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总设计师”在上海的点睛之笔

2014年08月22日16:44   来源:新民晚报

原标题:“总设计师”在上海的点睛之笔

1920年邓小平第一次来沪,从此他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总设计师”在上海的点睛之笔

1920年9月6日,年仅16岁的邓希贤(即邓小平)和82名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川东子弟,沿着出川的水道乘船第一次来到上海。走出“壶中天地”,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十里洋场。虽然那一次仅是短暂停留,他对这座城市命运的关注却从此开始。

从黄浦江畔登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到率军南下将胜利的旗帜插遍浦江两岸;从新中国的早期建设到金山、宝钢的崛起;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再到浦东开发建设。邓小平与这座城市联系在了一起。

迎战信息时代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中福会少年宫13楼的走廊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张1984年的彩色照片--身着红格子棉袄的女孩丛霖和蓝色运动上衣的男孩李劲端坐在两台电脑前,邓小平爷爷站在李劲身后,双手后背,身体微倾,目光中饱含欣慰和慈祥。而在画面最右,一位老师正躬身探头关注着两个孩子。他叫王颂赞,中福会少年宫的特级教师,也是这场表演秀的设计者。

“很多媒体报道都写'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是误读!”见到本报记者,今年63岁的王颂赞快人快语、开门见山,他从手边拿起一张白纸,一笔一划地写下“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几个正楷字。小平同志当年的教诲,他没齿难忘。

那是1984年2月16日,正值元宵佳节,33岁的王颂赞一早就带着两个在首届少年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当时接到的命令就是去做个表演,说有一位首长要来,但是究竟是谁,什么时候来,我们都不知道。”

上午10时刚过,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的展厅大门传来了沸腾的人声,有人在喊“邓小平来了,邓小平来了”。由于展台位于展厅回旋走廊的尾端,也就是入口隔壁,王颂赞几乎是最早得到消息的人。激动之余,他不忘和孩子们商量着要如何向邓爷爷问好。“今天是元宵节,你们就说'给爷爷拜个晚年,祝爷爷身体健康'。”

没过多久,邓爷爷就来到了他们的展台前。敬礼,问好,坐定,按照计划,丛霖先用单板微型计算机做了团体操队形变换表演。接着,李劲操作一台连接了14英寸彩色电视机显示屏的苹果电脑。屏幕先是打出“热烈欢迎”的中英文字样;很快,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方头方脑的机器人,闪着大眼睛,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歌声刚结束,一枚镌刻着“中国制造”的巨大火箭,呼啸着升空,屏幕上打出几个大字:“中国,飞向宇宙!”

整个表演一气呵成,“有人给邓小平递了张椅子,让他坐下,他马上挥挥手,坚持要站着看完。他兴致很高,也不想打断孩子的表演。”王颂赞回忆道,设计的3分钟表演结束,见邓小平没有离开的意思,李劲又用自己设计的程序和电脑下了一盘黑白棋。电脑赢了,小平笑了,他满意地点点头,亲切地和两个孩子握手,问了他们的名字年龄,摸了摸李劲的头,然后转过身,对大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他说得很响亮,但是因为说得是四川话,所以是抓起还是做起,我们也不确定。在场的报社记者都录下来了,录音送到中央办公厅,第二天下发的文字材料里写的是'做起'。”

那一年,计算机课程首次进入上海的高中课堂,翌年成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如今,上海的中小学校校都有电脑房,由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设备、机器人实验室构筑的“数字校园”正越来越多地在申城崛起。

“移动互联时代,我们的计算机教育紧跟着国际发展的潮流,慕课、翻转教室,我们都没有落下。”王颂赞说根据习总书记的指示,下一步,上海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想完成这一目标,少年儿童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不能松懈。“下一个目标是让移动互联更有个性化,通过教育诊断,为更多的学生定制教学内容,真正地实现无墙教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