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强调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务使干部和群众对伟大祖国能有正确的认识,对毛主席的民族政策能有更深刻的体会”。第四,维吾尔族在新疆如同汉族在全国一样,在各兄弟民族中是多数,是主体民族。因此,“必须教育维吾尔族干部如同汉族在全国范围内团结、帮助和照顾各少数民族一样,来团结、帮助和照顾新疆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第五,新疆自治区(1955年成立时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仍应相当于省级,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一样均受中央直接领导,并受大行政区行政委员会的督导。第六,新疆改名“天山”不完全切合实际,以不改为妥,全称为新疆自治区。
1958年2月,邓小平在听取石油工业部工作汇报、谈到石油工业建设的规划时,又提到了新疆的建设。他指示:“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新疆至少要搞200万吨油,可能的话,要搞到300万吨。这样一来,包括铁道运输、兰州炼油厂扩建、油罐等都要赶上来。这要和兰州炼油厂、独山子炼油厂、玉门炼油厂共同考虑,研究一下为满足这些炼油厂的需要,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你们规划1959年克拉玛依只出40万吨油,太少了,至少要采100万吨。克拉玛依这个地方,缺点是在国家西北的最边上,离用油的地方远,怕运不出来。应该向铁道部提出要求,作专案处理。吐鲁番盆地就在铁路线上,搞出油来就很好。塔里木的石油勘探和开采,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1966年3月,邓小平视察西北三线建设。他在听取新疆情况的汇报后认为,西北的关键问题是农业,不是工业。他说:“西北的农业应该比西南好办。你们这里有的是土,只是有些地方缺水,但可以解决。新厂的布局不能太集中。兰州、西安不能再大了。银川、乌鲁木齐也不要搞大了。宁肯把工厂搞得远一点,工厂分散一点,便于工农结合,对备战也有好处。”他还说:“新疆大有可为。经济上搞好了,就是军事上的准备。军事上的准备,除了搞几个地方军工厂以外,还要搞民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搞民兵师。这等于正规军。你们要把北部边界一块一块地经营起来。”
与此同时,他强调西北“要注意培养民族干部”,认为“新疆民族干部占百分之五十,很好”。他说:“没有一批少数民族的群众领袖,民族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一定要培养共产主义的民族干部,有的放在农垦师培养,有的放在工厂培养,有的放在部队培养,将来当干部。”“各民族当中有的是积极分子。”“培养民族干部,这就是走群众路线。”
在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多次谈到新疆。1987年6月,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说:“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他深刻指出:“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一点,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同年10月,他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谈到与新疆有密切关系的民族问题时,他又坚定地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这些重要指示,成为新疆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情系新疆百姓:
“一定要依靠科学发展农业。粮食生产也不能放松。”
上世纪80年代初,是新疆历史上不寻常的一段时期。1981年8月,邓小平乘坐专列,西出阳关,开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新疆大地视察。
他先乘车来到石河子视察。邓小平和一群老军垦围坐在一起用餐,桌上摆的饭菜全部是用军垦战士种植的东西做成的。他一口气吃了两个蒸玉米棒子和土豆,连声赞道:“这个好吃,这个好吃。”当他听说农科所搞了棉花种植试验,农垦总场一分场三连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便提出到那里去看看。
77岁高龄的邓小平下了车,健步走在田埂上,并朗声打着招呼:“科技人员辛苦了,科技人员好!”他蹲在试验田一株棉花前,亲自数桃子和花蕾,问:“桃子都这样多吗?”“一亩地能产多少?”“奋斗目标能达到吗?”在农垦总场一分场三连,他问:“你们连队有多少人?”得知有1000多人时,他诙谐地树起右手食指比划着说:“哦,有一个团的人。”又问:“职工多少?”“387人。”他笑了:“有一个营的人。”邓小平又来到连部门前边的林带中。林带里摆上了长桌,桌上放着连队自产的西瓜和葡萄。他落座后,关切地招呼三连连长坐在自己身边,并拿过一块西瓜递到他手上,详细地询问三连有多少土地、种的什么作物、有多少牲畜等生产情况后,起身向棉田走去。走进茂密的棉田,他弯下腰,用手拨开棉株,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的长势。他高兴地称赞地膜覆盖栽培棉花是“好办法,好方式,好,好……。”
8月15日,邓小平视察了乌鲁木齐县南山牧区。在沙尔达板乡,他按照牧民习惯,盘腿坐在哈萨克帐房中。他把沙尔达板乡支部书记拉在身旁,亲切地询问:“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附近的哈萨克族牧民闻讯后,穿着节日的盛装骑马奔来,以牧民特有的豪情和礼仪表示欢迎,并在沙尔达板乡一块广阔平坦的牧场上,为邓小平表演了赛马、叼羊、姑娘追等。看着牧民矫健的身姿,听着姑娘呼呼带响的鞭声,他高兴地仰首畅笑:“真打呀?真打呢!”临行时,他向乡里的牧民赠送了布匹、茶叶和方块糖。
8月19日下午,邓小平又来到著名的“火州”吐鲁番。途中,他走访了吐外克亚村一户普通的维吾尔族农民家庭。主人喜不自禁,扶着他的胳臂走进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坐在炕头上,他同主人拉起家常:“土地承包后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农民很高兴,积极性可高啦!不分白天、晚上都有人干活。生活比以前强多了!”邓小平欣慰地笑了。
亚尔乡五道林位于风沙前沿,吐鲁番各族人民在这里栽种了千百万棵沙拐枣、白杨、红柳和榆树。在林带中,邓小平接见了吐鲁番地区的党政领导,他指着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树木,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要发展水利,要带领群众多种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看罢防风林和坎尔井,邓小平又不停歇地来到葡萄沟乡拜什买里村。乡亲们纷纷从家里出来迎接。在葡萄园清凉的葡萄架下,他尝了尝主人递过来的葡萄:“很甜,很甜!”然后笑容可掬地与村党支部书记和两位百岁老人合影留念。听完简要汇报后,他说:“吐鲁番的葡萄很好,要大力发展,增加栽种面积,你们的规划很好。”“一定要依靠科学发展农业。粮食生产也不能放松。”“吐鲁番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向国家申请进行勘探开发,要让人民尽快富起来。”语气中融入一片深情。乐声响起,吐鲁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涌进葡萄园,为邓小平等领导表演了精彩的民族歌舞。欢歌笑语伴着葡萄沟清洌的流水,传得很远,很远…
重视新疆稳定:
“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
在1981年8月的这次视察新疆期间,邓小平对新疆稳定作了重要指示。他高瞻远瞩地指出:“新疆的根本性问题是搞共和国还是搞自治区的问题。”“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是自治区。法律上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今年下半年开人大常委会,把它肯定下来。”“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
邓小平明确指示,对思想作风正派,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有突出工作表现和一定资历的同志,要大胆提上来,甚至放到自治区很高的领导位置上。他说:“选拔民族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干部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新疆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选拔干部主要看德才,年龄要考虑;考虑年龄不要忽视德才,要讲德、讲才。干部选拔不能只靠组织部门,那样有很多事情你就不知道,或者不明确。”“必须考察干部的实绩,实实在在的政绩,实际工作情况,考察群众拥护不拥护。”“要有这两个条件,就不会出大的问题。要建立一个制度,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提升、培训等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这都是很原则的问题,能保证建设好干部队伍。”他还提到,干部终身制要解决,再不解决就要误党、误军、误国。
邓小平最后强调,新疆最近民族团结出现了好的局面,工作有进步,一定要继续努力。
关心兵团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兵团事业要大发展,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要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新贡献。”
邓小平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事业和兵团人的关怀令人难忘。建立生产建设兵团时,他是参与者;恢复生产建设兵团时,他是决策者、有力的支持者。
1962年6月,邓小平在陪同周恩来接见有关负责同志时,指示生产建设兵团维持治安,劝阻边民外逃,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并要求加强兵团武装力量,组建值班连队,要在中苏边境建立国营农(牧、林)场带。邓小平还特别强调,“值班连队上去了就不要下来”。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生产建设兵团从农四、五、六、七、八、十师和兵团直属单位抽调选派干部、工人组成工作队,奔赴指定地点执行任务。8月,中央军委决定,生产建设兵团两年内组建300个齐装满员的民兵值班连。11月,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向自治区党委写了关于建立边境农场的报告,自治区党委作了批复。生产建设兵团在伊犁、塔城、博乐、阿勒泰等地长达2019公里、纵深10至30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筑起了一条被誉为“生命界碑”的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
此外,邓小平对国营农场的经济发展也作过重要指示。1962年5月,他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讨论国营农场问题时指出,国营农场的家当已经不小,就是没有管好,看来是个管理问题,要搞多种经营。农场是有优越性的,现在关键是如何发挥它的优越性。要总结经验。农场必须有“几定”,定员、定额和责任制、经济核算制,才算办企业。据此,生产建设兵团认真研究国营农场的特点,大搞多种经营,加强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经济建设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到1966年,兵团事业达到全盛时期,职工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文革”期间,生产建设兵团被撤消。1977年7月,邓小平恢复工作以后,仍然关注着兵团。1978年2月,国家农垦总局经过深入调查,提出了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但由于当时一些领导对生产建设兵团认识不同,建议未能实现。于是,邓小平指派熟悉新疆情况的王震兼管新疆的工作。1981年6月30日,王震结合新疆实际情况,致信邓小平,正式提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7月1日,邓小平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代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
1981年10月,党中央决定调王恩茂回新疆工作。19日,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新疆问题,形成了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同新疆领导同志谈话的要点。根据邓小平的几次重要指示,国家农委党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随即组织起草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报告指出,从防御霸权主义入侵,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文明的新疆的战略考虑出发,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81年12月发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指出:“生产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希望兵团各级党委和干部职工总结历史经验,继承革命传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新的贡献。”从1983年起,生产建设兵团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初步搞活了兵团经济。生产建设兵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展,主要还是邓小平关于恢复兵团英明决策的结果。
对于1975年兵团撤销前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批准恢复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不同称呼,邓小平解释说:“生产兵团恢复起来,这是稳定的力量,不要用解放军的名义……解放军不要搞得太复杂了,如用解放军的名义,搞军衔就要轮到它,几万人不好办。”他提出兵团实行“党政军结合”,是正确借鉴历史经验在新形势下创造性的运用,也是对毛泽东屯垦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