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泰
太原大国民印刷厂旧址。1922年太原团地委发动的全省首次工人罢工斗争发生地。
榆次晋华纱厂旧址。中共太原党支部创建了这里的党团组织。
图为高君宇。
“编者按”
今年是山西地方党组织创建90周年。90年前,在火热的国民革命浪潮中,为适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需要,在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先驱高君宇等直接指导下,1924年5月底,中共太原小组成立。这是山西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组织,也是北方地区较早建立的地方党组织之一。1927年5月,全省党员发展到1500多人,中共中央在太原特别党支部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山西省委。此后,一个又一个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融入革命熔炉;一批又一批革命骨干,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党在山西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历经90年的发展,全省党员数量也从地方党组织创立时的5人,发展为如今的238万余人。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纪念山西地方党组织创建90周年,本期特编发探究山西建党初期重要史实的文章,以飨读者。
1921年5月1日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后,由于可以半公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中共山西地方组织尚未建立前的几年间,与全国一些尚未建党的地方一样,团组织实际代替党领导本地区乃至全省的革命运动。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一场反帝和反封建的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为了适应大革命形势的需要,5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着重强调了加快党组织发展问题。这时,在山西,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太原地方团组织的干部储备与组织准备,创建中共地方组织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正是在中央此次扩大会议上,人们才知道此时“山西有候补党员一人”,时任太原团地委书记李毓棠。
面对山西仅有这一名党员的现状,中共北京区委兼北京地委认为,青年团太原地委经过几年的革命实践,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已经成熟、健全而稳定。一批思想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历经五四运动和历次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洗礼,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步确定了马列主义的信仰。以太原地方团组织为基础,创建山西地方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根据中央扩大会议关于加快党的建设的要求,决定派高君宇等回晋创建中共地方党组织,为山西真正意义上的国共合作奠定基础,以适应大革命形势的需要。
1924年5月下旬,高君宇在北京腊库胡同住地机智脱险后,由天津经石家庄回到太原。首先为李毓棠办理转正手续。接着,与同期返晋的安源团地委书记贺昌、团中央巡视员李毓棠和太原团地委组成本地超龄团员由团转党资格审查委员会。按照中央扩大会议通过的《S.Y(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英文缩写)工作与C.P(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关系议决案》的要求,介绍超过25岁的团地委书记潘恩溥、团支部书记侯士敏、团地委组织部主任张叔平,以及年仅17岁但长期担任团地委委员的张堉麟等,由团转党。
“潘、侯、张、张”4人由团转党后,按照党章中 “凡有党员5人至10人均得成立一小组”的要求,以及中央扩大会议上《中央局报告》关于“三大”之后“新增之组织为济南地方会、南京地方会、哈尔滨独立一组、杭州独立一组……将成立之组为香港与青岛”的实际,以及北京区委在此次会议报告中提到的 “天津有候补党员4人,党员1人,已成立一组”、《上海地方报告》提到的“上海以所有党员,划分5组”等党的基层组织称谓信息,5月底,在高君宇、贺昌等见证下,中共太原小组宣告成立。组长为李毓棠。为全省第一个党组织,标志着山西地方党组织的诞生。山西成为继京、津、冀、黑、鲁、豫之后,北方地区第7个建党的省份。直到1927年中共山西省委成立前,太原党组织一直担负着全省各地党组织的创建和领导职责。
完成山西建党任务后,1924年6月1日,贺昌出席了太原团地委全体大会,并“报告安源S.Y.情形”。不日,高君宇与贺昌相继离晋。
随着党章的进一步修改,1925年1月党的四大之后,按照“凡有党员3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的新规,中共太原小组改称中共太原支部。张叔平任书记。先后担任团地委书记的纪廷梓、彭真,以及担负团中央巡视工作、7月才返回太原的李毓棠等,先后任支部干事会成员。
太原党支部成立后,尽管人数较少,力量薄弱,但还是与团地委密切配合,促进了国共在山西地区的合作。同时,保持了党、团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并成功领导了波及全省的反对阎锡山当局强征房屋估价税的斗争。五卅运动中,利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团结省城各社会团体,共同开展声援上海各界反对英日等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主导成立了省城30多个团体参加的太原市民沪案后援会,后该会改组为山西各界为帝国主义残杀同胞血耻大会,有力地支援了上海工人和学生的爱国行动。同时,还创办了《铁血周报》,以指导全省反帝运动的开展。运动中,一批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得到了锻炼和革命斗争的洗礼,为之后山西党组织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925年8月至9月,中共太原支部大部分成员先后离晋。彭真、纪廷梓、侯士敏等到石家庄正太铁路总工会、北京区委(1925年10月改称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和包头等地工作或学习;张叔平到沪担任中共上海杨树浦区部委书记;李毓棠、潘恩溥及共青团员王占京,与国民党员赵中荣、侯鸿业、张秀兰(女)等,代表山西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太原在册中共党员仅剩张堉麟、毛寿恩、梁其昌等5人。
同年10月,中共北方区委派崔锄人来晋担任太原党支部书记,并将王瀛、王鸿钧、周玉麟、刘守维、彭兆泰、郭巨才、邓国栋等一批思想认识水平较高和20岁以上的团员,由团转党。使党员总数猛增至30多人。随着党员人数和基层支部数量的增加,11月,在党支部基础上,组建了太原特别党支部。下辖6个基层党支部。12月,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太原地委)成立,仍继续负责全省各地党的创建和党员管理工作。地委派出学生党员,利用寒暑假回乡创建当地党组织。地委领导还直接到一些重点区域开展建党工作。1926年到1927年初,全省30多个县域建立了党组织或发展了党员。在汾阳、榆次、临汾、晋城等交通便利、工业和教育比较发达地方,太原地委协助建立了当地党的地方执行委员会。
1927年2月,全省党员由创立时的5人,发展到近千人。其中,太原市420多人。地委不仅在省城建立了10个学校支部、8个工厂支部和1个混合支部,还在阎锡山的军队系统秘密建立了5个兵士支部,并设立了南、北两个部委。为便于领导,北方区委成立了领导(包括太原等)全省5个地委的中共太原执行委员会 (俗称太原特别党部)。5月,全省党员又迅速发展到1500多人,中共中央在太原特别党部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山西省委。省委成立后,全省人民的革命斗争开始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相关链接”
高君宇北京脱险后回晋完成建党伟业
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先驱高君宇(1896年—1925年),又名高尚德,山西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曾任中共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为期一个月的青年团中央第一届执委会书记,是全国最早的50多位党员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高君宇受李大钊委派,1924年2月回太原筹划国共两党在山西的合作事宜。由于山西此时尚无中共地方党组织,故合作事宜只能通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来具体组织实施。因此,筹建中共山西地方组织,成为中共北京区委兼北京地委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就在高君宇作为中共中央宣传教育委员会委员,准备再次返晋之际,他的住所北京腊库胡同16号杏坛学社公寓,却发生了一件中共党员干部被捕后泄露了组织机密、造成党组织受损的“腊库胡同事件”。
1924年5月21日清晨,腊库胡同16号被北京军阀政府侦缉队包围搜查。高君宇迅速销毁文件,化装成伙夫,应付过军警的盘问,从容走出大门。为防不测,高君宇迅速离京后安全抵津,然后经石家庄回到太原,与相继抵晋的贺昌等密切配合,开始了山西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工作。之后,经太原上海到广州,协助孙中山先生开展工作和平息广州商团叛乱,北上北京参与筹备并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因劳累过度突发阑尾炎,不幸于1925年3月6日零时25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年仅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