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于得水在银幕上的新名字

贾晓明

2014年10月23日15: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06:春秋周刊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为了革命需要,又使用过曾用名于海、高德胜、刘二伦、林德胜等。1937年12月,于作海宣布自己不再用于作海这个名字,他要用一个新名字:于得水。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游击队就像一群游鱼,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广大群众这股活水”。

新中国成立后,于得水历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9月,他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春天,于得水转业离开部队,担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常务委员。虽然于得水于1967年英年早逝,但他的英雄事迹没有湮灭,他的故事早被胶东人民广为传颂。后来,在著名作家冯德英的文学作品中,他又得到了于得海和于震海两个新名字。

20世纪50年代末,于得水奉党组织指示,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整理《革命回忆录》。他共写下17万字,为研究胶东革命史留下了珍贵资料。1958年夏,组织上派冯德英帮助于得水整理他的回忆录。冯德英1935年出生在昆嵛山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人积极投身革命,父母和哥哥、姐姐、姐夫都是共产党员。1949年,冯德英参加了解放军。他酷爱文学,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冯德英从记事时起,就愿意听关于于得水的近乎神话的英雄故事。

据冯德英回忆,于得水同志对整理回忆录的任务极其严肃认真。由于多年的艰苦战斗生活,特别是他负过七次重伤,腰脊椎骨被打断,头上还留有弹片,血压很高,头疼病时常发作,再加上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回忆起来极其困难。但为了完成党的工作,于得水同志整天苦思冥想,常常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都一丝不苟,反复回忆,力求准确。更使冯德英感动的是,这位当年驰骋敌阵、敌人绘图画影缉捕、悬赏重金一千大洋的于得水,谈起过去的一切,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同志,想起那些流血舍命掩护他的人民群众,常常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很少谈自己的事迹,总是讲那些和他一同战斗的人们,特别是革命烈士。他讲的最细致的是为革命不惜一切的老大爷、老大娘、大叔、大婶、兄弟姐妹。每当讲到这些,他总是含着热泪说:“我于得水能活到今天,都是这些好人的命换来的啊,我烂了骨头也忘不了胶东的人民!”

冯德英根据胶东的革命历史和于得水的经历,创作了小说《苦菜花》、《山菊花》。在冯德英的作品里,每个人物几乎都有真人真事作依托,冯德英怀着敬仰的感情,在小说中将于得水的事迹生动地再现于两部作品中。

起初,冯德英的小说叫做《母亲》,与高尔基的小说《母亲》重名,因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希望他改个书名。冯德英就用家乡的苦菜花命名——他认为,苦菜花的根虽然苦,开的花是香的,用它代表普通的母亲和贫苦老百姓,象征着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和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苦菜花》出版后,200万册很快被读者抢购一空,于得水和昆嵛山的革命事迹迅速传遍了新中国。此后《苦菜花》又被迅速搬上了电影屏幕。电影《苦菜花》1964年由冯德英根据自己的长篇小说改编、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1965年作为抗战胜利二十周年献礼片上映,电影的外景拍摄现场就选在于得水曾经战斗过的昆嵛山。于是,于得水又得到了两个新的名字:也就是《苦菜花》中的于得海团长、《山菊花》中的于震海队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