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老石第20次拉响“九一八”防空警报

2014年09月22日10:21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老石第20次拉响“九一八”防空警报

 

  “嗡……”2014年9月18日9时18分,准时拉响的防空警报,划过了古城辽阳寂静的天空。每年“九一八”,古城的上空都会响起防空警报,钟声沉沉,警报嘶嘶,无不提醒着古城市民“勿忘国耻”的信念。

  9月18日,古城“敲钟第一人”石永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诉说了自己坚守“敲钟”事业二十载的原因,言语之间洋溢着这份工作带给他的自豪感以及一个普通市民的爱国情怀。

  清晨6时,辽阳四里庄附近的一栋民房内。穿上一身蓝色的工作服,用湿抹布擦了擦黑皮鞋,出门跨上一辆蓝色的“二六”自行车,石永和的一天开始了。只是这个出发时间比平日提早了近1小时,因为当天是“九一八”纪念日,石永和需要提前到达位于铁西工业园区的某集团公司,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在9时18分,准时拉响防空警报。

  一个小时后,石永和出现在了拉响防空警报的调试台前。已经58岁的他,脊背已不算挺拔,但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从第一次拉响辽阳“九一八”防空警报至今,岁月荏苒,20年前那个风华正茂的男子如今两鬓已有些斑白,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小石,变成了负责监控整个厂区的老石。

  调试听筒、打开电源、调准手表……随着时间的推进,老石不再多说话,面容也严肃了起来。 9时18分,老石准时拉响了防空警报。 “嗡……”警报声从扩音器传出。随着警报声的带动,古城大街小巷传来阵阵鸣笛声。老石望着远处的发音器,久久站立着。

  “咱辽阳市民的爱国意识都挺强的,从设立这个警报站开始,我就一直干这个工作,每年都有市民在鸣笛,其实我真的没做什么,也没啥特殊的贡献,可不用宣传我。 ”警报声结束,老石才算松了一口气。办公室杨主任感叹地说:“快20年了,老石没少过一天,没差过一秒。 ”

  近20年的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往来于辽阳这座古城,每年的“九一八”都会听到这发人深省的警报声,却几乎没有人知道,在这防空警报的背后,让它每年准时响起的老石付出了多少艰辛与汗水。

  为了每年准时拉响警报,除了准时“敲钟”之外,石永和还要负责平时的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他坚守的“警报器”放置在一个废旧厂房的楼顶。空旷的车间里,一个狭窄的螺旋铁梯,蜿蜒向上。近20年的时间里,老石无数次攀爬于这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铁梯,细心维护着放置于高处的巨型“警报器”。

  “快20年了,一次也没差过。 ”老石的言语中透着自豪,而他坚守20年的原因则是他的信念。“去年之前都是在晚上9时18分拉响警报,有一次晚上骑自行车,突然就断链子了,还打不着车,眼看着到时间了,我干脆就把车子扔在路边,一路跑到了单位,啥也没耽误。 ”虽然时隔多年,但回忆当时的情景,老石记忆犹新。

  “如果说当初只是一份工作,现在就是责任了,而且全家人都很支持我,这个工作真的塑造了我。 ”老石坦言,业余时间,他除了每天看新闻,就是看抗战片,搜集历史资料。“正视历史,才能以往鉴来,就像‘九一八’的屈辱历史是中华民族记忆里的一道伤疤,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 ”老石说,这份工作不仅影响了他,也让他的家人更关注中国历史。

  因为守护防空警报的责任,老石曾多次错过家庭的重要事件,但全家人都很理解。“其实这个工作没有啥技术含量,但是别人干我总是不放心。 ”站在警报器旁,几十年来,老石一直带着自豪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着辽阳的沧桑巨变。

  “那时这个位置也曾算是辽阳的一个高点,前面就是市区,能看到车来车往,旁边是一片低矮的平房。 ”石永和记得,年轻时自己站在高耸的屋顶意气风发时的场景,而今,老石已经成了5岁孩子的爷爷。

  作为一个守护近20年的 “敲钟人”,老石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坚守在这个神圣而自豪的岗位上,一直能够攀爬这蜿蜒的铁梯,成为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的守护者。

  “这份坚守,不仅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个普通百姓对祖国的坚守,也是对自己爱国信念的坚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石坚守“敲钟”事业20年不动摇的原因。(夏子茹 记者 严佩鑫)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