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
9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民政部发出公告,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山东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山西忻口战役遗址、湖南常德会战阵亡战士纪念公墓等一批国民党军队抗日遗址和纪念设施入选。
这组文章记述了发生在云南腾冲的那场残酷的围城攻坚之战和腾冲国殇墓园及影像资料的保存经过。
远征军烈士、36师108团营长杨运洪的孙子小杨从腾冲回来后,给笔者讲述了一件事:那天,他在腾冲城里买了一个大花圈,想打车前往国殇墓园,但心里颇感踌躇,因为按他老家广东的风俗,出租车司机是会拒绝花圈上车的。但令他意外的是,当司机闻听他是远征军烈士后人,二话没说即帮他将花圈搬上了车。到墓园后,又坚决不收他的打车费,说:“这是我们腾冲人应尽的义务。”
在腾冲,这样的事情并不令人惊奇。
腾冲人非做不可的两桩大事
1945年1月修建国殇墓园时,民国元老、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曾向腾冲民众深情地呼吁:安葬在这里的是为了光复腾冲而牺牲的英烈,我们腾冲人应该把他们当做祖先来供奉,世世代代都要铭记他们的功绩!
当时,腾冲城刚刚收复半年。
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这座徐霞客笔下瑰丽、神奇的“极边第一城”已化为一片焦土,大部分民众流离失所无处栖身。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腾冲民众却投入了他们认为非做不可的两桩大事:一是收敛散落在故土上的抗日将士遗骸,修建国殇墓园;二是修筑中印公路八莫至腾冲段,让国际援华物资尽快通过腾冲运入中国。为此,地方募捐7500万元(国币),投入民夫数千,特别是在修建国殇墓园期间,每天都有民众志愿前来做义工,耆老妇孺也都参与到搬运砖石的劳作中,一如抗战前修筑中国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那样。
1945年7月7日墓园竣工,民国元老于右任取楚辞《国殇》意境,题名为“国殇墓园”。全园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大门、忠烈祠、烈士墓塚、纪念塔、东西展览厅等组成,园内遍布苍松翠柏,环境幽静,庄严肃穆。
惨胜的代价
腾冲,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的一个局部战场,另外两处惨战之地是松山、龙陵,三地比邻,构成一个大三角形。1942年5月,中国军队第一次入缅远征军作战失利,日军自缅甸经畹町攻入滇西,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沦陷。
此后远征军重建,在以史迪威将军为代表的美国盟军有力支持下,经过换装美式装备和全面整训,于1944年5月11日渡过怒江开始大反攻,以伤亡1.9万余人的惨烈代价收复腾冲。
在滇西大反攻的松山、龙陵等战场,远征军第11集团军和第8军也付出了同样惨重的代价:龙陵会战阵亡官兵1.7万余人;方圆十余平方公里的小小松山,亦伤亡官兵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
战后,这两地也像腾冲一样修筑了安葬英烈的国殇墓园。遗憾的是,在后来“大跃进”“文革”等运动中,这两处墓园均遭彻底毁坏,且因史料佚散而难以重修。相比之下,腾冲国殇墓园比较幸运,虽然也曾遭严重破坏,但昔日纪念设施设计图纸和大部分阵亡将士资料被有心人珍存,在上世纪80年代重修时有所参照,恢复了其中3000多名阵亡将士姓名碑。“国殇墓园”终于得以以历史原貌呈现给后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腾冲人30年前的历史担当
近日,发起“寻找身边的抗战老兵”活动的著名公益人士孙春龙曾向笔者感慨:关爱救助抗战老兵,在资金和技术层面的难度都不大,难就难在那些相关权力部门的负责人是否敢于担当。此中的深意耐人寻味,在国殇墓园重建过程中的一则佳话,提供了一个正面例证。
当时,虽然政策方面已提供了恢复重建的政治氛围,但在施工过程中,腾冲文管部门的专家们遇到了一个具体问题:忠烈祠、纪念碑上的多处青天白日徽是否恢复?若为此打报告,势必要让某位领导承责,也许他的笔就落不下去,这样工程要么搁置,要么就会做难以想象的改动。最后,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就按文件中“原貌恢复”的精神执行,遇到问题再说。施工完成后,一干人仍惴惴不安。
幸运的是,不久上面来了一位大领导,视察后称赞了一番,未提出任何异议,于是青天白日徽就保留了下来。
直到今天,前来瞻仰的内地游客看到这座民国墓园“原汁原味”的样子,仍感到惊讶。近两年受邀前来参加迎接缅甸远征军阵亡将士忠骸归国活动的台湾国民党领导人蒋孝严、吴伯雄等初次踏访此地,也为之感叹不已,并称赞大陆方面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和胸怀。这一切,首先得益于腾冲人30年前的历史担当。
如今,在腾冲人的心目中,安葬在国殇墓园的英烈是死去的祖先,战后流落在当地的抗战老兵是活着的祖先,充满无比的虔诚和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