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总设计师”在上海的点睛之笔

2014年08月22日16:44   来源:新民晚报

原标题:“总设计师”在上海的点睛之笔

参观上海大众 “我看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

1991年2月6日上午9时30分,一辆面包车在地处安亭的上海大众桑塔纳总装车间门口悄然停下,打开车门,下车的正是邓小平。“他老人家看上去很慈祥,也很精神。”时隔20年,时任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总裁的陆吉安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场景。让他尤为难忘的是小平同志的两次沉默和两次发声。

第一次,是在桑塔纳轿车总装车间,上海大众总经理方宏用无不骄傲的口吻向小平同志介绍:“桑塔纳轿车的年生产能力达到6万辆。”邓小平一直没有开口。走过流水线,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看你们的车间很空,生产线布置得很稀,我到有些国家去参观,人家的生产线很密,说明你们还有潜力。我看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

第二次,是在发动机装配车间,得知受限于铸铁技术,发动机缸体国产化有困难,小平沉默良久。看着塑料纸封装的进口缸体,他转向了身边的陆吉安:“有人跟我说,在铸铁中加一点稀土,可以大大改善铸铁的机械性能。你们考虑一下,在发动机缸体国产化的过程中,能否试一试。”

高瞻远瞩、掷地有声、明见万里、睹始知终,陆吉安对这位领导人的崇拜溢于言表。“那时候还觉得这么一个车间,每年生产五六万辆轿车就已经够紧张的了,怎么可能生产100万辆汽车呢?”

拍板搞中外合资,将中国汽车工业带入新时代的正是邓小平。1978年11月9日,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同志请示时任国家副主席的邓小平,轿车项目是否能中外合资经营。邓小平说:“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嘛。”不久,上海成立项目组,展开了与德国大众长达6年的桑塔纳项目谈判。1985年3月,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有限公司宣布诞生。转眼又是6年,这一次来上海,邓小平就是要亲自看一看桑塔纳轿车的发展如何,国产率达到多少了。

那次本来只安排了30分钟参观时间,小平却待了将近一个小时。听说国产化率已经从起初的2.7%提高到60%,部分零部件已经达到德国标准,小平连声说“好,好”。“他说,如果不是开放,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这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反映在各个领域,不只是这个行业。他还说,你们还要抓紧创新,搞新产品,变换车型。”陆吉安知道,这是小平同志的殷殷期望,更是他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后来才意识到,说100万辆他老人家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中国市场需要汽车,汽车市场大得很;也告诉我们现代化汽车企业如果年产量不到100万辆,在国际上就成不了气候,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竞争力也上不去。”

10时23分,邓小平挥手离开了上海大众,但他身后的上海汽车工业发展之车却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年产100万辆目标在2005年业已实现,去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到510.6万辆,同比增长13.7%,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市场领先优势,并以920.2亿美元的合并销售收入,第十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85位,比上一年上升了18位。

启动浦东开发 “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

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发的序幕正式拉开。那年初次在上海与邓小平见面的情景,时任中共上海市常委、组织部部长的赵启正记忆犹深:“见到我们他说你们都很年轻,你们不要怕没有经验,努力实践几年就会有经验了,就会把工作做好。”

赵启正现在几乎难以想象没开发前浦东的破败模样。“几乎没一个能看上眼的建筑,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有条路叫烂泥渡路,每逢暴风雨就‘水漫金山’,家里家外积水积到膝盖。”邓小平一直在关注着浦东的发展,好几次跟赵启正强调要“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1991年2月18日,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上海新锦江饭店41层的旋转餐厅。赵启正至今记得邓小平的那句感慨,“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1993年12月13日,一个细雨蒙蒙的冬日,89岁的邓小平冒雨登上了杨浦大桥。根据指示,原浦东新区副区长王安德作为后勤保障人员,坐在邓小平后面的车上。“那天天很冷,下着雨,邓小平还是坚持下了车,我们就留在车上待命。”王安德后来才知道,邓小平下车后就是吟了那句:“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女儿问他何以诗兴大发,他说,“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

24年过去了,浦东新区从一片陋舍农田,发展成海外跨国公司竞相投资的热土,近万家合资企业在这里接连诞生,“东方明珠”等一批批现代化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一个新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正在悄然形成。

1990年,作为浦东新区前身的浦东地区全年GDP为60多亿元,而今年,仅一季度,浦东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去年正式挂牌,浦东开发开放又启新征程。

“开发浦东是个时代的选择。”赵启正说,继国内抢购风波和西方国家制裁浪潮之后,1990年,改革开放走到十字路口,放慢速度求稳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邓小平此时却提出要启动浦东的开发开放。“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

赵启正说,浦东是一所超级大学,而邓小平就是学校的开创者。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浦东的今天。(记者 王文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