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杨成武情系家乡教育

郭添阳

2014年09月12日14: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杨成武是福建籍开国将军。1914年10月27日,杨成武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宣成区下畲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6岁入读村里的私塾,9岁转到上杭县的一所教会小学学习,后又就读于长汀第一小学(现为中区小学)、福建省立第七中学(现为长汀一中),在学校里,杨成武除了接受文化教育,还受到张赤男等进步教师的革命启蒙影响。

这段求学经历,对出身农村贫困家庭的杨成武而言,是弥足珍贵的。正是因为早期受到了较好的文化和思想教育,年仅15岁的杨成武就接受革命理想的感召,立志救国,毅然投笔从戎,跟随老师张赤男参加闽西古城、四都武装暴动,后随起义部队加入红军,从此踏上革命征途。

为兴才楼奠基

正因为家乡教育带给自己的蜕变,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不仅时刻关注着家乡,还始终惦念着母校。每次回到家乡,他都要到母校去看一看。

1981年,杨成武来到母校长汀县中区小学,同老师们一一握手,关切地询问大家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和师生合影留念。1989年12月,他又一次来到中区小学,为新校门剪彩揭幕。一位小朋友请杨成武这位将军“老校友”题词留念,他欣然挥笔写下“发扬传统,立志成才”8个遒劲大字,激励孩子奋发努力,成为祖国有用人才。

1996年1月,耄耋之年的杨成武携夫人赵志珍再次来到中区小学,参加兴才楼奠基典礼,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兴才楼正是在他的奔走和争取下,由福建省财政厅干部职工捐资30多万元而修建起来的。

牵线搭桥建希望小学

1983年春,年近七旬的杨成武与夫人一起回到长汀。他们第一站就到下畲小学看望全校师生。在接受了小朋友赠送的红领巾、鲜花后,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向老师和学生分别赠送了精心准备的办公和学习用品,并语重心长地对师生们说:“家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家乡未来的建设,依靠的是你们。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劳动。”

当天中午,在下畲村杨成武故居,围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父老乡亲。杨成武一一询问乡亲们的家庭和生活情况,当他了解到几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离校又远而没能上全日制小学时,他神情凝重,随即建议村干部安排她们上夜校,并说:“夜校一定要上,没有文化知识,将来是行不通的。”

在担任中国老区经济促进会会长期间,杨成武发现家乡的经济发展依然落后,尤其是学校的教学条件简陋、设备陈旧。在他的亲自关心下,1995年4月,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投资近40万元,在下畲村兴建起全县第一所希望小学,配备了电脑室、语音室、多功能教室等先进教学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杨成武还亲笔题写了校名。

重视革命传统教育

1981年冬,返乡的杨成武来到母校长汀一中。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校园,随后来到学校办公室与老师们一一握手,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语重心长地对学校负责人说:“学校还比较旧,校舍比较破,要改造校园环境和校舍,千方百计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990年1月,杨成武又一次来到长汀一中,当他看到崭新的4层教学大楼拔地而起、科技大楼正在紧张有序地兴建时,连连赞好:“这下孩子们终于有一个好教室上课了。”在会议室座谈时,他对老师们说:“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立志成才报国。”“长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红色小上海’,很多人参加了红军,为创建新中国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有些人就是长汀一中的校友。你们要充分利用长汀宝贵的红色资源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栋梁之才。”他还多次提起当年在这所学校求学时的老师张赤男,“是张赤男老师把我引上革命道路的,我永远怀念他”。

长汀一中师生牢记杨成武这位“老校友”的谆谆教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一直把“三红”教育(红旗不倒、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确定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坚持以理想坚定、一心为公、不怕牺牲、勤奋拼搏、敢于胜利的“三红”精神培育学生,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今“三红”教育已成为长汀一中的一面旗帜。

1996年1月26日,杨成武与夫人又一次来到长汀一中。他笑容满面地走进高三教室,看到正在埋头苦读的学子们,十分高兴地说:“我是一个老学生,现在已经80多岁了,你们还年轻,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这是毛主席说过的。”稍作停顿后,他又接着说:“我在北京就听说了长汀一中学生学习很刻苦,很勤奋,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他向师生们赠送倾注他多年心血而结集出版的《忆长征》、《反攻进行曲》、《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杨成武回忆录》等书籍,以特殊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杨成武对家乡教育事业所倾注的心血,为家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