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人物传略——卢森堡》

2014年10月13日14: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人物传略——卢森堡》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卢森堡(1871-1919)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在反对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骤雨中,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展现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德国共产党创始人卢森堡革命风云的一生,用娴熟而生动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的形象。

作者简介

孙兰芝,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吉林省长春市人,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曾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副总编、社科部主任。长期从事干部教育,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培训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以及国际政治和道德教育研究。

书摘

流亡瑞士

1889年2月,卢森堡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瑞士,寄居于苏黎世,在这里生活了八年,并完成了她的大学学业。

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家。东接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瑞士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小到在世界地图上几乎难以找到。瑞士真的很小,南北长2201公里,东西长3484公里,从北部的苏黎世到南部的日内瓦,坐火车只要3个小时。但是,不能小看它。它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国家!

苏黎世是瑞士北方的一个小镇,坐落在苏黎世湖畔北岸。它又是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州首府,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许多外国人在苏黎世居住。苏黎世是一个中世纪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城市。市内有中世纪时期的尖塔、古堡、喷泉;利马特河两岸有双塔式罗马大教堂、修女院、市政府和许多现代化的住宅、旅馆和饭店等。苏黎世是瑞士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市内有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和核物理的创始人之一的沃尔弗同·波里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苏黎世于1833年就创建了瑞士最大的综合性大学——苏黎世大学。

瑞士,由于自己独特的国情,成为欧洲各国中远离国际纠葛和国内纷争的一片净土。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的苏黎世更是当时来自波兰、俄国、德国的政治流亡者的避难所和活动中心,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一片“绿洲”。卢森堡很喜欢这座依山面湖、满街菩提树、郁郁葱葱的城市。她在后来致友人的信中称赞苏黎世“幽静、洁净,花香馥郁”。

卢森堡提着一个简单的行囊、身无分文地来到苏黎世后,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来源和住所等问题。好在波兰的第一代革命者早已开辟了通往瑞士的道路。苏黎世已经成为波兰第一、第二无产阶级党积极分子活动的国外基地,有许多党员和同情者坚持在这里工作和居住。筹划她出逃的革命家卡斯普沙克当时曾在该市一家印制波兰秘密革命出版物的印刷厂当排字工人。他和他的同伴们热心地帮助卢森堡,大家凑了一些钱,供她生活应急之用,使初来乍到的卢森堡暂时得以勉强度日。

进入大学深造是卢森堡梦寐以求的心愿,更何况苏黎世大学是那么著名的高等学府!当时的欧洲高等学校还没有普遍做到平等地对待男女学生,而苏黎世大学做到了。卢森堡正是看重这一点而来到这个城市的。但是,念大学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所以,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对卢森堡来说一时还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卢森堡多次在这所学府的门外徘徊,向出入校门的大学生们投以羡慕的目光。

尽管一时未能进入大学学习,卢森堡的精神生活却是很充实的。她参加了各国流亡者组织的许多集会和活动。这些政治流亡者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五花八门,纷繁多样,其中有无政府主义信徒、温和的改良主义者、马克思学说的坚定信仰者。他们都很关注社会问题,探讨的议题丰富多彩,从黑格尔哲学、达尔文学说、马克思主义,到对巴枯宁、蒲鲁东、布朗基、俾斯麦、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左拉、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的评价,直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波兰解放的道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反对“非常法”的斗争等,包罗万象,无所不谈,真是一派思想自由的天地!革命道路和斗争方法是最热门的话题。刚到苏黎世的卢森堡马上就被这种活跃而热烈的思想政治氛围所吸引。在参加讨论和参与社会主义团体的活动中,她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结识了许多本国同胞和异国朋友,其中包括德国移民来这里的吕贝克博士。从此,卢森堡不再孤单无助。

用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吕贝克博士就是卢森堡人生路上的“贵人”或“恩人”。吕贝克博士是移居国外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论家,学识渊博,心地善良,但因患病而行动不便。他的妻子奥林比亚,原籍波兰,并曾与无产阶级党有联系,是党的同情者。她热情好客,富于同情心,善解人意。他们刚刚认识卢森堡就邀请她到他们家暂住,卢森堡也欣然同意。在吕贝克家里,卢森堡感到亲切随意。她帮助博士抄录整理文稿,博士还付给她一份报酬,数额虽然不多,然而还是够糊口的。卢森堡在和他们一家的交往中,了解到许多关于德国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情况,这也许是她后来选择德国作为她革命活动基地的重要因素。意想不到的是:九年后卢森堡竟然当上了这个家庭名义上的儿媳。

1890年,卢森堡终于实现了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的愿望。天下的父母爱子之心都是一样的。那一年,卢森堡的父母把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一笔钱从遥远的华沙汇给了卢森堡。有了家庭的资助,她得以到苏黎世大学读书。她先是攻读生物学和数学。不久,她的志趣转向了学习社会科学——法学、政治经济学。卢森堡的学习志趣与同时期在喀山大学上学的列宁完全一致。1890年秋天,卢森堡注册成为哲学系的学生,此后,哲学,法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成了她主攻的科目。她一边刻苦攻读专业课程和英语、法语,自学意大利语,一边热心参加校内外社会主义团体发起的各种集会和讨论会。她能流利地运用多种语言(波兰语、俄语、德语、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与人交流,又思维敏捷、擅长表达,很快就在大学生中崭露头角,成为引人注目的活跃人物。许多给她上过课的教授都认为“她是最有才华的学生”。后来的布尔什维克党活动家、当时的日内瓦大学学生拉科夫斯基,曾经回忆道:

在1891年我就认识了罗莎·卢森堡……罗莎以她非凡的智力和聪明而显得突出,这是大学生社会民主主义小组的时代。当时罗莎就领导了这种小组之一。困难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问题,在她所作的报告里,讲得简洁而明了。

卢森堡不仅在青年学子中有威望,就是教授们对她也刮目相看。作为她的导师之一的沃尔弗教授,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是一位非马克思主义者。尽管他不同意卢森堡的观点,在课堂讨论的意见交锋中,卢森堡常使他处于尴尬的境地。在沃尔弗教授主持的一次课堂讨论中,卢森堡发表了一篇与他的观点针锋相对的关于工业后备军理论和工资基金理论的文章。但沃尔弗教授还是充分肯定卢森堡具有出类拔萃的才华,承认她的见解独特而深刻。后来成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的卢那察尔斯基,当时也在苏黎世大学上学,他就亲眼见过“狂热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沃尔弗授课时的尴尬场面。卢那察尔斯基回忆说:

教授被罗莎·卢森堡以雄辩的事实和逻辑挖苦和嘲弄,而陷入窘境,不知所云,在使自己受惊的瑞士学生面前显得手足无措,尽管他无疑是机敏的且有非凡学识的教授。

在苏黎世大学学习期间,她结识了许多流亡在苏黎世的俄国和波兰的革命家,一同从事革命活动。1893年7月,卢森堡同约吉希斯、马尔赫列夫斯基等人创办《工人事业》杂志,同波兰社会主义者国外联盟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倾向展开了斗争。1893年8月,第二国际在苏黎世召开代表大会,卢森堡与马尔赫列夫斯基等人代表流亡在苏黎世的波兰社会主义者组团参加,卢森堡还以《工人事业》编辑部的名义起草了给这次代表大会的报告。然而,她们遭到了波兰社会主义者国外联盟代表团的排斥,甚至被他们诬蔑为“警察奸细”,致使卢森堡代表资格被这次代表大会取消。

卢森堡的大学生活是在艰辛与充实中度过的。她一直过着清贫困苦的穷学生生活,来自家庭的经济资助时有时无,而且数额微薄。约吉希斯的支援,成为及时雨,使卢森堡得以渡过生活的难关。多年后她回忆说,当时在她寄宿的小房内,只有一张木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个堆放杂物的小柜,不多的几件衣物。房租和低标准的伙食费占去了她生活费的一多半,吃饭时使用的是“变得乌黑的,油腻的叉和镀镍的木柄刀”。购买书籍对她来说是一种奢侈,见到心爱的书刊,往往无钱购置,只能到图书馆借阅。清贫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奋斗精神。她经常挑灯夜读。不论是严寒或酷暑,在寂静的深夜,在融融的灯光下,她都聚精会神地阅读或写作。晚上,饥肠辘辘之时,她就啃晚饭时剩的面包片或饼干什么的。夜间11时半,她会按时用冷水洗浴,疏通血脉,以保证晚上12时前安然入睡,早晨6时半至7时起床。艰苦的生活,紧张的学习,纷繁的社会工作,都没有妨碍她对大自然的喜爱。在暑期或其他节假日,她一人或与约吉希斯一起,或邀约几个朋友,带上她的植物标本采集箱或矿石采集袋,徜徉在雄伟壮丽的阿尔卑斯山群峰之间,或秀丽多姿的日内瓦湖畔。

从1890年起,在“波兰王国”的华沙等地,每年都要举行五一节示威游行。1892年春,侨居瑞士的“第二无产阶级党”的国外组织约请卢森堡撰写一本《迎接五月一日》的宣传性小册子,卢森堡欣然答应,而且很快写成了。写的竟是一部热情洋溢、铿锵有力的长诗!根据大家的建议,卢森堡把它改写成政论文,长达32页,在巴黎印刷装订后迅速偷运回波兰散发,起到了号召波兰无产阶级反对沙俄制度的斗争,并与俄国无产阶级紧密合作的鼓动作用。这本小册子的署名是卢森堡的化名——克鲁辛斯卡。这也是已知的卢森堡的第一部政论著作,文风犀利明快,富于感情色彩,语言精美,赢得了广泛赞誉,并作为经典式论著多次再版。

为了向波兰和俄国国内更多地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约吉希斯和卢森堡酝酿在国外成立出版机构。约吉希斯出面,与当时流亡瑞士的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普列汉诺夫(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始人和领袖之一)联系,建议双方合办社会主义读物出版机构,并由约吉希斯领导。但普列汉诺夫没有看得起约吉希斯,认为对方还是个无名之辈,拒绝了这个建议。这激怒了约吉希斯,也惹恼了卢森堡。从此,早就和普列汉诺夫熟识的卢森堡也与他疏远了。

到1892年前后,集结在卢森堡周围的波兰革命者增多,革命力量也增强了。卢森堡和约吉希斯等人积极进行创建党组织的工作。23岁的卢森堡成为新创建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们创办了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工人事业》,作为党的机关刊物。实际上,卢森堡是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在《工人事业》的创刊号上刊登了卢森堡主持起草的党的纲领性文献《波兰工人阶级的政治任务》。这个文件把通过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党的最高纲领,而把争取8小时工作日、工厂立法、提高工资、争取民主权利以及同俄国无产阶级一起为推翻沙皇制度而斗争作为党的最低纲领。

1894年3月,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华沙召开。卢森堡是沙俄政府追捕的“嫌疑犯”,无法回国与会。但她仍是大会的“灵魂”,因为大会通过的党纲和党的政治路线,主要是她亲手制订和规划的。由于当时波兰王国东北部地区的工人组织也加入了这个党,因此,在1899年该党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合并,改称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卢森堡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

马尔赫列夫斯基后来回忆卢森堡在建党前后的功绩时,十分钦敬地指出:

创建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运动理论基础的任务落到了罗莎·卢森堡的身上。当时,为给这些思想铺平道路,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罗莎·罗森堡立即表现出卓越的政论天才和光辉的理论才华。我们心悦诚服地承认她是我们的理论领袖。

卢森堡是《工人事业》的“灵魂”。这份刊物备受工人群众喜爱。她几乎独自负责该刊的组织、编辑、撰稿、校对、出版,还要想方设法通过沙皇政府严密检查的边境关卡偷运回波兰。为了使刊物按时在巴黎印制出版,她经常奔波于巴黎和苏黎世之间。这不仅影响她的学业,而且加重了她的经济负担。她不得不从生活费中节省一些钱作路费,为了节省开支,她连电车也舍不得坐,经常步行去办事。据统计,《工人事业》从创刊到1896年的4年中,该刊竟有50多篇文章和报道出自卢森堡的手笔。卢森堡不仅关注波兰工人运动的发展方向,也重视德国、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工人事业》上,她撰写了许多通讯和评论,论述了俄国、德国两国工人运动的进展情况。

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卢森堡就已经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到整个国际工人运动。1896年5月她开始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主要理论刊物《新时代》和有影响的《莱比锡人民报》上发表文章。这些文章的锋芒锐利地指向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谴责伯恩施坦等人最早表露的支持殖民侵略的错误立场。卢森堡的文章立论鲜明,文采飞扬。正如开始接触她文章的德国女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后来所说:

她著作的语言闪烁着智慧,充满着机智和辛辣的嘲讽,心仿佛由于抑制激动而在颤抖,显示了渊博的知识和整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