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钟思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于是,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载歌载舞的国庆纪念日。
一路走来,共和国即将迈入65周年。在国庆这一天,我们重温历史,缅怀先烈;这一天,我们感受到愈加强大的祖国那勃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生命力;这一天,炽烈的赤子之心,深沉的爱国情怀,由衷生发的自豪之感,都在每一个国人身上,不断积聚,蔓延洋溢。
那些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40后、50后乃至80后,90后等,记忆中总会有一个记忆点因为国庆而变得崇高和伟大,逝去的岁月与共和国征程上的某一处坐标交织在一起,随即迸发出热烈的火花。多少年后回想,那段记忆依旧闪闪发光。就让我们跟着思绪,重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苦尽甘来,有幸见到毛主席
1966年,王金成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在国庆之前,他刚刚经历了一次跌宕起伏的事件:早前,有人举报王金成的父亲有历史问题。而之后的“外调”很顺利,“某某造大”的红色印信纸换回了一纸权威的证明,王金成幸免一劫。回来后刚好赶上学校组织代表团进京参加国庆,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既然没有“政治污点”,王金成理所当然地跻身于代表团的行列。第一次出远门的王金成坐上了长途汽车,而且还是仰慕已久宽敞明亮的大捷客(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大客车,时称捷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路上,他和同行者们欢歌笑语,憧憬着转乘火车进京的风光、美妙和惬意……大客风驰电掣般掠过故乡的山水向省城长春驶去,抵达春城时已经夜幕降临。远看灯光璀璨,摇曳生辉,让人恍然不知身处何地……减速的大客顷刻间坠入了一片灯的海洋……
下车后,在候车大厅准备检票的王金成抑制不住兴奋之情,给在长春工作的老姐报个喜,却不想当他挂完电话回来时却发现队伍不见了……焦急中的王金成忽听有人喊:“加开北京的列车准备检票!”王金成喜上眉梢,宛若一只落单的小角马终于有幸融入了另一群迁徙的角马大军。
次日当王金成最后走出站台,只身一人茫然四顾时,惊喜再一次从天而降!在偌大的北京、在人头攒动的北京站前广场竟与失散一夜的团队重新聚首,他乡遇故知,王金成欣喜若狂。
插曲过后,主旋律即将响起!不久,王金成一行迎来毛主席接见的日子。1966年10月1日,天清气爽。早晨,王金成一行从驻地出发来到东长安大街北侧大约在东四的位置,中午前后终于见到了敬爱的毛主席。只见主席乘坐敞篷汽车,满面红光地向他们微笑。满怀激情的青年人立刻豪情万丈地欢呼,这似乎感动了毛主席。王金成回忆:“只见主席摘下军帽,并挥舞军帽,向我们亲切致意。当小车缓速驶过我们面前时,我清晰地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肤色红润,稀疏的白发像根根亮闪闪的银丝……跟伟大领袖毛主席近在咫尺,我们激动得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天,年轻的王金成一行人虽然没在天安门广场上,但却在国庆这一天站在了与毛主席近在咫尺的长安街上。这一天,他们全部都沉浸在了幸福的海洋里,没有了时间、地域的概念……
接见结束后,王金成一行人又追随伟大领袖的革命足迹,南下长沙。一路金风送爽,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爱晚亭畔忆峥嵘岁月稠,造访韶山主席故居,回望长沙第一师范……归途中王金成还和朋友们留下了一张与武汉长江大桥的珍贵合影,由衷地体悟到一代伟人讴歌“天堑变通途”的壮志豪情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雄浑气魄。
王金成说:“1966年,对我来说颇有点国家不兴,诗家兴的况味。在我眼瞅跌入低谷时一纸证明把我搭救出来,还一跃成为进京代表,居然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还在北京欢度国庆,南下长沙,造访毛主席故居毛主席母校,岳麓书院、橘子洲、爱晚亭,瞻仰毛主席畅游的长江,讴歌的长桥……还不止于此,不曾坐过汽车,没有见过火车的我,竟有幸乘汽车转火车,又弃车登舟坐轮渡……尝试着各种交通工具,驰骋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岁月点滴,那些国庆瞬间
1974年国庆25周年时,钟启明还是个17岁的少年。关于这次国庆的影像资料,他是后来在电影里看到的,电影看完了,所有人都泣不成声了。
钟启明还记得在纪录片里,当时因病4个月没有公开露面的周总理不但出现了,而且还主持了国庆宴会。当清瘦的周总理一出来,全场就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周恩来总理的祝酒词不到400字,但人们的掌声远远超过了他致词的时间。
后来,1980年的国庆日,钟启明和妻子在这一天结婚了。以后每年的国庆纪念日,也是他们夫妻俩的结婚纪念日。
1976年初春,抚顺市发电厂22岁的职工秦文出差来到了北京。他记得接待他们的正是北京市东郊电厂党委的张书记。随后,秦文见识到了仰慕已久的人民大会堂。秦文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进入人民大会堂大厅时候的场景,无数次在各种书籍报纸上看到过人民大会堂,如今,自己居然来到这么庄严神圣的地方!
幸福来得太突然,秦文激动得双腿发软,有点迈不开步子。身边的张书记随即关切地问:“怎么了,小秦?”接下来,秦文第一次来到了北京人民机器厂,当他路过一间办公室时,秦文听周围人介绍:这就是毛岸英同志的办公室……
后来,在北京的小秦还目睹了一件大事:他亲眼看到了“四人帮”被粉碎后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的情景,他还记得每个人的脸上那种欢天喜地的表情……
虽然在国庆时秦文已经离开北京了,却在那一年国庆前夕,看到了历史进程上的某一个“点”。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成为老秦的秦文还是记忆犹新。秦文对于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他自豪地说,“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军队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富裕,安居乐业。”
1984年国庆,20岁的陈艳杰守在家里的“菊花”牌黑白电视机前目不转睛。一起目不转睛的还有父母、哥哥、嫂子。
电视里播放的是共和国35周年的盛大庆典,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大阅兵,期待与关注,庄严和神圣,自是不言而喻。电视上,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坐红旗牌黑色敞篷轿车在阅兵总指挥秦基伟的陪同下开始检阅部队,邓小平第一次喊出了“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口号。也是在这次阅兵上,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了“小平你好”的口号标语,全场瞬间沸腾……
在这次大阅兵中,受阅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首次参加阅兵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更是震撼了世界。后来,人们高度赞扬这次国庆阅兵所展现的人民解放军的建设成就和精神风貌。至今回想,陈艳杰都掩饰不住喜悦之情,她形容起那时候观看的心情是:澎湃激动、热血沸腾!“阅兵式里的那些车,那些装备,哎呀,当时想祖国真是太强大,太让我们自豪了!”
多少年后,每逢国庆日,陈艳杰也总是和家人一起端坐在电视机前。这早已是她的习惯,更是十几亿中国人的习惯。
体味自豪:难忘周年大庆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逢十要大庆,逢五要小庆,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定了。国庆50周年和60周年大庆更是许多人心中记忆的经典。
80后的赵慧清楚地记得国庆50周年时,学校举行的那场升旗仪式。1999年的国庆节上午9点,当时她正从小学升入中学,本以为会在家里看阅兵仪式,没想到原来学校还特意组织了活动。学校主席台上,学校领导讲了一段话,赵慧还记得其中大意:国庆时候全校师生举行升国旗仪式,不仅仅对你们是第一次,对我也是第一次。相信在若干年后,你们记忆中最深刻的将是1999年的这场意义非凡的国庆升国旗仪式……
2009年的国庆节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后又一个让全体国人振奋的日子。有关60周年大阅兵的种种新闻,之前已经铺天盖地传开了。身处北京的医务工作者关丽也和人们一样,对60周年的国庆大阅兵期待已久。那时,关丽正在北京某私人医院妇产科工作,国庆前几天,她就看见了为大阅兵铺好的路。不巧就在国庆那天,刚好轮到她值班。
10月1日上午,患者稀少,也未出现挂急症就诊人员。医院院长通情达理,也深解大伙对国庆阅兵的关注,同意值班人员在不影响患者就诊,没有患者的情况下可以去走廊里看看阅兵式的直播。眼看临近10点,妇科暂时还没有患者就诊。关丽和同事们就下楼,守在楼下收费大厅走廊里的电视机前。
关丽说,输液大厅里的电视更大,效果更清楚,而收费大厅里的电视屏幕小,但选择这里却是因为这里距离挂号处近。“方便我们随时观察有没有患者挂妇产科,一旦有就马上上楼。”大伙津津有味地看了有10分钟,这时眼尖的关丽看到来了一位女患者挂妇科。关丽后来回忆说:“十一放假,医院值班的有两个大夫,一个主班,一个副班,一有事当时都是急诊。”
女患者有先兆流产症状。经过关丽给患者检查、化验后,女患者并无大碍,开完药处置完后,关丽和同事又急匆匆地下楼继续观看,毕竟谁也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是仍需边看边瞄着挂号处……这时电视机里已经演到方队阅兵了,伴着激昂振奋的解说词,屏幕里的人民子弟兵步履整齐,气势如虹。真是三军列队,铁甲生辉,关丽看得热血沸腾,忍不住在心中赞叹:我们的军队是那么的强大,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女兵也是那么的飒爽英姿,真是太激动人心了!
关丽后来回忆说:“也许别人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但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月亮是最圆的。我现在60多岁了,但深深觉得自己是活得越来越年轻。因为我们在自己国家中,生活稳定幸福,科技先进,还有这么一支强大的部队在守护着我们……现在回忆起2009年的大阅兵,还是由衷地为咱们国家感到自豪!我幸福,我是中国人!”
金秋时节,祖国将迎来第65个国庆纪念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生活在“小家”里,我们日益幸福;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也切身地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忆往昔,那些温暖、激昂的记忆,从未曾远去;未来,我们也将和祖国一起,共同谱写灿烂的明天!我们相信,不论是“小家”还是“大家”,我们都将实现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