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网评论:改革 一项未竟的事业

王虎学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2014年08月22日09:27   来源:中国网

改革,一项未竟的事业

——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实际上,自今年伊始,社会各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缅怀这位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可以看作是把这项纪念活动推向高潮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这篇近万字的讲话中,习近平深情回顾并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卓越贡献和丰功伟绩,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邓小平的“六大思想和政治遗产”,即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信念坚定;最深厚的情感寄托:热爱人民;最重要的思想特点:实事求是;最鲜明的领导风范:开拓创新;最恢宏的革命气度:战略思维;最光辉的人格魅力:坦荡无私。

毋庸置疑,邓小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政治遗产。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之无愧,他的名字将永远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都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是引领“中国号”巨轮扬帆远航的康庄大道。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居功至伟,可以说,如果没有邓小平,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2014年,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众所周知,今天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和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邓小平所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的高度评价,实际上充分彰显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为我们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提供了重要遵循。纪念邓小平,就是要更好地继承邓小平为我们留下的“改革遗产”。

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规定了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改革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36年来,我们改革的立场没有改变,改革的方向没有动摇,改革的原则没有走样,改革的决心没有减弱,中国共产党才能并向世人庄严承诺,我们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的伟大革命,因此,必须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杀出一条血路”。而且,改革既不是零敲碎打的微调,也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一次整体性的大变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改革不亚于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此外,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曾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制度的革命,就不可能实现“制度的现代化”。

第三,改革成败得失的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然,改革必然会遇到也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矛盾和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提供了绳度标杆和思想武器。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坚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我们既要看到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又要看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邓小平告诫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贫富悬殊问题的日益凸显,我们必须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但是,我们必须深知,今天的改革由问题倒逼,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代中国,改革,依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抚今追昔,我们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莫过于秉承其改革精神,毫不动摇地沿着他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完成其未竟的改革事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