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大钊寒山寺诗碑墨迹矗立记

汤雄

2014年08月26日14: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当人们来到苏州寒山寺南寒山别院内的“松茂亭”中的碑林里,怀着仰慕的心情瞻仰根据革命先烈李大钊那手洒脱豪放、气势磅礴的“枫桥夜泊”七绝墨迹镌制的诗碑时,可不要忘了当年那些呕心沥血地考证墨迹、矗立诗碑的有功之臣们。

墨宝命运多舛成谜

论功臣,当首推以碑刻重现先烈墨迹的发起者田家英与方行。

1965年秋,时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在北京把收集到的一幅李大钊手迹《枫桥夜泊》诗拍成照片,寄给了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党组成员的方行,要求方行复制,辑入他俩合编的《李大钊手迹》一书。没想到此书即将编成时,一场浩劫席卷而来,田家英不幸于1966年6月23日自缢殉身,含恨九泉;方行也在上海倍受政治冲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编辑事宜被迫中止。1978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方行重新恢复工作,担任了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和市社科联常委及历史学会理事。这时,年轻时就投身革命、在沪江大学社会科学讲习所求学时就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担任过同学会并编辑、出版过《综合半月刊》、《学习半学刊》的方行坐不住了,就把“文革”前被迫中断了的对李大钊的宣传工作重新放上了自己的议事日程,尤其是当他听说当时前往姑苏寒山寺的中外游人以觅得一幅清代俞樾书写的《枫桥夜泊》的诗碑拓文而如愿以偿时,他就萌生了把李大钊当年的这幅墨迹刻碑勒石的想法,这样,不但可以为枫桥、寒山寺增色,而且还可将先烈的书法墨拓成朱拓,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贵宾。

于是,方行在家翻箱倒柜地寻找到了这幅幸存的照片,想把它转交给苏州的老友、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柳林,请他来完成刻碑勒石的愿望。1979年,方行和原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周克一起因公出差苏州,不巧的是,当时柳林刚好调到南京去了,因此,方行就把随身带来的这张劫后余生的照片交给了苏州市委的马崇儒,拜托马崇儒将李大钊手书《枫桥夜泊》诗之照片择机转交给柳林,同时提出了在寒山寺里勒石刻碑的要求。

然而,此事拜托马崇儒后,却一直未有下文。在此期间,有次方行前往苏州探望在南园宾馆疗养的陆定一,将此影印件向老首长展示。陆定一见后十分动情,当即挥毫写下了“先烈李大钊遗墨”的题签,并盖上篆文印章。当时方行认为:要是把能陆定一的这条题签和李大钊的墨迹一起勒石镌刻在寒山寺,那就更有意义了!

但是,柳林书记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呢?是马崇儒没有转交给他?还是柳林另有顾虑,或是没有时间运作?这件事成了一个谜,也成了一件心事,一直搁在方行的心底。

诗碑竟然早矗立

1995年春天,方行应邀赴宁参加原江苏省省长惠浴宇回忆录出版的新书发布上,在会上,他巧遇柳林。久别重逢,欢叙之时,方行自是要提及16年前拜托马崇儒转交柳林的李大钊手书《枫桥夜泊》诗照片之事。柳林听了,感到十分茫然,因为他从没接触到这件事,更从没有见到李大钊的照片呀。方行顾不得追究分析个中原因,回到上海后,即另外给柳林寄去了一帧。

柳林收到此照后,也立即感到这是一件珍贵的墨迹,方行提出的将它勒石刻碑于寒山寺中的建议,很有意义。于是,柳林立即向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杨晓堂发去一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杨晓堂在接到前任老领导柳林的信后,非常重视,即请副市长陈浩向有关方面了解。使杨晓堂和陈浩感到喜出望外的是,时任寒山寺方丈的性空法师说,李大钊的手书墨迹已于1993年秋天就镌刻勒碑,立在了寒山寺中的寒山别院内了。

解铃仍是系铃人

杨晓堂随即把这喜讯告诉了柳林,并附上了此诗碑的照片。

原来,这件好事的促成,还得归功于苏州市统战部老部长马崇儒:当年,他从方行手中接过李大钊手书照片后,生怕邮来寄去会遗失,所以一直珍藏了13年。这时,恰有一位名叫张玉熙的苏州市政协的离休干部,从他的珍藏中见到了这帧珍贵的照片,手持照片找到了苏州著名的版本专家、市政协委员江澄波先生,请他一辨真伪。

江先生不愧为行家里手,他接到任务后,即有的放矢地向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季如迅先生去信询问,同时夹上了此照的翻拍件。不久,季如迅先生的复函来了,在信中,季先生具体地写道:

“经过查对,这幅珍品现确藏于我馆,可能是李大钊同志于五四运动期间所书,尽寸为44×134厘米,宣纸,单条,系1957年先烈李大钊之女李星华捐赠入馆内。”

江澄波接此复函,即兴冲冲地找到了张玉熙。张玉熙在高兴之余,却仍有疑问,他认为季先生在信函中所提供的李大钊书写的时间还比较含糊。于是,他干脆直接向时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担任领导工作的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作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随信附上了复印件。

不久,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杨永安复函来了,在信中,杨写道:

“李葆华意见:1、此确系真迹照片。2、是1922年左右在北京家写后送给亲友的。3、原件应是中堂。”

1922年,李大钊年仅33岁!

杨永安复函文字虽然不多,但终于对李大钊这幅“枫桥夜泊”的亲笔墨迹作出了最后的权威性的解答!于是,如释重负的张玉熙特意郑重其事地致信苏州市建委分管寒山寺风景名胜区的瞿慰祖和实际主持工作的顾汝祥、丁铭松三位,建议将李大钊的墨迹勒石刻碑。

寒山寺风景名胜区对此十分重视,特决定由顾汝祥亲赴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查核。顾汝祥在博物馆看到了立轴原件,还带回了博物馆的证明件。于是,一回到苏州,即去苏州非金属矿山设计院一起实际操作,他们先将李大钊真迹照片按原件无级放大,遴选优质石料;再请高手精心镌刻;同时在新规划建设的寒山别院的青松丛中,建造“松茂亭”,没多久就将诗碑矗立起来了。

柳林在得知李大钊墨迹诗碑已在两年前就已镌刻落成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致电上海,告知了方行。时早已退休、年80高龄的方行自是兴奋不已。1996年11月,苏州市政协出面,专门邀请方老前往苏州寒山寺瞻仰诗碑。方老在上海市文管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前往苏州。一到苏州,方老顾不得休息,即赴寒山寺瞻仰。一桩在方老心中搁置了整整30年的夙愿,终于得以了却。肃立在这块高110厘米、宽72厘米的李大钊诗碑的前面,方老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老泪婆娑。

李大钊《枫桥夜泊》墨迹诗碑在苏州寒山寺矗立的消息与照片,传到了李大钊先烈的家乡河北省乐亭,于是,1997年李大钊的家乡专程派人来苏州参观瞻仰李大钊的这块诗碑,此后在乐亭也树立了一块相同的石碑存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