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最后的一个头等大城市解放了!”

2014年10月14日14:4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中国最后的一个头等大城市解放了!”

  1949年10月14日下午,负责夺取广州的中路军第43军127师、128师以及第44军132师发出指令:“进广州!”分别从佛冈、从化、增城、花县等地进军,当晚全城宣告解放。

  “广州解放了,中国最后的一个头等大城市解放了,国民党匪帮在中国大陆上最后一个巢穴倾覆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庄严的国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扬子江口(除了少数地方人民解放军还来不及去的以外),都全部成为中国人民自己的土地了……”10月23日拂晓,当天创刊的《南方日报》发表了这样慷慨激昂、激动人心的创刊词,向华南读者发出强音。

  子弟兵挨冻受饿 不扰民不腐败

  85岁的梁伯家从上世纪40年代起一直住在北京路,他清楚记得年轻时参与过永汉路(今北京路)的解放军入城庆祝活动。

  “那段时间,老广们都从心底里喜欢那些年轻、淳朴的子弟兵。”梁伯说,因为这样还使得锦旗铺子生意红火,因为大家都去买拥军爱民和庆祝解放的锦旗。

  但在一开始,不少人心中却充满了矛盾。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方文瑜生前曾撰文记载当时的情形:解放前夕一些人担心处于真空状态的广州城会出现混乱,希望解放军早日到来,另一方面又顾虑前途未卜。但当老广们接触到解放军后,疑虑很快全消。

  解放次日,一些天刚亮就起来打探消息的市民,打开骑楼门便惊奇地发现,街道两旁或躺或靠着许多年轻战士,他们应该是前一天夜里进城的,因为疲惫就地休息,但没有扰民。

  随着街上人流增多,一些战士醒了过来,饱受兵祸的居民害怕起来,谁知士兵不但没有怪罪他们,还纷纷道歉:“对不起,阻碍到你了。”令人啧啧称奇。

  据档案记载,军事接管时期,党、政、军干部队伍生活清苦,作风朴实,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

  按照解放军的制度,进入广州时,干部一律实行供给制。地(师)级、县(团)级和一般干部各有不同的伙食标准和生活待遇,一般干部每月的生活津贴仅够寄信和买点零碎用品。每人只有两套粗布军制服。临近1950年春节时,挨冻的干部们才领到十分有限的补给用品:一双胶鞋,两对棉线袜子,一件蓝色棉衣和一床3斤重的蓝布套棉被。

  其实,各单位手上保管着接收的物资,其中就有不少吃、穿、用品,但都按照“一切缴获归公”的纪律,造册登记,听候处理,不准私自动用。干部们宁愿挨冻受饿,也不会动用这些物品。全社会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气氛。

  打击犯罪收港币 建立新秩序

  广州市军管会接管时,广州几乎是一个饱经摧残和压榨的烂摊子。维护社会治安,在当时成为首要任务。广州市公安机关会同解放军部队和人民纠察队,马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当年11月初,他们统一部署,一举扫荡了赌场、妓院约100多处,在全市禁烟、禁毒、禁黄查禁活动中,破案750多宗,扫荡赌档1000多处,全市近2万妓女先后被收容或组织劳动就业。档案显示,同一时期,还收容、遣送了流民、乞丐近2000人,1000多人被遣回原籍,4万多名国民党遗弃官兵及家属也被安置或送回原籍。

  除了治安问题,对广州而言,最重要的工作还有稳定金融,建立市场秩序,使城市走上正轨。

  解放前夕,国民经济社会满目疮痍。广州决定打响货币战争,一面突击取缔非法地下钱庄和炒买卖外币,一面采取温和策略稳定市场。

  据现存资料统计,1949年6月,流通于内地的港币约有6亿元,华南占88%,华东、华北占12%。而华南省份中广东占90%,省内分布则80%在广州,港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广州解放后,市军管会发出布告,规定“市场流通以人民币为本位币”,但一些非法地下钱庄投机倒把,扰乱金融秩序,使港币黑价暴涨。要确立人民币的统治地位,就要肃清港币。

  因为毗邻港澳,又是重点侨乡,大多数持有港币者都是普通百姓,不能强行照搬北方经验,因此,政府允许港币暂时流通,到次年2月3日禁用并收兑港币,1951年年初禁止持有港币。这一处理方式,在全国都是一个特例,可见新政权对现实有极透彻的认识。

  八十一岁海珠桥 见证新旧两时代

  解放广州的过程并无十分激烈的战事,其中最大的战斗主要是在从化云台山与敌55军的遭遇战,该战事歼敌285人,俘敌1428人,我死伤150多人。广州解放时,除海珠桥及一些军用物资仓库受破坏,城市建筑和设施基本保全完好。

  今年已81岁“高龄”的海珠桥,融于环境,融于历史,融于日常,因积淀了岁月,见证过广州这座古老城市的多个重要历史节点。

  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时,国民党逃离广州前,海珠桥被炸毁,中孔钢梁沉没江中,南北两孔大梁折断。1个小时后,解放军进入市区。在此之前的16年,海珠桥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每天,桥为轮船往来开合三次,被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广州解放后,叶剑英指示,尽快抢修海珠桥,经日夜奋战6个月,海珠桥修复。今日的海珠桥上仍然车来车往,一桥横跨南北,一桥跨越人心,两岸市民安居乐业,百业兴旺。

  亲历南下军人接管电台

  他们一个是学成归国,投身抗战的热血青年;一个是出生名门,立志学医的女大学生,因为革命,他们相遇广州。

  1914年3月28日,马皓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从湖北省教育学院毕业后,他于次年到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爱国志士,参加了“中华青年会”和共产党领导的“读书会”,与郭沫若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牟筠,1928年生于北京,是经史兼通的学者牟润苏之女。1949年,作为华北大学医学专业的学生,怀着满腔的热情参加革命,跟着林彪领导的四野南工团南下广州。

  2013年9月,这对夫妇向南方日报记者回忆了他们参与广州解放的难忘经历。

  1949年10月14日,华南最大城市——广州获得解放。跟随叶剑英的部队从北京一路南下打到广州的青年战士马皓,披着一身南下战争的硝烟,接受了新的任务。

  1949年10月17日,马皓作为军代表在沙面肇和路67号宣布接管原国民党广州广播电台,并被任命为电台首任台长。10月20日,电台正式开播,解放广州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电波传到南粤大地千家万户,瞬间引起一片沸腾。1950年2月16日,广州电台改名为广东人民广播电台。

  “当时,参加接管广州电台的还有印尼、马来西亚华侨青年和来自北京、东北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团员,为解放后的广播事业出力的人中,也有原国民党电台的留用人员。”牟筠对记者说,电台能这么快恢复播音,原有的播音员、机务员功不可没。

  国民党败退时,曾蓄意破坏电台,仅剩下一台500瓦的发射机,覆盖率非常低。虽然马皓担任台长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他的领导下,广州电台全体员工通力合作,从一个国民党遗弃的破烂小电台,一跃成为覆盖全市的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还在全省各重点县市建立了广播站,增加客家话、潮汕话的广播。

  作为广东第一代播音员的牟筠,就在这个时候被选为播音员的,她一口标准的广州话也是为配合节目需要而学。电台除了播发政策法令、当天最新消息外,还播放广东音乐、粤剧、粤曲,受到市民欢迎。

  岁月如歌,人间沧桑。2014年10月13日,记者再次联系两位老人,获悉他们已经离世。

  (本版主笔 记者 林旭娜 通讯员 胡可征 本版档案、图片由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提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