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艾煊和他的长篇巨著《大江风雷》

熊坤静

2014年08月26日14: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艾煊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发表了500万字的文学作品,著有《大江风雷》、《山雨欲来》、《乡关何处》等长篇小说和《秋收以后》等10部中短篇小说集,以及《烟水江南绿》、《金陵梦华录》、《碧螺春汛》等15部散文集,还有电影文学剧本《风雨下钟山》。其中《大江风雷》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描写1939年冬至1941年春,新四军某部在东进过程中留下6名干部战士,在淮南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打击汪伪军和日寇的故事。

那么,艾煊究竟是如何走上革命文学道路的,《大江风雷》这部享有盛誉的抗日题材小说又是怎样诞生的呢?

革命烽火文学路

艾煊于1922年10月22日出生于安徽中部偏西、大别山山麓桃溪镇(今六安市舒城县)一个染匠的家庭里。他上小学时,爱好历史、国文、图画、音乐等课程,还常常在课后去图书馆或找别人借书,阅读了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七剑十三侠》和《施公案》以及李白的诗、冰心的散文等,养成了自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艾煊自小学五年级起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一个多月后,日寇又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民进行了3个月的顽强抗击。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正在读初中的艾煊被迫中止学业,开始跟着父亲在染坊当学徒以维持生计。不久他离开父母,和朋友一道来到大别山深处,参加了救亡工作团。当时,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业已形成,负责淮河流域、山东南部军政事宜的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部驻扎于此。这里有许多来自北方沦陷区的流亡青年,还有上海抗日救国会的人员等,其中不乏地下党员,他们组成各种救亡团体,在中共的帮助下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工作。艾煊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机会接触了马列主义书籍,阅读了苏联文学名著《铁流》、《毁灭》等,大大开阔了视野,并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本来,新桂系军阀首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对救亡工作团所开展的各种抗日救国活动是比较支持的。然而,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从1939年1月起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很快波及第五战区,该战区司令长官部便下令对救亡工作团予以取缔并解散。同事们一时间各奔东西,艾煊则肩负着“为一个理想的新社会去牺牲、去奋斗”的使命,逃离了国民党统治区,于1940年1月投奔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教导队学习培训了不到一个月,就被分配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工作。3月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当时,新四军在抗击国民党军发动的反共磨擦战中,夺取了安徽定远县,并建立了新四军根据地的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艾煊在该县被“分配到农村基层工作,做建立群众组织,建立党组织,建立民兵、游击队,建立政权等工作”。此外,他还当过连队文化教员、文工团指导员等。当时斗争极其复杂,敌、伪、顽、我之间,扫荡、磨擦,战斗频繁。与他同期入伍的同志,在残酷的斗争中有的变节逃跑,有的英勇牺牲。这段难忘的经历为他后来创作《大江风雷》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43年春,艾煊调任新四军第二师《抗敌报》记者,在硝烟弥漫的战地记者生涯中,他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1947年3月以后,艾煊一直在华东野战军(两年后改称第三野战军)前线新华社分(支)社工作,历任编辑主任、采访主任、特派记者。他随部队奔波在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莱阳、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中,进行火线采访报道。1949年4月20日晚,他随第三野战军一个突击团渡过长江,追击国民党败逃的军队,于5月24日晚攻进上海市区,撰写了他当战地记者以来的最后一篇战地通讯———《解放上海第一日》。半年后,他以这段火热的战斗生活为素材,创作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长江三角洲》。

十年雕琢出巨著

新中国成立后,艾煊调到《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副刊主编、特派记者、编委。 1953年末,他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同年,他先是跟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朝鲜采风50多天,回国后又深入苏北农村体验生活,相继创作发表了报告文学《朝鲜五十天》、中篇小说《秋收以后》。

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战时期,给艾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其中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和事长久地萦绕在心头,让他激动不已、难以释怀,感到非写出来不足以使内心平静。于是在1954年,他经过一番认真构思,决定以自己参加新四军部队后,与日寇、汪伪军、国民党顽固派等各种势力进行机智周旋和英勇斗争的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经历为素材,创作一部名为《红樱枪》的长篇小说。但身为江苏省文联秘书长的他,因工作繁忙,写的很慢。1957年初,他只好专门请了创作假,远离喧嚣的南京市,独自来到天下闻名的园林城市苏州,躲在一个房间里日夜伏案继续写作《红缨枪》,历时数月,终于完成了这部60多万字的巨著。

当时,反右运动已经波及全国,艾煊也被打为右派,受到批判,并下放到太湖西山接受劳动改造。这年夏季,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收获》的负责人靳以和魏金枝联名致信艾煊,表示要发表《红樱枪》,并征得了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和文教书记的同意。但挚爱文学的艾煊考虑到自己的右派身份,生怕这部小说受到牵连,便拒绝发表,并将小说稿束之高阁,暗中反复精雕细琢。直到1965年冬,这部小说又经修改后,才以《大江风雷》为书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江风雷》一经面世,便深受好评,从而奠定了艾煊在我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文革”结束后,该巨著又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再版或重印,成为畅销神州、伴随新中国几代人成长的红色文学经典。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