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今天,距“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倒计时77天——

第21次公祭,以国家的名义

沈峥嵘 王晓映

2014年09月27日12:44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第21次公祭,以国家的名义

今年12月13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的首个公祭日。今天,则是公祭日倒计时77天。在南京大屠杀77年之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选择这一天,启动“国家公祭·南京1213——新华全媒体行动”,就此展开一系列全方位报道。在这一天,人们也可以在电脑上、手机上,捐出一块虚拟城砖,为那份永不忘却的记忆表达众志成城之心。

第21次公祭是国家公祭。21年来,对30万遇难同胞的大型官方祭奠,从无到有,从地方上升到国家层面,正是一段众志成城的历史。

从无到有,扎根人心

说公祭,要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说起。南京大屠杀是所有南京人乃至中国人的血色噩梦。正因为此,1982年,当日本文部省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曾遭受屠城之痛的南京人无法漠然坐视。

应当建馆!立碑!编史!人们的呼吁得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响应。建筑设计师齐康院士为建馆呕心沥血,并免收设计费。1985年8月,在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丛葬地遗址上建造的纪念馆建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系列中最先开放的纪念馆。1993年5月,朱成山任纪念馆馆长。

1994年8月,朱成山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受日本民间团体邀请赴日,向日本公众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在广岛和长崎,他看到了日本为当年原子弹爆炸举行纪念活动,集会最大规模超过10万人,日本首相、各大党派领袖、议会议长等国家核心人物都参加,首相还发表简短讲话。

“我当时很感慨,日本作为侵略者可以纪念广岛、长崎遇难者,我们国家对被屠杀的同胞竟然没有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朱成山说,“回来之后我立即向省市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1994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57周年祭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在纪念馆举行悼念活动,全城拉响警报,放飞和平鸽。这一举动,不仅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首创;6年后,沈阳市也在9月18日仿照南京的模式拉响了警报。

这是地方层面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所做的首次公祭行动。在往后的20年里,12月13日上午10点准时响起的尖锐警报,总会让南京人或心中一凛,或驻足缅怀。

地方公祭,南京的固定仪式

每年12月13日,无论刮风下雨,遇难者的家属都会前往。如今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也被参观者和祭奠者称作“哭墙”。收集遇难者的名单并且为其建造名单墙的创意,是从1993年实施的。1995年12月建成时,名单墙原长43米,高3.5米,刻有3000个遇难者名字,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2007年12月纪念馆新馆开放后,名单墙上的名字增加到了8244多个。2011年扩建之后,名单墙全长延伸至69.5米,镌刻的名字共达到10311个。

难以计数的各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过公祭,历史的伤痛铭刻心头。外国友人超越国籍和民族的界限共同表达和平愿景。更难得的是,祭奠人群中不乏日本友人……

每年的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日本历史教师松冈环都会来南京,在纪念馆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每年12月13日,她在日本发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用日语告诉日本人一个个大屠杀幸存者的名字。松冈环是日本铭心会创会会长,多年来,她主张日本各界应反省发动侵华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战争罪行,并在中国征集遇难者遗属证言,在日本征集老兵的忏悔证言,被中国媒体称为“日本的良心”。

2001年12月13日,在美国首次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期间,朱成山赴旧金山参加了中美两国友好人士举办的和平祈祷仪式,时值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三个月,也是南京大屠杀发生64周年。

“这次和平祈祷仪式不仅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也为了纪念‘911’恐怖袭击中惨死的平民。我站在祈祷人群中,感受着现场庄严、神圣的氛围,深切体会到:和平是超越国界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朱成山说,“如果说,此前我一直是在为30万冤魂呐喊;此后,我更多思考的是,求证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在他积极的建议下,从2002年起,南京市每年举行的“12·13”悼念活动,增加了和平集会的内容。

人民意志,走上国家议事平台

68岁的赵龙,是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4年,赵龙父子二人一起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深受震撼。正在澳洲留学的儿子,拍了很多录像,带回澳洲给同学看,他说那里几乎无人了解南京大屠杀。

从朱成山那里,赵龙了解到,纪念馆是南京市管,每年的纪念活动由南京市组织,其规格和影响力与国外的纪念活动有差距。“国家公祭的想法最早是朱馆长提出来的,和我一拍即合,我想可以把这个写成提案,到两会上呼吁。”

2005年3月,赵龙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两个提案,一个是要把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另一个是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组委员都在提案上面签了名。提案一交,就成为当年两会热点,有媒体称之为“第一提案”。

“提案办理的答复并不是特别明确。我考量过,这个提案在当时条件下实现有难度。不要紧,我们可以等。”此后,赵龙多次提交抗战史、南京大屠杀方面的系列提案。2006年,他提出要对侵华日军暴行重要见证人进行抢救性保护;2007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时,又提交发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受害七十周年纪念邮票的提案。

2012年,是赵龙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最后一年。他再次建议“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警示性文化遗产”,救助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为他们政治上恢复名誉,身体上给予照顾。

这一年,另外一支力量加进来。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邹建平提交议案,希望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再次引发热议。

议案当年也没有得到明确答复。直到今年春节前,邹建平接到省人大办公厅电话,告知他被邀请作为建议者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他的内心泛起波澜,没想到坚持多年的建议终于要成为现实。邹建平还清晰记得,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进入小组讨论程序后,“所有人一致同意,没有人有任何疑虑。谁会不支持这样的决定?”

身为连续三年的老代表,身为一个南京人,他无比欣慰,“设立国家公祭日,对日本是个声讨,也是个警醒。我们搞这样的活动并不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仇恨,而是让大家能够珍惜和平”。

作为最早的建议人,等待了9年的赵龙感慨良多。“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超越现实的。维护人类的公平和正义,维护人之生的权利,需要我们中国人一代代努力实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