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老秃顶子 大山深处起枪声

2014年09月01日11:10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老秃顶子 大山深处起枪声

本报记者(右)探访老秃顶子二连哨所。

老边沟中的一处密营遗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但在白山黑水间,却有一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死磕,他的名字叫“东北抗联”。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缅怀抗日英雄、弘扬抗联精神,从7月末开始,辽宁日报社和省委党史研究室组成采访小组,以老秃顶子山与和尚帽山为中心,探访抗联密营和战斗遗址,目的就是让抗联精神在辽宁永存。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抗日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2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满地区磐石县成立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同年11月,改成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南满游击队与海龙工农义勇军会合后,于1933年9月18日,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满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挺进本溪、桓仁地区。

1934年11月7日,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下辖2个师,人数达1600人。一军军长兼政委为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参谋长朴翰宗,军需部长马占元。

1936年2月20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 1936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后来将抗联第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总政治部主任。中共南满省委直接领导抗联第一路军。

杨靖宇来到老秃顶子山

7月23日,采访小组一行乘两辆车沿蜿蜒的山路缓慢前行。山陡路不平,就在快到山顶时,后面的一辆车突然油管爆裂,“抛锚”在路边。大家挤到一辆车上继续向山顶前进。这座大山距离桓仁县城70公里,海拔1367米。山顶上,解放军某部雷达站的雷达正在工作。凉风习习,野草丛生,由于山顶上气温低,不生树木,故称此山为“老秃顶子山”。距雷达站200米的一角,有一间小泥房,三面坯土墙,木梁上盖着茅草,外罩玻璃棚,旁边石碑上写着 “二连哨所”4个红字,与绿色雷达站相映成趣。同行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党史办研究员高尚凯告诉我们,这是当年杨靖宇设立的众多暗哨中的一处,山下就是抗联的密营地,这里视野开阔,俯瞰四周,是监视敌人动向的最佳地点。

高尚凯讲,1934年 2月下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政治保安连20余人乔装改扮来到辽宁省桓仁县老秃顶子山下的仙人洞村。 “就是山下看到的那个地方。 ”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见山脚下有一个乡镇,烟雾起处,红蓝色的屋顶清晰可辨。

高尚凯说,当时全村有40多户人家,经常受土匪和小股武装骚扰劫掠。看到20多个拿枪的人进村,老百姓很害怕。不过,村民很快发现,这些人跟以前的土匪不一样,他们纪律严明,态度和蔼,主动帮助村里人挑水扫院唠家常。晚上,官兵一律打地铺,睡柴草棚,对百姓秋毫无犯。当天正是元宵节,这些人挨门挨户地慰问,还和村民扭起大秧歌。后来,村民打听清楚了,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专门抗日打鬼子的杨靖宇的部队。

可老百姓不知道,杨靖宇派保安连来此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宣传抗日,而是为了考察老秃顶子一带的地理环境。东北人民革命军要在本溪、桓仁一带开辟和建立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根据保安连侦察的情况,杨靖宇决定了以老秃顶子大山为中心,向本溪县的和尚帽子大山及周边发展,建立本桓宽抗日游击根据地,实现扩大抗日游击区域的战略意图。

随后,东北人民革命军游击队开始在密林中建起能吃能住能藏东西的秘密营地。以密营为依托,宣传抗日,伺机歼灭小股日伪军。据资料记载,1936年8月,杨靖宇派精干的小部队到桓仁、本溪两县的一些深山密林中扩建密营,在凤城和本溪交界的牛心砬子、大西沟、大石湖、小西沟、和尚帽子山等地建立起了10处密营。老秃顶子密营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

据省党史办蒋振介绍,当地人把军事密营称为“抢子”。密营一般建在人迹罕至的丛山密林中,选择便于生活和活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密营的建筑样式一般是木克楞式、马架子式、地窨子式,修筑简易,外部有繁茂的树林做隐蔽,不易被敌人发现。屋内修有土炕烟道,可生火取暖,供人休息。此外,密营还建有粮食仓库、裁缝所,修械所、临时医院、印刷所等。

1935年4月的一天,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率机枪连和少年连200多人抓住战机,在三道关杜家店儿附近突袭伪军,一举歼灭伪军邴桂五的伪四连。战斗结束后,一师顺利钻进深山老林,到密营休整。

1935年5月15日中午,李红光率队在嘎叭寨老岭沟与日本守备队和伪县警察中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岭下的敌人从四面包围,几次向山上冲锋均被打退,战斗从下午4时直到傍晚。敌人集中火力向革命军指挥部阵地猛射,李红光在战斗中胸部中弹,送到海清伙洛密营地时因伤势过重牺牲,时年25岁。

密营作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的生存和战斗基础,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杨靖宇警卫员王传圣在回忆录中曾写道:“杨靖宇将军打仗有三大‘绝招’:就是半路伏击、远道袭击、化装追击。还有‘四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不击中敌人要害不能缴获敌人武器不打、付出很大代价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不打。 ”而密营的建立正是这三大绝招的具体体现。

军民鱼水一家亲

1937年3月末,日军调来了大批军队,采用“篦梳式”、“踩踏式”的扫荡方式对抗联进行围剿。抗联由此进入艰苦阶段。为保存实力,抗联以深山密营为依托,经常四处出击消灭日伪军,抗联部队每到一地,战士们都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扩大抗联影响。人民群众认识到,不管日伪军怎么讨伐围剿,形势多么险恶,本桓山区的党组织还在,抗联队伍还在,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当地老百姓用各种方法来支持抗联。实行“集家”“并屯”后,百姓生活活动受限制,但群众把新收的粮食藏在山上,通过地下交通站送给抗联。妇女则利用出“围子”洗衣服的机会,把粮食藏在脱洗的衣服里送出来。还有的人把牲畜赶出“围子,然后再以找牲口的机会把粮食带到山上。春耕时,群众把多拿出来的种子送给抗联战士。抗联对群众也尽力帮助,派战士帮助群众种地,把马送给百姓拉犁。群众与抗联就像鱼水一样不分离,部队每到一处,老百姓都会热情招待。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在杨靖宇的率领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仅1935年就粉碎日伪军214次讨伐,一军总人数也达到1600多人,比1934年增加了近一倍,彻底粉碎了日伪军的“冬季大讨伐”。

开创密营游击模式

面对游击队来无影去无踪的不断袭击,1935年,日军三毛师团和伪靖安军李寿山部与藤井部对东南满地区实行“冬季大讨伐”,并在全东北范围内实行 “集家并屯”,把农村百姓强行归入大屯,妄图从经济上、政治上封锁革命队伍。

为了粉碎日伪当局“集家并屯”的恶毒政策和大规模的军事讨伐,1935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一师副师长韩浩带领80多人,深入桓仁山区发动群众。在深冬的一个夜晚,他们从密营地出发,偷袭了一个伪军电话所,烧毁木盂子街伪村公所。 3月,教导二团团长王仁斋带领一军教导团攻打铧尖子伪警察署。 4月,一师政治部主任程斌带领部队奔袭赛马集,消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枪支弹药1000余件。不久,一军参谋长兼一师师长李红光率部到桓仁海清伙洛密营与韩浩会合。 5月12日,杨靖宇率300余骑兵来到此地与一师会合后,部队转移至橙厂密营。 15日,部队在挺进桓仁庙岭的路上,遇到大刀会正和日本兵激战。杨靖宇命令少年营用机枪压住日军火力,击毙一名日军,其余的人逃走。少年营救出大刀会后却被尾随的两队日伪军包围,杨靖宇命令部队边打边撤,顺利转移到桓仁仙人洞密营地。此时,日伪军已经调集了大量骑兵、步兵追堵一军骑兵队,杨靖宇果断命令一军军部直属部队和一师步兵营共500余人向老秃顶子山区进发,躲进密营,成功地跳出日伪军堵截,日军指挥官气得连连发问:“敌人是飞走的吗?他们飞哪去了? ”

1935年8月13日,一师师长韩浩率300余名战士由桓仁向通化出发,在两地的交界处与日军遭遇。他立即指挥部队向日军进攻,在带领战士们向日军发起最后冲锋之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

在大石湖风景区还有许多密营。大石湖、老边沟风景区距离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65公里,这里山川秀美,林木茂密,是当地有名的旅游胜地。 7月末的老边沟植被丰茂,小溪水湍流不息,游人如织。在风景区的中部,有抗联遗址若干处。景区管理部门投入资金对遗迹进行了修缮,并在巨石上刻下抗联事迹和主要人物雕像。

在山坡的一处石崖下,两个紧邻的“抢子”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据导游和本溪县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1937年11月下旬,杨靖宇率军部直属部队在本溪县大石湖密营地与一师师部会合。 12月4日,由日军川野、木越、福本部队及本溪、兴京伪警察队、南营坊伪治安队组成的讨伐军500余人,从四面向大石湖包围。面对敌人的强攻,杨靖宇沉着应战,把部队分成小股分别拒敌:一师部队在西面与赛马集方向来的日军交火;第13独立师在北面阻击由碱厂方向来的敌人;军部教导团在东面与日军守备队激战。部队从三个方向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夜幕降临后,敌人开始收缩、撤退。杨靖宇派教导团团长许国有率两个连追击,又击毙日军50余人,伪军十余人,缴获掷弹筒1个,炮弹20余发。

当天晚上,杨靖宇估计到日军会增援,便把部队调到老边沟南山设伏。 12月5日10时,来增援的日军片野部队所属上原中队及长岛工作班进入伏击圈。一军教导团向敌人猛烈开火,敌军死伤惨重。

本溪市党史研究人员李兵认为,依托深山中的密营打击日伪军,是抗联战士对游击战术的发展和创新。

经典

老秃顶子密营

1935年秋,在杨靖宇、韩震的领导下,老秃顶子山中大大小小的兵工厂、被服厂、医院、仓库等密营设施陆续在深山幽谷中建立起来。有的“抢子”里面还糊了棚,门前修了操场。在老秃顶子附近的草帽顶、黑瞎子望、碗铺等地,还建了许多小型密营。刚开始时,老秃顶子只盖有一个器械房子,对武器进行简单修补,后设一个兵工厂,机械工人除修理枪械外,还能翻制子弹,制造手榴弹、土炸弹。到1937年,老秃顶子山周围等地已经建有十多处密营,可容纳千余人居住。此外,一师还在老秃顶子附近的小冰沟、杨木顶子、洋湖沟、大网购、碱厂等地,利用山洞、地窨子、窝棚等建起了临时医院。

和尚帽子密营

位于本溪县草河掌和兰河峪同凤城市赛马集交界的和尚帽山梁。 1934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挺进本溪后,一师部队曾以此为依托开展游击活动,和尚帽子密营修建于山梁隐蔽处,大小十余间,上面覆盖木头和茅草,下面修地窖,冬暖夏凉,内部储存粮食和药品,供来往部队休息和伤员养伤,是部队休整训练的稳固后方基地。密营地附近建有许多附属设施,如倒木沟临时医院,洋湖沟印刷厂,万人沟被服厂,大青沟粮食仓库等。1936年、1937年的两个春节,一师主力部队就是在和尚帽子山顶两个规模较大的密营中度过的。 1937年2月11日,日伪军突袭和尚帽子密营,抗联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牺牲,和尚帽子密营地遭到破坏,以后逐渐废弃。

记者手记

出山时,记者和省党史办的蒋振走在了最后。空气中飘来淡淡的花香,我们留恋老边沟的美。

山坡上抗联遗迹的红色标志很清晰。我们在一处密营驻足很久:当年这里肯定不会是风景区,那时的树木会比现在更加茂密,甚至可能没有路可走。抗联战士面临的不但是荒寂的山沟,还有野兽、毒蛇,更大的困难是没有粮食吃,没有衣服穿,还要时刻提防敌人的偷袭。吃不好睡不好,可他们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唱着革命歌曲,四处出击打鬼子。

想到这里,我们不禁感慨,这种艰苦生活完全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可抗联战士硬是坚持下来,苦中作乐,坚持打鬼子,这不就是抗联精神吗?正如老秃顶子山上那些士兵,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言悔。

感谢本溪市史志办和桓仁满族自治县史志办为本次采访提供帮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